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科學辨識黑土區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特征及其影響機制,對于優化城鄉用地、推進糧食主產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運用數理統計及地理空間分析等方法對賓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特征進行了分析,并綜合自然區位、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探究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影響機制。結果表明:(1)賓縣村莊宅基地以中度空心化為主,平均空心化率為18.49%,閑置、廢棄宅基地占比分別為16.68%和1.82%,空間上表現為由縣域中心向周圍呈遞增趨勢,且內部空心化率差異較大。
(2)不同因素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作用不同,距縣城距離、距鄉鎮距離、距主干道距離、地面坡度、戶均宅基地面積及貧困化率的增大加劇了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墾殖率、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質量等級、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鄉村人口常住率的增大則對空心化起到一定遏制作用。(3)人均耕地占有量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基礎性因素,經濟發展是根源性因素,空間區位差異是誘導性因素。量化分析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與各影響因素的關系,能夠為推進黑土區村莊宅基地空心化整治提供有益的決策參考。
關鍵詞:土地管理;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地理空間分析;黑土區;賓縣
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背景下,我國廣大農村地域呈現出了愈來愈嚴重的村莊空心化現象[1-2]。宅基地空心化是村莊空心化最顯著的標志,是城鄉發展過程中農村人口非農化引起的鄉村地域系統不良演化狀況[3],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背道而馳[4],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發展。因此,深入刻畫村莊空心化程度和區域差異,并探討其影響機制,對于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5]。當前,空心化問題研究已經成為鄉村地理學與土地資源管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6-7],學者們多從內涵、形成機理、演化過程[8-10]等角度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特征進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學者們普遍認為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受農村自然、經濟、社會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11]。
宋偉等從全國尺度進行宏觀分析,得出勞動就業變遷、耕地資源稀缺、城市化差異導致了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產生[12];王介勇等基于山東省調查數據進行研究,根據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主導因素,將村莊劃分為資源粗放型、發展滯后型、管理滯后型及綜合制約型4類[4];譚雪蘭等基于多指標評價法對長株潭地區進行探究,認為農民收入和區域經濟發展是空心村形成的重要驅動因子[13]。總體來看,影響因素的分析側重于運用社會調查及系統分析的方法開展[14-16],忽視了空間要素的影響。在研究區的選擇上,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中部平原區[17]、南部經濟發達區[6]及西部生態脆弱區[18],而對于作為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東北黑土區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問題鮮有探討。
十九世紀中期,發生了以華北居民為主的大規模闖關東移民活動[19],東北黑土區作為“闖關東”重點區,人口不斷聚集,農村快速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近年來,黑土區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問題逐漸顯現,大量宅基地閑置、廢棄,造成土地的浪費。本文以黑龍江省賓縣為研究區,基于村級宅基地使用狀況問卷調查數據及地理空間數據,分析宅基地空心化程度及區域差異,剖析空心化格局形成機制,旨在為黑土區各縣域村莊土地優化利用和鄉村振興規劃提供參考。
1研究區概況
賓縣隸屬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地處126°55′41″—128°19′17″E,45°30′37″—46°01′20″N,位于東北黑土區中部,縣內丘陵與平原交錯分布,地勢南高北低,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養分含量高,適宜于農業耕作,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截至2015年,賓縣土地總面積3844.60km2,其中,耕地面積2052.55km2,墾殖率為53.38%[20],宅基地總面積為13601.00hm2,戶均宅基地面積為688.40m2。全縣下轄12個鎮、5個鄉,158個行政村。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579740人,農業人口474240人,占總人口的81.80%。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數據來源
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等相關數據來源于2017年賓縣村莊空心化程度調查問卷,由賓縣各村支部書記、村長、會計等村干部依據自身掌握的農戶數據進行填寫。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58份,回收14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到91%。部分行政村數據缺失,研究中標記為“數據缺失”。城鎮、道路等空間數據來源于2017年賓縣農村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2017年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17年中國村域統計年鑒、2017年哈爾濱市統計年鑒,以及相關部門的統計資料。
2.2研究方法
2.2.1空心化率
計算及等級劃分當前,不同學者從多角度對村莊宅基地的空心化進行界定[12,21-22],參考相關研究成果,本文將村莊宅基地的空心化界定為閑置和廢棄宅基地數量占村莊宅基地總量的比重。其中閑置宅基地是指房屋和院落完好,但長時間無人居住的宅基地。根據宅基地閑置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長年閑置和季節性閑置,連續閑置時間大于等于一年的宅基地為常年閑置,一年內的部分時間閑置、部分時間有人居住的屬季節性閑置;廢棄宅基地是指由于長期閑置、無人看護,房屋質量達不到安全居住標準,甚至房屋坍塌、院落破敗,而無法居住的宅基地[3],公式如下:HR=()SIH+PIH+AHIR×100%(1)式中:HR為行政村空心化率(%);SIH為村莊季節性閑置宅基地數量(宗);PIH為村莊內常年閑置宅基地數量(宗);AH為村莊廢棄宅基地數量(宗);IR為村莊內宅基地總量(宗)。經計算,賓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介于3.45%~48.54%。參考劉彥隨對空心化等級的劃分[19],并結合賓縣實際情況,將行政村空心化等級劃分為輕度空心化(0%~10%)、中度空心化(10%~30%)、重度空心化(>30%)3個級別。
2.2.2變異系數分析
變異系數是一種衡量區域空間差異的常用指標,反映樣本相對于平均值的偏離程度,通常數值越大,數據相對差異越大[23],反之亦然。該方法在地理數據空間差異分析研究中廣泛應用,本文采用變異系數刻畫空心化率的空間差異,計算見公式(2):CV=1x珚∑ni=1()xi-x珚2槡n-1×100%(2)式中:Cv為變異系數;x為鄉鎮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均值;n為行政村個數;xi為各行政村空心化率。
2.2.3逐步回歸分析
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是一種得到最優回歸方程的方法,即將自變量逐個引入方程進行檢驗,篩選剔除偏回歸平方和不顯著自變量,最終獲得由對因變量影響最為顯著的自變量構成的回歸方程[22]。綜合考慮賓縣自然及區位條件、土地利用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初步選取影響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12個指標因素[24],利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篩選對村莊空心化程度影響因素,探討各因素與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的相關關系。
3結果與分析
3.1縣域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特征分析
3.1.1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賓縣所有的村莊均存在宅基地空心化現象,全縣空心化率均值為18.49%。其中閑置宅基地比例為16.68%,廢棄宅基地比例為1.82%。將閑置宅基地具體分為季節性閑置及常年閑置,占比分別為11.28%和5.40%。可見,季節性閑置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主要部分。通過調研走訪可知,造成宅基地季節性閑置的原因主要包含兩種:大部分農戶農業生產季節在家務農,農閑季節外出打工造成宅基地季節性閑置;部分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年內大部分時間外出打工,春節前后的一段時間返鄉過年,宅基地閑置季節與前者相反。
從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等級來看,調查數據中有27個行政村莊屬于輕度空心化,占全部行政村的18.75%;107個行政村屬于中度空心化,占全部行政村的74.31%;10個行政村空心化率屬于重度空心化,占全部行政村的6.94%。另外,全縣2.08%的行政村空心化率超過40.00%,最高可達48.81%。根據上述空心化率估算可得,全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總面積為2864.31hm2,已高于賓縣縣城面積,是縣城面積的1.66倍。其中閑置宅基地總面積為2437.30hm2,廢棄宅基地總面積為427.07hm2。閑置宅基地中,季節性閑置和長年閑置宅基地面積分別為1570.92hm2,866.38hm2。
3.1.2村莊空心化空間分布特征
整體來看,賓縣行政村空心化率在空間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輕度空心化行政村分布離散,零星分布于縣域內;中度空心化行政村數量較多、集中連片,主要分布于賓縣中部及南部地區;重度空心化行政村鑲嵌在縣域邊緣,這些村域多為丘陵地區,交通不便,經濟滯后,人口流出規模大。基于賓縣各行政村宅基地空心化率數據,計算縣域內各鄉鎮空心化率的加權變異系數,分析賓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空間分布相對差異。結果表明:永和鄉、賓州鎮、民和鄉內部空心化率差異較大,變異系數分別為0.73,0.62,0.55;三寶鄉變異系數最小,僅為0.17,較永和鄉而言,差異度相差0.56;其他鄉鎮內空心化率變異系數均處于0.2~0.5,各鄉鎮內空心化率的變異系數相差較大。可以看出,賓縣各鄉鎮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存在顯著差異的同時,鄉鎮內部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空間分布也呈現不平衡狀態。
3.2賓縣宅基地空心化影響機制分析
3.2.1空心化影響因素分析
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空間差異既受到城鄉發展差距拉大、區域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等宏觀性因素,以及農戶人口規模、從事經濟活動狀況、親屬社會經濟狀況等微觀因素影響,也受到村域自然地理條件、區位特征、土地利用狀況等中觀因素制約[8]。本文將x1-x12共12個指標作為影響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空間差異的逐步回歸方程要素變量,以柵格為單元,計算得到各個要素變量與空心化率的偏相關系數,用偏相關系數大小來反應各變量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影響的重要程度,認為偏相關系數越大的要素變量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空間差異的影響越顯著。驗證過程中,要素變量x11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說明戶均人口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影響不顯著,因此,剔除戶均人口變量(x11),并運用SPSS對剩余各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建立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影響因素的最優回歸方程:y=-0.370x6+0.294x9+0.271x2+0.224x3+0.104式中:y為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x6為人均耕地占有量;x9為貧困化率;x2為距鄉鎮距離;x3為距主干道距離。
3.2.2空心化形成機制分析
通過綜合分析得到人均耕地占有量、貧困化率、距鄉鎮距離和距主干道距離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空間分異的主導因素,基于此,對各主導因素對宅基地空心化分異的作用機理做進一步探究,為因地制宜、科學的進行土地利用優化提供參考依據。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與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顯著負相關,人均耕地占有量每增加1hm2,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降低0.03個百分點。賓縣各行政村人均耕地占有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寧遠鎮內村莊人均耕地占有量最高,可達0.53hm2,而位于經建鄉的二道村僅為0.12hm2。耕地是農村生產生活的基礎資源與保障,與中國其他區域相比,位于典型黑土區的賓縣耕地資源豐富,農業生產依然是該區域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產業結構的單一性使得耕地面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農民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多少。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農業補貼體系的拓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大的農戶獲得的農業補貼收入較為可觀。調查過程中了解到,隨著不同產業收益差距擴大和改善經濟水平愿望加劇,加之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的推動,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村民通常因農業收入低將土地進行流轉,獲取一定租金后,進城尋找就業機會,導致大量農村宅基地閑置、廢棄,加劇了農村宅基地空心化程度。村莊貧困化率與空心化程度呈顯著正相關,貧困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將升高0.294個百分點。貧困化率表征村域貧困程度,也是反映村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貧困化率高,村莊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基礎設施配套程度與公共服務水平越差農戶收入越少。作為農村主體的非貧困戶為了獲得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更高的收入,更傾向于外出打工甚至永久性遷出,造成村莊人口空心化。人口的空心化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貧困化和人口老弱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2],最終使村莊宅基地空心率增大。
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影響較大的區位因素包括與距鄉鎮距離和距主干道距離,二者與空心化率均呈現顯著正相關,即距鄉鎮距離、距主干道距離分別增加一個單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變化幅度分別為0.271,0.224個百分點。賓縣共17個鄉鎮,鄉鎮駐地均勻分布在縣域內,對周邊村莊的輻射帶動呈現梯度性,距離越近帶動作用越明顯。鄉鎮駐地周邊村莊具有區位優勢,當地農戶在家居住的同時有效利用鄉鎮駐地資源,通過發展二三產業、打工就業等形式實現增收。同時,鄉鎮駐地的衛生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也更便于周邊村莊生活。
當前,全縣年齡超過60歲人口超過10.14萬人,占總人口的17.50%。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農村養老及醫療服務不充分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老人通過進城投靠子女或住進養老院等形式離開農村,造成宅基地的空廢。村莊與主干道的遠近反映村莊與外界聯系的便捷程度,主干道附近村莊交通便利,與外界經濟及信息交流頻繁,商業、服務業相對發達,便于農產品外銷及農資采購。隨著距離主干道變遠,日常經濟聯系薄弱,村莊發展滯后,迫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務工。因此,距鄉鎮和主干道的距離增加均導致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增大。
4結論與討論
4.1討論
總的來看,全國村莊平均空心化率為10.2%[25],其中,成都平原地區空心化程度較低,行政村空心化率介于6.15%~12.73%[14],山東地區空心化均值為17.1%,而賓縣平均空心化率為18.49%,空心化率最高值達到了48.81%,高于全國村莊宅基地空心化均值水平。作為典型的黑土區,賓縣土壤有機物質含量高[26],有利于作物生長,更適于農村農業發展,但人口外流造成的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的程度卻遠遠高于國內其他地區。
當前,東北地區存在大量民國時期以“闖關東”形式遷入的人口,鄉土情結相對淡薄使得這部分人更傾向于離開故土外出尋找就業機會[19],因此人口外流規模相對較大。根據上述分析,為控制黑土區村莊空心化程度進一步加劇,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及優化配置,推動鄉村布局協調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推進村莊分類式發展,依據村莊發展特征完善村莊布局,將規模小、分布偏遠、空心化程度高的居民點劃入土地復墾區域,積極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項目進行復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并爭取外部資金支持。同時,將復墾區域居民點剩余人口向其他規模較大、區位條件相對優越的村域進行集中轉移安置,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體系,使閑置宅基地有效流轉,提高宅基地利用率。
(2)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便捷度,增強對外界經濟往來,優化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實現城鄉服務等值化,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使農民愿意長期在農村居住,增強鄉村活力。(3)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村莊產業結構調整,部分盤活宅基地可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等,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吸引人口特別是季節性外出村民回流,形成農村產業再發展,同時提高宅基地利用率,促進村莊實化,減少宅基地空廢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積極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值。
4.2結論
(1)賓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現象普遍,平均空心化率為18.49%,其中閑置和廢棄宅基地占比分別為16.68%和1.82%,宅基地空廢面積達到2864.37hm2。等級上,中度空心化村莊占比最高,其次為重度空心化,輕度空心化村最少。空間上,輕度空心化村莊分布零散分布于縣域內,中度空心化村莊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地區,重度空心化村莊多位于縣域邊緣,縣域內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呈現空間分布不平衡狀態。
(2)賓縣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率與距縣城距離、距鄉鎮距離、距主干道距離、地面坡度、戶均宅基地面積及貧困化率呈正比,與墾殖率、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質量等級、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鄉村人口常住率呈反比。不同因素村莊宅基地空心化作用不同,各因素通過影響農村生活條件、交通條件及就業機會最終對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程度產生影響。
(3)人均耕地占有量與空心化率呈顯著負相關,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現象的基礎性因素;以貧困化率表征的經濟發展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決定性因素,表現為空心化率隨著貧困化程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大;距鄉鎮距離、距道路距離于空心化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即空間區位差異是村莊宅基地空心化現象的誘導性因素。
參考文獻:
[1]胡智超,彭建,杜悅悅,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空心村綜合整治研究[J].地理學報,2016,71(12):2119-2128.
[2]龍花樓,劉彥隨,張小林,等.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研究新近進展[J].地理學報,2014,69(8):1145-1158.
[3]劉建生,陳鑫.協同治理:中國空心村治理的一種理論模型:以江西省安福縣廣丘村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53-60.
[4]王介勇,劉彥隨,陳秧分.農村空心化程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山東省村莊調查數據[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0-18.
[5]徐羽,鐘業喜,徐麗婷,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居民點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1):100-108.
農業土地論文投稿刊物:中國土地科學(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土地學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土地科學領域惟一全國性學術期刊,也是中國土地學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