時間:2019年11月13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紅色系象征男性,而藍色系象征女性,這種認知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發生了轉換,現今紅色系是女性的象征,藍色系是男性的象征。文章通過文獻法、跨學科研究法、觀察法等對紅藍色系的社會性別色彩轉換進行社會行動視角的解讀,以社會時代為背景來探究性別色彩轉換的原因,為性別色彩轉換的研究作出貢獻。
【關鍵詞】社會性別;性別色彩;社會行動;紅色系;藍色系
一、性別色彩的釋義
性別色彩為性別與色彩結合而成的名稱,色彩是一種象征文化和情感的視覺語言。而性別則可分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生理性別在傳統上的區分為男和女,以及其他,對于滿足生殖需求的哺乳動物來說,只有男和女是符合生物常規并且被社會普遍認可。社會性別則是指社會文化判識的男女兩性差異及其互動關系的社會屬性,具體來說兩性差異包括外形、角色、思想、感覺、幻想、行為、符號、語言、價值觀、階層、種族、社會地位、生活方式等因素。
這些差異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經由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的相互影響與認同,形成以族群文化為基礎、以符號為特征的對兩性不同的期望、規范與限制,從而界定出男性與女性具有差異的群體特征與行為方式,并以此定位其性別所屬的社會權利關系方位。[1]社會性別的建造以生理性別為基礎,后在其基礎上發展出社會性別,強調對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社會性分割。
(一)性別色彩是視覺化的生理性別象征
性別色彩是對男女兩性的視覺化抽象區分,紅藍色系作為十分明顯的區分男與女的方式,與用姓名、服裝樣式、儀式、身體控制等的區分兩性的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人們給男孩和女孩取不同的姓名,用以作為語言符號表示兩者的差異,而在服飾的選擇上,在西方服飾文化為主流的世界大部分地區,男性的服飾為褲裝,而女性則身著裙裝,男女兩性的生理構造與社會分工不同而形成著裝的差異,也是一種區分和表達性別角色的符號象征。
人們通過儀式區別男女兩性,男孩有成人禮而女孩沒有。在通過對身體控制的區分上,方式則是激烈與血腥的,男性在有些社會文化中需要接受割禮,女性也是如此。紅藍色系作為最直觀的區分男女性別的可視化方式,有著直接將“人”的概念分類直接轉移到對性別的二元區分上來的暗示作用。
(二)性別色彩是社會性別的符號化表達
1.性別色彩構筑自性別群體
性別色彩的其中一種構筑源為處于親密關系或婚姻關系中的性別群體,以藝術家弗里達夫婦、歐姬芙夫婦、波洛克夫婦為例,男性藝術家在婚姻中存在一定的主導性,弗里達的丈夫迭戈?里維拉是墨西哥壁畫運動三杰之一,弗里達在與其的親密關系中,藝術的創作風格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她模仿里維拉的創作風格,后被指出應專注于自己的表達方式,探索自身的藝術理念,弗里達后被公認為20世紀墨西哥先鋒現代女藝術家的代表,其創作出的55幅自畫像將視線聚焦到作為女性的自身上,記錄情感與生活,第一幅自畫像《穿天鵝絨衣服的自畫像》通過女性視角解讀身體與心理的痛苦,她的空洞且感傷的目光透過暗紅色與黑色的折射更顯細膩富有女性特色,建造了一個釋放痛苦的空間。
20世紀40年代早期弗里達與里維拉離婚,同年創作了另一幅作品《戴著荊條與蜂鳥項鏈的自畫像》,畫面以熱帶綠葉為背景,她被寵物猴子、黑貓、花頭蜻蜓簇擁著,脖子則被掛著蜂鳥飾物的荊條刺破,滴下在畫面中并不明顯的血液,畫中的弗里達眼神飄離似看向畫框外,她將自己偽裝成對痛苦無動于衷的女戰士,繪畫的方式分解她的個人情緒,婚姻的破碎為她在藝術創作中提供新的源動力,畫中留著胡須剛毅的面龐與柔弱放空的眼睛構成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集合的矛盾空間,其中里維拉對弗里達藝術造詣的影響顯而易見。
喬治亞?歐姬芙的丈夫史蒂格利茲是將歐姬芙作品推入公眾視野的人,本是知名攝影師的他在20世紀初期前后兩次為歐姬芙舉辦個展,歐姬芙逐漸獲得名氣。她最著名的花卉系列作品強調了女性精神的內涵,花是女性特質的植物象征,在傳統觀念上,也是女性區別于男性的符號面具。明亮的紅、黃色系半抽象花卉訴說著女性藝術家將女性與男性的生理差異氣質化的愿望。
杰克遜?波洛克與妻子李?克拉斯納爾是美國行動繪畫派的藝術家,兩人有著極其相似的繪畫風格,均為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李?克拉斯納爾自身小有成就,在與波洛克婚姻關系的十五年里,她的光芒被隱藏起來,創作的作品數量比之前有著明顯的下降,作為極具個性的女畫家她的角色轉換為家庭主婦,為家庭操持家務且輔助丈夫的工作,波洛克此時則處在嘗試改變現代藝術的時期,人們對她的稱呼由克拉斯納變成了波洛克夫人。
但是她還是一個女人、猶太人、寡婦、畫家和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性別色彩作為差異化個體或群體的可視化象征符號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被構建出來,男女兩性在社會家庭生活中的能動性被社會文化結構所限制、規范,如上文藝術家夫婦們的社會地位與聲望的實現,男性與女性實踐各自性別的同時較量權力的關系,性別色彩將其抽象化,成為男女兩性刻板印象的文化濾鏡。兩性群體間的行為隨著性別色彩的構筑而發生視角的聚焦,男性是引領者,是主動且作為得當的群體,男性創造的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特點,與此差異極大的女性群體則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被動的色彩,陽剛與陰柔、主動與被動作為兩性的性別氣質通過具體的個人凸顯。
2.性別色彩規約于社會制度
性別色彩受到社會制度的限制與規約。修道院制度、行會制度、沙龍制度與學院制度中女性的地位存在差異,行會制度中的女性藝術家不能像男性藝術家一樣臨摹優秀藝術家的素描作品,接受到的藝術教育不平等。而17世紀的沙龍制度則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制度,女性作為制度的核心組織者,為女性藝術家的生存帶來新機會,在制度的規約下,涌現出來非常多的藝術作品,也出現了如瑪麗亞?路易斯?伊麗莎白?
維吉—勒布朗一般成功的女性藝術家,即便如此,社會性別對于女性藝術家的束縛并未被打破,瑪麗亞?路易斯?伊麗莎白?維吉—勒布朗僅僅只能繪制肖像畫或是風景畫,而無法接觸男性主義宏大敘事的歷史畫題材,學院制度中的女性也同樣囿于傳統的社會性別之中,社會制度使得女性被分隔在某種范圍之外,女性的理想化追求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且在社會制度的框定下缺失了部分能動性。紅藍兩色作為直觀的性別色彩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
3.性別色彩具有非物質特性
性別色彩的非物質特性透過男性與女性濡化中所創造的物質資料顯現,以女性藝術家克萊拉?佩特斯繪制的《橘子、橄欖和餡餅的桌子》為例,習以為常的食物規整地擺放在畫框內,用色細膩莊嚴,黃灰色的基調再現真實生活物品的同時予人以宗教情懷的錯覺,女性畫家對生活的溫柔注視以作品為載體展現出來,細致入微的陰柔情感包含在其中,畫作就變成具有性別色彩意味的軀殼,提純自原始的物質基底。
性別色彩的非物質特性由視覺化的性別群體文化意蘊和社會認同訴求構成。臉書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性別平等資源中心、華盛頓大學Q中心以及《社會正義倡導者手冊:性別指南》將社會性別作出56種劃分,包括順性人(Cisgender)、流性人(GenderFluid)、非常規性別(GenderNonconforming)、無性別(Neutrois)等等,對于社會性別的區分,社交網絡上有著不同的色彩組合作為象征,這些差異性的色彩組合傳達著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特征,也加固了群體對自身的認同。
二、性別色彩轉換表征
(一)20世紀20年代作為時間點依據
粉紅色是女性從出生開始的識別色。“Rosa(粉紅色)”是一個世界性的女孩子的名字。女嬰用品為粉紅色的習慣是如此的家喻戶曉,以至于許多人以為這個習慣自古就有。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個風俗產生于1920年左右,而且這個風俗與我們色彩的象征意義相違背。因為紅色是男性的色彩,而粉紅色是淡一些的紅色——小男孩的色彩。藍色是瑪利亞的色彩——依照傳統,淺藍色是小女孩的色彩。[2]德國學者愛娃?海勒在《色彩的性格》一書中如是提到。
馬里蘭大學教授JoB.Paoletti在其專著《PinkandBlue:TellingtheBoysfromtheGirlsinAmerica》描述了這一社會現象的細節:最早的例子,從1910年到1920年,只是有印有嬰兒名字的小卡片;當一種顏色被使用,它被限制在一個狹窄的邊界,通常是柔和的藍色,無論是男孩或女孩。1920年以后出現了更多的顏色、插圖和詩句,但是粉色和藍色作為“嬰兒色”一起使用一直到1950年代。
大多數人沒有提到孩子的性別,只是在孩子的名字上留了一個空格。許多嬰兒書籍,還包括收到的祝賀嬰兒的卡片、情人節卡片和第一次生日的卡片,只有后者通常是專為男孩或女孩設計的。甚至這些卡片也沒有按照現在傳統的方式使用粉色和藍色,而是重復了服裝上已經注意到的圖案:當卡片上的孩子是藍眼睛時使用藍色,男孩和女孩都使用粉色,粉色和藍色組合在一起作為“托兒所”調色板的一部分。[3]由此可見,20世紀20年代左右是紅藍色系作為男性與女性象征的轉折階段。
(二)20世紀20年代前的性別色彩象征
1.紅色系是男性特質的文化符號
紅色是一種男性的色彩,紅色象征男性的力量、活躍和進攻性,它對立于消極、溫和的藍色,火代表男性,而水代表女性。在所有的文化里,紅色均代表男性,而在問卷調查中,幾乎沒有人將紅色列為男性的色彩,更多的人認為紅色代表的是女性的顏色。
今天的人們會想到淺藍與粉紅這兩種嬰兒的色彩,因為粉色源于紅色,紅色可以被歸于婦女的色彩。[2]紅色是血的顏色,也是戰爭的顏色,是力量、掠奪、權力和控制的象征,紅色代表著男性的氣質特征。女性一直被象征性的與自然聯系在一起,而男性則是文化的象征。[2]紅色系色彩成為代表男性氣質的文化符號。
2.藍色系是女性特質的自然符號
藍色是圣母瑪利亞的顏色,因為圣母瑪利亞的畫像中最普遍的是她身著藍色披風的形象。“Celeste”的詞義為天藍的,傳統上在多數的國家文化中是屬于女孩的名字。有學者對兩性特質做了嚴格的劃分,男性作為認知主體而女性則是認知客體,給予女性的語言詞匯是自然、原始、陰柔、生殖、情感、依賴等,自然界孕育生命,創造萬物,而女性的自然屬性源自其承擔繁殖的職能,藍色成為社會群體認同為氣質的自然符號。
(三)20世紀20年代后的性別色彩象征
19世紀20年代《時代》雜志對當時的各大百貨公司嬰幼兒百貨部門進行一項主題為粉色與藍色:嬰幼兒性別色彩偏好的調查,結果有四成百貨公司認為藍色是男嬰幼兒的顏色,五成認為粉色是女幼嬰兒的顏色,紅藍色系的性別色彩象征存在這至少20年的過渡時期。同年比利時公主阿斯特麗德(Astrid)的女兒出生的消息傳出,她使用粉紅色裝飾了小公主的搖籃,這一行為極具號召力,促進紅色系作為女性性別顏色的轉變。
2.藍色系轉變為男性象征色
在好萊塢1962年制作的電影《殺死一只知更鳥》中扮演童子軍的年輕女演員瑪麗?巴德漢姆身著藍色的連衣褲,藍色在作為男性象征的色彩之前,存在明顯的過渡時期,即代表著中性,即女性性別氣質的男性化表達。如今的市面上對于男性嬰幼兒的宣傳均使用藍色系,這已經成為人們默認的事實。
三、社會行動與性別色彩的關聯性
(一)社會行動顯性功能與性別色彩
社會行動的顯性功能是指特定類型的社會活動中參與者知曉并且意欲的那些功能。性別色彩的轉變現象是一項社會行動,其顯性功能為群體對性別色彩認同的重塑,男權社會群體的優越認同感伴隨著性別色彩這一視覺符號的轉變也發生變化,女性對于紅色系專屬色的認同取得性別平等的心理滿足,加強性別身份的認同感并且在社會群體間得到互相的確認。
(二)社會行動隱形功能與性別色彩
社會行動的隱性功能是指參與者未意識到的那些后果。性別色彩轉換的隱性功能為強化社會性別的結構,社會性別的結構由社會性別體制規范、社會性別觀念、性別家庭角色分工、性別評價、權力與決策關系等組成。紅藍色系性別色彩的轉換促進個體對社會性別的實踐,性別差異、階層和種族差異在此過程中也被強化。個體或群體對性別色彩的重新認同被結構所規約,也反作用于結構的迭變。社會性別結構的本質是性別群體發揮能動性消解與結構的二元對立,而形成結構化的動態過程,創造結構的同時結構也將社會性別群體納入其中。
四、社會行動本體論對性別色彩轉換的解構
性別色彩轉換這一社會現象借用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的社會行動理論進行解構分析。帕森斯社會行動理論由社會行動主體、行動目的、情景和規范限定四個要素構成。行動主體是社會行動實施的主體,具備主管能動思維的個體。行動目的是行動者通過社會行動作用之后達到的最終目的。
情景包括社會行動的實施環境、行動這運用的手段以及實施的物質與精神條件等因素。規范限定指制約因素,比如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思維觀念等。社會中個體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同的人采用同樣的方法作用于相似的資料也會導致差異化巨大的結果。紅藍色系性別色彩的轉換現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受到服裝制度、顏料制作科技發展、女性解放等因素的同時影響,涉及服裝制造者、女性主義者、市民群體等行動者的相互參與,由于行動者的緊密互動,才得以促成該現象的發生。
(一)作為社會行動主體的群體——根據目的區分
整個社會的人們都為性別色彩轉換這一社會行動的行動者,特定的群體對社會行動的方向起著導向的作用,根據社會行動的目標將特定的群體劃分為上層階級、女性主義者、服裝制造商。
1.保持傳統的上層階級
英國皇室在公主與王子的服裝色彩選擇上比平民更趨向于傳統,小王子依舊著紅色系服裝居多。布爾迪厄的代表作《區分》提出的“生活風格”概念指出不同社會空間中的人們擁有的資本及其屬性所決定的日常消費偏好,“生活風格”呈現的趣味差異,可以區分不同的階級、階層。人們因趣味而維持或者改變“生活風格”實質是為了爭奪社會空間的相應位置和階級結構的再生產。[4]皇室與上層階級通過大眾傳媒的方式支持紅藍色系性別色彩的轉變,目的是為了制造出與中產階級及工人階級的服飾審美差異達到優先的社會身份象征寓意。
2.女性主義群體
追求享有與男性平等權利的女性主義群體作為紅藍性別色彩轉換的社會行動主體,對行動的完成發揮著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浪潮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它始于19世紀后半葉,歷時約70余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最高點;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在20世紀初年。目前人們普遍認同的說法是女性主義運動第一波發生在1840年到1925年間。[5]
此時在歐洲與美國的女性主義運動屬于面對女性被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現實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群體的社會圖景呈現出繁榮的趨勢,“新女性”在20世紀20年代的鉛印出版物上無處不見。女性的解放包括了短發,苗條身材新風尚,男孩形象,從事有償勞動而獲得經濟自主,以及在許多國家引入女性選舉權等。[6]女性的男孩形象,獨立的經濟能力,政治選舉權力營造出女性的性別角色和性別氣質趨于男性化的變化趨勢。紅藍性別色彩的象征轉換在心理認同的角度消解了女性對于男女不平等關系的幻想。
3.服裝制造商群體
20世紀初期的美國處于粉藍色彩轉變的過渡時期,根據當時的報刊資料顯示人們對于性別色彩的使用感到迷茫,編出一個記憶方法:粉色是代表女孩,藍色是代表男孩,因為“boy”和“blue”都是字母B開頭。消費主義經濟下發展起來的服裝制造商群體為獲取經濟效益,在此時期迅速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對粉藍色彩的嬰幼兒象征色彩的使用通過大眾傳媒的方式大肆宣傳,推動社會各個群體對粉藍色彩的認知識別。
(二)社會行動的條件與手段因素
紅藍色系的社會行動必然是在一定情景內開始的,條件是指環境狀態中行動者難以把握的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既可以是行動的推動力,也可以是行動的限制力,社會行動的條件包括物質條件與社會條件,手段因素是社會行動者使用的達到目的方法與技巧。
1.條件因素
社會條件因素其一是20世紀20年代之后,人們與基督教的宗教色彩象征意義越來越疏遠,藍色系不再是圣母瑪利亞(女性)的專屬顏色,藍色有著更多的寓意,諸如天空和大海的自然色、象征男性品德高尚的顏色、冷于涼的顏色等等。其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男性的心理存在著身份懷疑的狀況,眾所周知一戰中士兵必須匍匐前進、彎腰曲背和躲藏。
這與社會對男性角色與氣質的期待背道而馳,大丈夫氣概表現的夸張英雄行為受到自我的質疑,社會對于男性必須理性和身強力壯的刻板印象加速了一戰后大批男性的心理反常、性別認知質疑、虛弱等。同時期由紅色、白色、藍色所組成的軍隊制服顏色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黃或綠的迷彩服,紅色和藍色在制度中的軍事象征得到消解,影響著社會性別的變遷,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別差異縮小。紅藍色系性別色彩的象征關系轉變是社會條件因素導致的必然現象。
2.手段因素
手段因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所制造耐洗且無毒顏料的能力給服飾的色彩提供多種選擇,20世紀初期合成的人工色素具有良好的耐曬性能、亮麗的色彩有著高的透明性。紅色與藍色系也極其類似。20世紀20年代開發出的無毒、色強的鈦白和30年代到50年代紅藍色系的永固性開發,給性別色彩的轉換帶來技術手段的契機。
五、結論
本文歸納了性別色彩的概念,將紅色系與藍色系色彩結合到其中,得出紅藍系色彩作為性別色彩的可視化象征起著區分男女兩性作用的結論,從社會行動視角分析了紅藍性別色彩轉換的成因;根據當時的社會情境還原社會各群體的行動和行動目的,開拓了關于性別色彩的研究新視角,為今后關于性別色彩轉換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
社會科學方向評職知識:云南社會科學是cssci期刊嗎
經小編查詢云南社會科學是cssci期刊,也是北大核心刊物,屬于雙核期刊,很多教育和社會科學方向的從業者評職稱都是會投稿到這類刊物的,該期刊主要接收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社會,歷史,宗教,文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投稿周期是比較短的,錄用率也很高,廣大作者可以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