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9月1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嚴重,養老保健行業得到迅速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老年人養老模式的研究,發現當前養老模式仍然以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為主,其他養老模式次之。隨著老年人養老模式的改變,其對養老建筑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使養老建筑更好地服務于養老需求,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主要從養老建筑的環境和規劃設計兩方面入手,對養老建筑進行研究,以期推動我國養老建筑的發展,開創養老建筑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養老建筑環境;規劃設計
引言
老齡化是全球人口發展的一大趨勢,而這一趨勢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大事。養老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與此同時,由于家庭結構和人們養老觀念的改變,傳統的養老模式如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等逐漸顯露出弊端,養老服務出現多元化的訴求。養老模式的改變必將對養老建筑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全社會業已興起一股老年養生、養老和康復產業的建設熱潮,包括養老院、養老社區、老年公寓等在內的養老地產項目方興未艾。而綠色建筑作為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風向標,能夠在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的前提下為人們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舒適的使用空間。因此,將綠色建筑理念引入養老建筑對于促成綠色養老建筑的發展意義非凡。本文著重對于綠色建筑理念下養老建筑設計環節的策略運用開展研究,以期為未來養老建筑的發展方向做一些有意義的探討。
1國內養老模式
目前,世界上現存的養老模式分為三類:家庭式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在我國現階段主要以家庭式養老為主,約96%的老年人選擇家庭養老的方式。在我國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所占據的比例較低,僅為4%。社區養老的模式具體如下:老年人在自己家中居住,再有指定機構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這類的養老模式中老年人不僅可以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還可以得到相應的照顧,其子女的探望時間也不受限制。目前,此類養老模式在歐美地區比較受歡迎;機構養老主要指的是老年人被安排居住在特殊的住宅中,養老機構對老年人進行集中式的統一照顧,便于養老機構進行管理,但并不具有專一性,同時也不方便子女及親屬探望,容易讓老年人感到孤單。
2養老建筑環境的營造
2.1室外環境
養老建筑的室外環境很重要,不能夠在嘈雜地區,因此關中地區養老建筑位置要遠離主干道的安靜地區,這樣老年人就能夠在幽靜的環境下生活,減少噪音污染。除此之外,還需要在養老建筑周邊配備相應的醫療服務以及休閑設施等,豐富養老模式,提升養老服務品質。除此之外,養老建筑室外還需要采用無障礙通道,并進行一定的防護,增加室外場地的綠色面積和景觀效果。在綠植種類的選擇方面也要進行合理的選擇,要結合關中地區的氣候環境條件,盡量選擇本土植物,在夏季能夠提供遮陽效果,不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休息場所,也能為建筑物遮陽,從而降低養老建筑的表面溫度,減少空調的使用,實現節能目標。
2.2室內環境質量
1)聲光熱環境優化設計。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環境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應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并采用南北或接近南北的朝向以保證良好的室內通風和采光。同時應控制相鄰建筑間的距離,加強圍護結構上門窗的密閉性,以盡量減少外界環境噪聲的干擾。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采用專門的建筑環境模擬軟件對室內通風采光環境進行輔助優化設計。
2)無障礙及人性化設計。老年人由于認知功能的衰退時常會發生迷路的現象,所以養老建筑的設計應盡量避免建筑形體、色彩和環境的單調重復。為突出建筑空間的特性,應注重材料、質感及色彩等環境細部的處理。此外,還可設置夸張的路標指示牌或者標志性小品以增強老年人的環境識別能力。
2.3其他養老模式建筑環境的營造
隨著養老需求多元化,養老建筑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除了對建筑進行二次裝修的居家養老模式和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為目的的機構養老模式,最為典型的是鄉村養老模式。鄉村因為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消費水平偏低,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老年人而言是最佳的選擇。且在鄉村中,老年人可以享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服務。
尤其是對曾經長期居住在農村的老年人來說,應該“落葉歸根”。營造鄉村養老建筑環境,應該以植被景觀塑造為主,結合農村特色元素,以滿足老年人對大自然優美環境的向往為出發點,打造花草為伴、依山傍水的鄉村養老建筑。除鄉村養老模式以外,還存在將養老建筑定址于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郊區的基地養老模式。一般選擇該模式的老年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注重提高養老品味,因此,基地養老建筑環境的營造應以高雅的藝術風格為主,提升建筑的氣質和形象。
3養老建筑的規劃設計
3.1選址、規模及服務范圍確定
選址應注意自然環境良好,有足夠的日照和自然通風;應該毗鄰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場地交通便利,方便老年人到達。
與社區養老服務內容相對應,社區養老建筑的規模不會太大,如太原市《社區養老機構服務規范》規定總建筑面積不低于750m2。目前我國社區主要是指城市街道辦事處所轄每一個社區居委會的轄區范圍,相當于城市規劃概念中居住小區的范圍,服務半徑以1000m為宜。
3.2場地規劃設計
老年人多伴有行動障礙,養老建筑應盡量選擇在平坦用地。場地應遠離交通主干道,以免發生意外,同時也可以保證有一個安靜的修養環境。周邊合理范圍內應配備有醫院、超市、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合理的建筑選址是養老建筑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前提,盡管實際工程中對于地塊的選擇十分有限,為了環保大部分用地為已開發用地,但是,在基地內合理布置單體建筑或群體組合依舊可以達到改善微氣候。養老建筑規劃節能設計首先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和養老建筑相關規范中對于建筑布局、朝向、間距等的要求。在總體布局時,應爭取良好朝向,滿足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的要求,避免光污染和聲污染,營建比較理想的外部環境。
在進行外部環境設計時,綠化可以幫助抵御冬季冷風,降低夏季“熱島效應”,因此要合理設置綠植,喬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同時合理設置人工景觀水體。同一般場地設計一樣,場地內應實行人車分流。另外依據老年建筑相關規范,場地內應滿足無障礙設計的要求。步行是老年人最進本的活動,而老年人伴有記憶力減退、識別認知能力下降、視力衰退等生理現象,因此在老年社區當中要充分考慮到交通標識和照明系統方面的設計。
3.3電梯及照明設施設計
養老建筑的電梯以及照明設施是十分關鍵的,電梯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能夠保障老年人上下樓的安全,此外還應設置無障礙電梯,增強電梯的實用性。此外電梯內應當加裝固定扶手,避免電梯起停時出現晃動給老年人帶來不必要的危害。養老建筑的照明設施也應當配置完全,因為老年人的視力較弱,在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容易造成磕碰等問題,在設計照明設施時,要注意供電線路等的安全性,盡量將用電設施的總開關進行隱蔽式設計,避免老年人誤碰而出現危險。
城市建設論文投稿刊物:《城市發展研究》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主辦的刊發探討如何應對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的一系列挑戰的研究成果的學術性刊物,刊載城市規劃、城市地理、城市經濟、生態學以及相關學科的文章。
結語
老齡化問題的出現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養老建筑。隨著時代的發展,養老建筑也將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并通過不斷調整,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求,適應快速發展的養老產業需求。因此,應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對養老建筑進行環境營造與規劃設計,推動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根.基于綠色建筑理念的養老建筑設計策略分析[J].江西建材,2017,37(15):23.
[2]周奕.基于綠色建筑理念的養老建筑設計策略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5):12-14,19.
作者:梁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