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4月2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 要: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是全球陸地上規模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和維持中,森林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國家必須準確掌握現有森林資源,對其變化情況及功效進行調查評估,為制定科學合理、符合發展要求、高效環保的森林經營方案提供有力的科學理論依據,以便森林經營單位最大程度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促進生態和諧,推動經濟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3S;森林資源;評價
1 森林資源
1.1 森林資源的特點
森林資源是林地與其所生長的植被有機體的總稱,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生存的動植物與微生物[1]。同時,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也是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根本。森林資源是人類社會和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國家各林業相關單位的目的就是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 充分利用其潛能,統籌經濟與生態發展。所以,如何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經營和管理,如何合理制定森林資源保護和利用措施,如何高效便捷檢測和評價森林資源現狀,是林業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森林資源具有地域分布性廣、生態結構層次多、動態變化不規律等特點,隨著社會人文和科技的進步,森林資源在人工干預下可以不斷更新,持續利用。森林資源與生物資源極其相似,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但并不意味著人類能夠無限開采利用,若遭受過度的采伐,森林資源就會進入漫長的恢復期,有時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森林資源永遠無法恢復。
而且在恢復過程中,森林資源的質量與更新速度同時受到自然條件與人類活動的制約,所以需要不斷總結前人經驗,制定合理的森林資源管理措施。但傳統的人工調查管理森林資源的方式逐漸突顯弊端,存在信息獲取不全面、資源管理混亂、無法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等缺點[2]。目前,我國森林資源評價主要有專題評價和綜合資源評價 2個層次。專題評價是以綜合資源監測為主要信息源,在經過對林產資源劃分后進行具體的專項評估工作,如林地資源評估、濕地公園資源評估、野生動物資源評估等。綜合資源評估則是在現有單項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相關信息等因素開展的多資源、多效益、多方位的綜合評估[3]。
1.2 森林景觀旅游資源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多數人壓力增大,加之城市的高速發展造成生活環境質量降低,走進大自然成為現代人的向往。所以,在當今社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生態旅游成為旅游業重要部分。由于天然森林公園內的自然景觀資源豐富且受人為破壞的程度較小,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的旅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國民環保意識,還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4]。
因此,森林公園中生態旅游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評價,一直都是生態旅游研究的核心內容。天然森林公園指的是未受人工干預、經過長時間自然更新形成的林地群落,通過合理建設后能供人們觀光旅游的公園。它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囊括自然地理、野生動植物、人文歷史等具有休閑游覽價值的資源。包括:森林公園內各類植被和以其為棲息地的動物、生物資源;森林公園內的稀有生物景觀,如瀕臨滅絕的動植物、保護級名貴花卉樹木;構成森林公園景觀或與森林公園旅游景觀有聯系的自然地理環境,如山峰、河流小溪、洞穴等;與森林公園景觀相聯系的人文歷史景觀,如珍貴遺跡、古代傳說和傳統文化。通過對上述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后, 即可掌握其各類資源情況, 各部門即可根據評價結果制定對應的開發利用或保護措施[5]。
1.3 森林林地資源林地資源指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利用的適合樹木生長、具有經濟效益、保持生態平衡的林地地塊,它是森林植被生長發育的基礎,也是各類生物的生存基礎,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林地資源質量進行評價,是森林經營管理、科學采伐、林業調查規劃、林地資源管理的必要工作。目前,國內外多位學者結合林區經營情況,開展對林區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劉琳等[6]對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林地資源利用進行了動態分析,并以 2010 年數據為例進行可持續性評價,重點討論了影響林地可持續性發展的因素。張學勤[7]以內蒙古森林為例,以政企分開的視角研究了國家森林改造后林業資源的可持續使用模式。張偉等[8]以伊春林區為例,從經濟社會發展與政府職能的視角研究了林業資源的流動問題。 Chatvriedi 等[9]提出了“參與式土地利用規劃”,以提高對林地資源的保護管理水平。這些學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評價方式說明了林地資源對于生態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1.4 森林林木資源林木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自古以來人類和其他生物都依賴林木生存進化,在高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大自然賜予的資源,就能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為人類提供無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林木作為森林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有維持局部小氣候、保持水土、穩定生物鏈等重要意義[10]。及時掌握森林林木資源,即可針對性制定林地管理方案,通過林地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栽種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等措施提高森林林木資源質量。目前,對林木資源質量評價時,主要從林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林木蓄積量、林木數量、樹種組成、珍貴林木數量等方面入手。對林木資源價值評估研究多是一種靜態資產的評估。
2 森林資源評價
2.1 森林資源評價內容
在森林資源評價研究中,目標區域的評價內容多種多樣,評價精細程度也大不相同。在同一塊區域,可從其植被覆蓋率、森林覆蓋率、水體覆蓋率、裸地面積等大方向進行評價,也可從喬木、灌木、草地、裸地的面積比例、樹種組成、優勢樹木種類、土壤內各種物質含量、水體體積和質量等方面進行精細評價,還可從森林中各種資源的價值為標準進行評價。
目前,森林資源評價研究,大多以精細評價為主,例如夏坤能[11]、汪爽等[12]對咸安區進行森林資源評價時,以喬木林優勢樹種面積及蓄積、各樹種在各年齡階段的面積及蓄積作為評價內容進行評價;高原[13]對內蒙古赤峰市旺業甸林場進行了林木資源價值、林地資源價值、生態服務價值評價,結合立地質量綜合分析評價該林場森林資源情況;周旋等[14]以研究區內喬木林、灌木林、竹林、未成林地、采伐跡地面積、野生動物和野生保護植物種類和數量作為評價內容。綜上所述,在進行森林資源評價工作或研究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程度的評價。
2.2 森林資源評價方法
在森林景觀資源評價方法研究中,國外學者起步較早,提出的評價理論與研究成果較為成熟,總結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情況,可將森林景觀資源理論研究分為四大派系:①以形式美的原則來評價森林景觀資源質量的專家學派,他們運用質地、色彩組成、景觀形體和線條美感來評價和分析自然風景。②把自然景觀與主觀審美結果用統計的數學函數建立聯系的心理物理學派,他們通過統計大眾對森林景觀的審美態度,將其統計結果與各個森林景觀資源建立數學模型,以主觀審美與數據結合的方式進行森林景觀資源評價。③把森林景觀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空間和認知空間進行評價的認知學派,他們嘗試用人類的進化過程和發展需要來闡述人對于森林景觀的審美。
④以絕對主觀審美評判森林景觀的經驗派,他們的目的并不是得到一個普遍適用的景觀質量度量表,而是為了分析某種森林景觀所產生的價值,主觀性極強。總的來說,各學派之間的理論既是獨立的又是互補的 [5]。除了對森林景觀資源的美學評價、質量等級評價外,國內學者認為森林景觀資源具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其運用條件價值法(CVM)、旅行費用法(TCM)結合問卷調查進行森林景觀資源資產價值評估,闡述森林景觀資源的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在森林林地資源和林木資源評價方法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多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通過人們的感性認識,通過先前經驗對森林林地、林木資源的發展條件做出定性的評價或分級,以此來闡述和比較森林林地、林木資源的優劣,通常沒有具體的數量指標。定性評價的優點是能宏觀了解森林資源特點,簡單明了[15]。
定量評價是通過將林木高度、林木蓄積量、林地土壤質量、樹種組成、人文因子、水文因子、天氣因子等因素結合起來,運用數學統計學理論建立模型對森林資源進行評價。定性評價的結果準確直觀,有說服力,方法科學有依據,是森林資源評價中最廣泛運用的方法。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的高速發展,國產各類檢測衛星為各行各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數據資源,“3S”技術也應用到各個領域。如今在森林資源檢測與評價研究中,越來越多學者通過遙感技術進行森林資源綜合評價,傳統的實地調查評價方法存在成本高、難度大、覆蓋面積小、目標區域覆蓋不全面等缺點,而遙感技術可彌補這些缺點,不僅快速準確,而且省時省力。許多調查人員難以到達或者無法到達的區域可以通過遙感衛星檢測,這使得在評價時目標檢測和評價區域數據更加完整,整個評價結果更具說服力。
3 森林資源管理體制
3.1 森林資源管理的意義我國地大物博,森林資源豐富,南北都有大面積森林覆蓋,且地形復雜,經緯度跨度較大,各類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廣泛分布。因此,各林業相關部門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上有著較大壓力,必須在準確掌握森林資源的同時,因地而異制定合適的政策。但我國大部分人還未意識到森林資源對發展的重要意義,即使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限制各類企業亂砍濫伐,仍有諸多企業把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擺在第一位,大面積采伐樹木,對森林資源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價值等不重視,這使得森林資源管理的工作難度加大。國家必須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利用,建立管理體系推動我國林業事業的發展。
3.2 森林資源管理體制設立的意義在森林資源和森林資源管理的認知上,我國經歷了森林的破壞、保護、發展 3 個階段,而森林資源是我國林業工作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體與基礎,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國家開始重視森林資源,不僅要保護和增加森林資源,更要充分發揮其各種效益,這些工作最終都需要落實到森林資源管理的工作上。所以,建立合理科學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客觀實際情況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強化管理意識、整頓管理機構、健全管理體制,以此維護森林資源的培育與發展。
健全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保證林產品供給,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林木資源,在工業發展、建筑原料加工、家具制作、燃料制作等方面,森林林木資源更是必不可少。正因如此,必須平衡好林木采伐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只有管理體制實現合理有序的運行,才能保證國有森林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利用,從而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再者,建立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可以維護森林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實行依法治林可有效制止亂砍亂伐、毀林開荒、林地征占用等情況,進一步監督和指導森林資源經營活動,從而穩定經營秩序,規范市場,保護森林資源。
3.3 我國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缺點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管理機構主要是行政直線式,按照行政級別從上到下劃分層次,層層設置管理機構。雖然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提出,國有森林資源管理工作在不斷完善,但缺乏獨立的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具有監察體系不完整、執法力度不夠、協調機制不完備等缺點,這導致森林資源管理混亂、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協調不足、公眾法律意識淡薄、不重視森林資源等問題。所以要想貫徹落實國家現代林業發展戰略,必須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
森林工程評職知識:森林蟲害相關論文可以發表哪些期刊
4 討論與展望
我國領土區域范圍廣闊,林產資源分布廣闊,并且林產資源本身就具備著極強的多層次性、動態變化較快等特性。所以,對林產資源的檢測和評價就存在著林產資源信息收集困難、信息收集不準確、評價內容繁瑣等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傳統的森林資源檢測評價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森林資源管理需求。目前,森林資源的信息化監測和評價體系是信息化時代下森林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以“3S”技術為核心,快速整合森林資源信息,將森林資源監測和評價體系相結合的方式,正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在以后的林業工作中,可結合先進技術,快速整合森林資源,及時制定相應的森林資源利用政策,健全森林資源評價體系,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出臺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森林資源保護法規,不斷探索更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森林資源利用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尹吉.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發展研究[J].新農村(黑龍江),2018,(12):144.
[2]辛雅彬,王飛.森林保護與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評價[J].中國林副產,2021,(05):88-89+92.
[3]鄭小賢.德國、奧地利和法國的多目的森林資源監測述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7(3):79-84.
[4]鐘全林,周華盛.森林景觀質量評價理論、內容與方法[J].華東森林經理,2000(4):37-39.
[5]向思璇.基于林地數據庫的森林風景資源評價方法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6]劉琳,劉美爽,徐永飛,等.我國重點國有林區林地面積變化及趨勢分析——基于黑龍江森工林區的實證研究[J].林業科學,2015,51(8):88-94.
[7]張學勤.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改革實踐研究與探討[J].綠色中國,2010(6):7-11.
[8]張偉,韓學平.伊春國有林地流轉成效實證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9-61
作者:楊文俊,岳彩榮﹡,羅洪斌,鄧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