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1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shù):
摘要:該文以韓國尹東柱紀念館為研究對象,從空間再生和隱喻性的建筑語匯在建筑空間中的設計手法為視點,對該建筑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把建筑的空間再生和紀念性這兩個建筑領域結合起來,提出未來的建筑更新和紀念性建筑空間體驗將變得更加多元化,在二者進行結合的過程中,通過相互關聯(lián)可以進行空間的再創(chuàng)造,產生不可預知的效果,并希望為未來此類建筑的設計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情感體驗,空間再生,空間序列,空間重疊,尹東柱紀念館
尹東柱紀念館是為了紀念韓國愛國詩人尹東柱,由韓國建筑師Lee-Sojin將廢棄的水泵站遺留下來的兩個蓄水箱和設備房改造成的一個文化空間,被韓國文化空間建筑協(xié)會授予韓國“公共建筑獎”總理獎。
1空間再生:蓄水箱的新生
既有建筑保護與再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新與舊的碰撞,若適當加以利用,則能夠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間體驗[1]。尹東柱紀念館的三個展示空間是由原來的兩個蓄水箱和一個設備房改造而成。
第一展室里,建筑師按照參觀者的觀覽動線,以文字、圖片的形式介紹了詩人的生平和他的詩集,借此來幫助人們對詩人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展廳是名為“開放的井”的地方。這里沒有任何展示物的空間,同時也是作為連接第一展示室和第三展室的作用,這里是一個可以直接感受到外部環(huán)境和時間變化的外部空間。第三展廳是“關閉的井”
。
2空間序列:情感進程的敘述
情感體驗是產生于使用過程的情感方面的體驗,根據(jù)美國學者JohnC.Mowen和MichaelS.Minor的觀點,情感體驗(Affectexperience)指主體經歷的感覺(Feelings)、情緒(Emotions)、心境(Moods)[2]。如果說空間是建筑的物質本質,那情感就是建筑的精神本質[3]。空間作為時間之外敘事的另一個維度,對于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場所精神建構等影響深遠[4]。尹東柱紀念館所改造的蓄水池本身具有空間的封閉性和頂箱關系的連續(xù)性。建筑師保留這兩個特點,每個空間都以最短的路徑相連,最大化地表現(xiàn)了內外部空間的反轉和交叉效應,同時也作為整個情感的進程。
2.1根據(jù)原蓄水箱位置關系簡化動線
動線設計通過建立動線主客體(人與空間環(huán)境)的關系來達成情景創(chuàng)造[5]。尹東柱紀念館將原來的設備房作為起點,依次進入第一、第二、第三展廳,不能從第三展廳到第二展廳和第一個展廳。建筑物的入口是第一展廳的前門,每個展廳之間只有一扇門。建筑物中只有三個空間和兩個門,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展覽空間安排。
2.2空間序列中的戲劇性組織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空間序列在形式設計上是具有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空間形態(tài),以喚起觀眾參與展覽的情感體驗,領會展示主題的內容與涵義[6]。空間序列的戲劇性通過非常規(guī)邏輯的場景設置,與觀眾的慣性思維發(fā)生碰撞,從而使空間中的場景更具有震撼力,更能促使觀眾對事件的聯(lián)想和體驗[7]。從建筑物外部看到的唯一建筑物是尹東柱紀念館的第一展廳。參觀者事先并不知道第一展廳后面還連著第二和第三展廳。
第二展廳對外開放,原本靠近兩個蓄水箱的機房,這里是尹東柱紀念館結構上做了最大變化的空間。建筑師將原本封閉的蓄水箱頂部完全打開,封閉的內部空間變成了開放的外部空間,當外部的光線照進這里,蓄水箱空間的尺寸、比例和質地變得更加明顯。這個空間作為第一展室和第三展室的過渡空間。第一展廳是原來使用的設備機房,第二,三展廳是用來儲水的,它們空間的本質是不同的,整體空間特征也有很大差異。
當參觀者打開位于兩個空間之間的第一扇門時,進入到一個沒有任何展示物品的展示空間,這更加具有戲劇化。第二展廳和第三展廳原本都被當作蓄水箱來使用,它們的空間尺度基本相同。但是現(xiàn)在它們的空間特質忽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個水箱將自身的質地完全展露出來,而作為第三展示室的蓄水箱仍然保留與原來相同的方式,兩者形成巨大反差,讓參觀者有更大的渴望去揭開它神秘的外紗。這兩個空間分別被命名為“開放的井”和“封閉的井”。
“開放的井”中,參觀者可以仰望天空,感受溫暖的陽光和和煦的風,象征著曾經美好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封閉的井”象征著一個黑暗的時期,詩人為了祖國的光復,毅然參加反日民族獨立運動而被日警逮捕,陷入牢籠。這兩個相互沖突的空間交匯在一起,是詩人曾經幸福生活和陷入牢籠后不幸生活的空間序列,通過感受詩人的一生,讓參觀者更深刻地記住他。當人們透過建筑感受到設計師所傳達的思想和感情時,微妙的共鳴會為建筑體驗帶來深刻、美妙的升華[8]。
3空間特性的重疊
隱喻是在一定背景文化基礎上發(fā)生作用的,具有一定的傳承性[9]。尹東柱紀念館的第三展廳是一個通過隱喻手法表現(xiàn)詩人當年生活的場所。建筑師通過空間的比例、封閉性、自然元素以及建筑材料自身的特質來表現(xiàn)當年詩人在福岡監(jiān)獄的悲慘結局的牢房。
3.1封閉性空間的功能利用
建筑師將第三展室作為一個小型的放映空間,完成在功能上通過圖像、聲音傳遞給參觀者關于詩人生平的信息。水箱的墻壁作為屏幕,照亮了詩人尹東柱的形象,也象征監(jiān)獄牢房陰冷的墻壁。參觀者從明亮、溫暖的第二展室推開一扇沉重的鐵門進入到陰冷、漆黑的第三展室,此時,參觀者的內心是崩潰的,迫切尋找亮光,忽然看到墻壁上婆娑的影像,人的視覺焦點立刻集中在墻面上,間接體驗到了詩人尹東柱的人生。
第三個作為“封閉井”的展廳除了頂部原來作為入水口的洞口和進入的鐵門外,沒有任何開放的元素。四周被混凝土結構緊緊圍住的墻壁,以及更深的空間感使得第三展廳的空間感受實際上比監(jiān)獄的空間更加讓人感覺到絕望。
3.2自然元素的引入
場景中的道具、界面、形式、光影、質感等存在著一種內在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不只是一種物質功能和視覺上的關聯(lián),更主要的是一種情節(jié)關聯(lián),隱含著過渡空間與情節(jié)的可能性[10]。自然要素也是構成空間的形態(tài)之一,對自然要素的合理利用、組織和改造對紀念建筑的紀念意境的渲染作用舉足輕重[11]。第二展室是一個頂部開放的空間。
這里引入了大自然中美好的元素,自然光、暖風、花草和透過高墻探入的綠樹,隱喻美好自由的生活,與第三展示室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暗示詩人為了自己的信仰,甘愿放棄自由,為情感的高潮埋下伏筆。第三展室頂部一側原來作為入水口的小洞是蓄水箱和外部連接的唯一通道。這個洞口平時是關閉的,當詩人生平的影像放映完畢之后,這個洞口會被緩緩打開,從洞口投射下一絲光線。這個洞口的保留旨在展示詩人當年的處境和生活。
在黑暗的福岡監(jiān)獄內,詩人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他唯一的希望是存在于通過小孔傳來的這一點光芒。在這樣黑暗的牢籠中,光線被認為是希望。與人造照明相比,有效地揭示了空間的對比。在這里,訪客的身體可以超越自己的身體,與詩人的身體一樣感受時空的變化。這是比其他展示方法更有效地理解詩人的多層空間。
3.3利用材料暴露和感官元素引發(fā)空間體驗
針對參觀者在物理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上的直接刺激)下產生的情感反應,可以在光、色彩、材質等多個方面加以處理[12]。場在材料質感的作用下,人們在視覺、觸覺等知覺的感知被調動起來,纖弱、堅韌、灰澀、光明等心理感受形成,這就是質感情感的塑造[13]。第三展廳之所以能夠通過空間和光線的大小和比例隱喻監(jiān)獄空間,是因為使用了混凝土這種材料。混凝土是另一種紀念性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它同樣能夠體現(xiàn)粗獷的質感,與生俱來的沉重感決定了它應用于表達永恒思想的紀念性建筑中的必然性[14]。
因此,在這種感官認知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建筑中面對身體的材料。第三展廳的背景與現(xiàn)有結構保持一致,由于粗糙混凝土的暴露沒有對表面進行處理,墻壁上還保留著常年由于水的浸泡而留下的斑駁的痕跡。這種痕跡是一種二次材料,揭示了材料的時間性質。它被用作紀念元素來象征詩人在悲慘的監(jiān)禁中感到孤獨的悲慘結局。
由于記憶的紋理,空間可以更有效地暗示監(jiān)獄空間。特別是這些粗糙的混凝土墻體的物理特性與水槽的其他空間特性相互作用,更強烈地展現(xiàn)出空間的概念。此外,在沒有吸音裝置和屏幕的第三展廳上投影,圖像顯示得并不清晰。然而,這種摩挲的畫面更加具有年代感,通過將圖像滲透到空間中來展示第三展廳的空間特性,更加有悲劇色彩。
4空間特征的變化
觀者的行為被建筑師有意識地去激發(fā),從而解讀出對于建筑空間的隱喻性認知[15]。尹東柱紀念館的第二展廳的處理上就充分運用了這一點。第二展廳是整體結構變化最大的一部分,它的頂部從上部被完全打開,形成可以仰望天空的開放性的空間特征。原本蓄水箱是儲存水的空間,但它們可以通過入口與外部有關聯(lián),這些蓄水箱的基本屬性和直觀的連通性通過對它的修改而得到增強。
第二展廳通過這樣的空間轉換強調了垂直結構,使得通過向外看天空成為可能。除此之外,原本水浸泡過的痕跡和純白色墻體的交接象征歷史。另一方面,第二展廳的墻壁與墻外的天空形成對比,高亮度的白色墻壁為暴露的天空創(chuàng)造了清晰的邊界。通過這種對比,四周的墻壁被框在一起,像天空的相框。
因此,第二展廳有效地順應了空間的概念,有效地引導了觀眾的視野。這里沒有任何關于詩人的展品,空蕩蕩的空間中唯一的元素是人、走廊和景觀,在蓄水箱的墻壁背景下繪制出新的空間形象,使現(xiàn)有的空間重新成為紀念性空間。同時,建筑師有意引入代表美好、自由的景觀元素:自然光、暖風、花草、透過高墻探入的綠樹,引導觀者感受詩人入獄前曾經美好自由的生活,為下一步情感的迸發(fā)埋下伏筆。連接第一和第三展覽室的門和坡道給人一種黑暗的印象,與色彩鮮艷的墻壁形成強烈的對比,代表了詩人被困的福岡監(jiān)獄的走廊,形成了一個過渡空間,連接著第三個象征監(jiān)獄的展廳。狹長的斜坡與監(jiān)獄牢房的長廊相似。
與之相連的黑色鐵門意味著巨大的重量和冰冷黑暗的監(jiān)獄感。參觀者從陽光明媚的第二展廳順著走廊走到第三展廳門口,打開沉重并發(fā)出哐當巨響的門,一瞬間讓兩個空間之間的轉換更加劇烈,不僅僅只是空間的轉化而是時空的轉移。結語韓國尹東柱紀念館是再生建筑的一個典型案例。建筑師通過建筑空間再生,將老舊工業(yè)建筑進行激活重生,形成全新的紀念性建筑空間。建筑真實再生的真實性不僅僅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并置。過去和現(xiàn)在的空間計劃重疊在同一個空間。
除了在這個過程中確定了它們空間的共同屬性之外,還通過隱喻的手法留下了巨大的思考、想象空間。借此案例,對于我們如何把建筑空間再生和紀念性建筑空間這兩個領域結合起來,也是該被認真思考的。未來的建筑更新、再生應該變得更加多元化,我們需要繼續(xù)深入地探討建筑再生的本質,為未來的建筑設計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李論,劉刊.既有建筑再生中的策略與技術——以德國工業(yè)建筑遺產為例[J].城市建筑,2016(31):29-31.
[2]崔瑞.休閑會所空間情感體驗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3]陸邵明.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ji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4]李小君,崔天劍.論現(xiàn)代紀念性空間敘事設計[J].建筑與文化,2017(10):86-88.
[5]黃珂.動線設計與情境創(chuàng)造[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4(5):68-73.
[6]李女仙.基于空間敘事的博物館展示空間序列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8):82-83.
[7]秦曉博.事件型紀念館空間序列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建筑方向刊物推薦:建筑與文化中國出版集團主管,世紀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4年,是由世紀圖書出版公司主辦的中國第一份建筑文化類專業(yè)刊物,國家一級刊物,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會刊,中國出版集團重點刊物。全彩、國際大開本印刷,月刊,120頁,每月1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