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0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華寧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作為主要經濟文化中心的寧州街道對引領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 但需要科技支撐,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最基層的寧州街道辦事處高度重視農函大工作,根據上級部門分配的任務,圍繞本地農業產業發展,每年都開展農業科技專題培訓班4~5期,300人次,每年均超額完成培訓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成效
寧州街道農函大培訓緊扣縣委、縣政府的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圍繞廣大農民的科技水平提升和增收致富需求組織開展培訓,2018-2020年,共設置5個專業,累計辦班15個參訓人數達914人,培訓成效明顯。
(一)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農函大培訓不但讓農民掌握技術,同時轉變了觀念,發展市場對路、效益顯著的農業產業的意識不斷增強,積極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融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如在煙區“煙+菜+菜”的模式得到推廣; 在高寒山區推廣種植反季節蔬菜和中藥材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民的經濟條件不斷改善。
(二)新技術、新品種得到推廣應用
通過農函大培訓,廣大學員引進運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意識增強,同時授課教師也引入一些新的技術和品種,如市科協蔬菜專家引進蔬菜新品種3個在寧州街道推廣種植。
(三)培養一大批新型農民
培訓后廣大學員至少掌握一項實用技術,傳統發展觀念得以更新,市場意識和趕超意識得到加強,廣大學員追趕發達地方、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涌現出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優秀學員活躍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如城關社區盧某,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成為了失地農民,經濟收入主要靠做生意和打工,通過參加農函大陶藝培訓班,與錦窯簽訂了勞動合同,按合同規定每月完成一個生肖的8件作品的制作,作品由錦窯回收。 馬安山小組的張某以前自己嘗試收集種子探索育苗,但由于缺乏技術指導,成功率不高,通過參加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解決了日常種植中藥材中存在的一些技術難題及困惑。 茂地村小組的趙某,通過參加蔬菜種植技術培訓,不但掌握蔬菜種植的相關技術,還了解蔬菜種植的發展形式、存在風險等知識,對今后種植蔬菜更有信心了。
(四)助推了科技成果轉化
通過農函大培訓,本地廣大農民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氛圍良好,科技普及率達到80%以上,種植經濟作物、畜禽養殖的科技成果得到轉化應用,科技成果貢獻率超過60%以上。
(五)促進了農民增收
農函大的落腳點就是農民得實惠,在培訓中農民學到了致富技能,種(養)出適銷對路的好產品,賣得上好價錢,增加了經濟收入。 通過培訓,一些地方培植了優勢農業產業,幫助廣大群眾實現持續發展,經濟有了可靠保障。 如紅坡村民小組村民李某,2019年參加農函大培訓后大膽在大春季種植結球甘藍3 hm2,總產量9000 kg,總產值1.45萬元,扣除生產成本1500元后實現純收入1.3萬元,畝均純收入4333元,達到了“短、平、快”的效果,在自家增收的同時也為紅坡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訓效果不平衡
表現在:農民主動參加培訓不平衡,如在邀請專家培訓技術時,部分地方村干部消極對待,向鄉(鎮)索要交通費才組織參加科技培訓; 培訓效果不平衡,大多數學員培訓后,掌握了授課教師傳授的技術要點,能說、會操作,但少部分學員由于文化低、悟性差,對培訓內容一知半解; 統籌規劃培訓不平衡,“瞎子打媳婦”式的安排培訓,有的結合實際不夠緊密。
(二)開設專業結合實際不夠
“就米下鍋”式有什么專業的老師,就辦什么專業; 對城鎮居民、農民需求了解不充分,“大雜燴”式培訓; 以傳統產業科技培訓為主,結合新產業開發培訓不夠。
(三) 教師授課方法方式有待改進
在農函大科技培訓中,學員的專業基礎參差不齊,部分教師以灌輸講授為主,缺乏課堂上的互動交流; 以集中培訓為主,現場實際操作培訓不夠; 部分教師平鋪直敘式講解,深入淺出、要領講解不夠突出。
(四)培訓經費不足
近年來農函大科技培訓沒有專款,導致辦班時間短,培訓滿足不了多層次培訓需求。
三、對策建議
(一)整合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擴大培訓的覆蓋面
應充分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優勢,最大限度的利用農村廣播、電視等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和專門的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擴大培訓內容的傳播范圍。
(二) 創新思路辦特色班
圍繞服務大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拓寬思路、放眼未來、立足傳統產業科技培訓辦班,優先選擇產業集聚度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好的地方形成“一產一技”培訓模式; 同時結合當地生態條件,選擇前景廣闊、增收致富有望的產業,提前介入開展科技培訓,以培訓促進產業開發,盡快形成產業鮮明、各具特色的辦學布局,培養、固定一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特色教師、特色專業,推進農函大科技培訓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三) 走聯合辦學的路子
針對經費資源不多,每年在接受培訓任務后要主動思考培訓什么? 培訓規模? 錢從哪里來? 如何請教師? 要科學布局,整合資源,精心組織,克服重復投資、重復培訓、各自為政,克服“技出多師”、使培訓對象“無所適從”,讓農民、居民能夠合理安排田間勞作和參加培訓時間,在科技培訓中受益。
(四)爭取多方的支持配合,改善培訓條件
要貫徹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爭取行政領導重視,把科普培訓列為街道的一項重要工作,統籌安排,優化經費、人力配置,調動村(居)委會、協會、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大戶的參與積極性; 要引起街道、村(社區)重視有固定的教室,足夠的桌椅,配置多媒體、電腦、照相機等設施,不斷改善基礎條件、提升培訓設備、提升社會化、組織化程度。
農業發展論文范例:許昌特色農業發展中的不足及解決對策建議
總之,基層農函大科技培訓要根據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和新型農民培育要求以及農民增收為目標,依托村、社區基層組織,借助各方力量,統籌推進,創新機制、提升條件、發揮作用、補齊短板,不斷提高培訓能力,培養造就高素質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瑞慈.農函大培訓實施供給側改革的思考[J].科協論壇,2016(07):57-58.
[2]李學德.農函大辦學現狀及發展對策—以臨滄市臨翔區為例[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3(01):74-77+89.
作者: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