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綠色減貧的核心在于保護與開發的平衡,綠色基礎設施網絡作為一種保護與開發的框架而成為鄉村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可有效促進綠色減貧的持續健康發展。以寬甸滿族自治縣35個貧困鄉村為例,運用Arcgis10軟件,分析寬甸貧困鄉村分布特點與縣域鄉村主要綠地斑塊和廊道綠地分布現狀,基于用地適宜性分析結合貧困鄉村分布特點,選取綠色基礎設施控制中心、廊道和場地,構建出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得出結果:(1)寬甸縣貧困鄉村主要集中在生態敏感的西部山區和鴨綠江濱水區,近城市區有少量貧困鄉村;(2)綠色基礎設施網絡通過中心控制區、場地和通道連接起縣域綠地斑塊和綠廊系統,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網絡體系;(3)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加強了城鄉、鄉鎮和鄉村之間的溝通,改善了交通進入性、服務設施水平和共享空間。研究表明: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立起全域性共享開放的綠色空間體系,將貧困鄉村納入全域旅游格局,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推動旅游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綠色減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綠色減貧;綠色基礎設施;鄉村振興;貧困鄉村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鄉村振興背景下山區農技推廣工作的轉型升級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隨著改革的深化,山區農技推廣工作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動農技推廣工作轉型升級成為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秉承新時代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發展要求,基于長陽縣的實際情況,闡述了山區農技推廣工作的主要做法,對如何做好鄉村振興背景下山區農技推廣工作的轉型升級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綠色基礎設施是貧困鄉村綠色減貧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重要載體[1]。“綠色基礎設施”概念源于150年前美國的自然規劃與保護運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化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的負面影響日漸凸顯,“綠色基礎設施”概念正式提出,是以植被為主體的具有內部連接性的自然區域、開放空間及其可能附帶的工程設施組成的景觀實體[2],構成保證環境、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框架[3]。
貧困鄉村往往既是自然資源富集區,又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生態脆弱區,面臨著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發展經濟的任務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硬性約束[4],二者的共生關系,導致環境約束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貧困加劇環境惡化,加上城鄉對立的二元格局,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鄉村陷入“人口貧困—資源消耗—環境退化—貧困加劇”的惡性循環[5],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
由此可見,作為保護與發展框架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是貧困鄉村生態保護與經濟振興的關鍵[4],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平衡土地資源供給和人類需求[6],綠色基礎設施理論強調自然環境在土地使用中的決定作用,作為一種提供人類生產、生活系統的生態網絡支持體系,強調土地多功能相互的聯系性,以便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兼顧各種利益的土地空間利用,強調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疊合,是一個多功能的綠色空間網絡[7],通過資源整合,讓資源變資產[8],促進人口—土地—產業的綜合協調發展[9]。
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是綠色減貧的前提基礎,是在新時代、新機遇、新形勢背景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增長模式來取代傳統的主要依靠資源和環境的增長模式,達到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確保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西方很多國家在綠地空間規劃實踐中,綠色基礎設施已成為運用較為普遍的理論[10],其理論指異下的實踐也取得了較為多元化和復合化的效益,建立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相互聯系的發展模式[11]。中國綠色基礎設施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2009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2],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雨洪管理和生態維護方面[13-17],對鄉村綠色基礎設施研究極少[18]。
本文以寬甸縣35個貧困鄉村為例,通過對鄉村分布特點和綠色基礎設施用地分析,構建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形成復合型保護和發展空間格局,解決貧困鄉村保護與發展失衡的問題,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19],推動鄉村綠色減貧[20-21],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降低貧困發生率,順利實現貧困地區脫貧,科學合理地推進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戰略[22]。
1研究區域概況
1.1寬甸縣自然現狀
寬甸滿族自治縣位于遼寧省東南邊緣,座落在鴨綠江畔,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邊境線長216.5km,轄22個鄉鎮,179個行政村和17個社區,總人口41.8萬人。地處長白山脈與千山山脈過渡地帶、遼東斷塊山地丘陵區。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5%,山間谷地和河流約占總面積的15%,山、水、田構成大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蓋率達76.4%,植被豐富,礦產資源、林業資源、水資源豐富。先后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美生態旅游名縣”等稱號。1.2寬甸縣社會經濟現狀寬甸縣2013—2017年GDP增幅(本年度增長值與上一年度總值的百分比)分別為:9.3%、5%、-7.9%、-5.9%、1.3%,2013—2016年經濟持續下降,2015、2016年份為負增長,2017年緩慢上升。
第一產業產值下降趨勢平緩,但其綜合產值占經濟總量最少;第二產業產值基數大,但是下降趨勢明顯,截止到2017年總量占比最少;第三產業產值呈現均勻下降趨勢,但產值占經濟總量呈上升趨勢,到2017年為三產中產值增加最高的產業。據寬甸滿族自治縣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三產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6∶25.4∶47.0,第三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從2013—2017年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旅游綜合收入增長率分別為16.1%、14.5%、12.0%、12.5%、12.9%,已成為三產中的支柱產業。近幾年,寬甸縣由于受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影響,寬甸縣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條件面臨困境,據丹東市扶貧辦:截止到2017年末,丹東貧困村共計40個,寬甸滿族自治縣貧困村35個,貧困人口10438人,占全市貧困人口的86%,說明自從2012年中國實行生態保護和集約化精明增長戰略以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寬甸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突出。
2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構建方法
2.1數據來源及處理
通過實地考察、訪談、已有文獻和政府網站數據的整理,獲取具有代表性和較高影響力的生態景觀資源和相關經濟數據。通過91位圖軟件獲取Landsat/Copernicus寬甸縣域遙感航拍圖像,經緯度坐標:123.37°,39.68°,坐標投影:GCS_WGS_1984.prj,空間分辨率:30m/pix。通過Arcgis10.0對指標要素進行矢量化處理,部分用地類型要素柵格重分類統一體系,滿足后期分析需要。
2.2貧困鄉村分布規律及特點調查
通過實地調查和寬甸縣政府工作報告及各鄉鎮經濟指標數據收集,整理寬甸22個鄉鎮貧困數據,并根據各鄉鎮貧困占比劃分為4個等級,運用Arcgis10軟件,矢量化寬甸鄉鎮用地和35個貧困鄉村。
3結論與討論
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立起保護與發展的空間格局,增加了綠色空間的聯系、經濟的流通和交通的連接,是城鄉之間生態、生產和生活聯系的綠色紐帶,建立保護鄉村生態,促進綠色產業聯合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發展的網絡框架[24]。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心控制區和場地加強基礎設施、培育區域經濟中心、發展綠色產業,連接通道連接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整合鄉村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升設施服務水平,改善交通現狀,推動產業聯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25],構建保證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支持系統[24],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轉向“資源保護—生態穩定—精明增長—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1)建立完整的綠色網絡,保護生態環境。通過綠色基礎設施連接通道連接綠地斑塊,建立生態最優的“多維立體、有機連續”宏觀模式[26],保障鄉村生物多樣性,穩定鄉村的生態結構,完善生態服務功能,為更好地服務鄉村生態旅游,持續發展旅游產業提供前提和基礎,是鄉村綠色減貧的重要基礎。
(2)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全域旅游空間格局,吸引城市居民鄉村旅游和生態體驗式旅游,大力發展旅游業;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提供的設施和環境,需要村民參與和管理,新的崗位與機遇將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強本地多方人員旅游的參與度;同時借助旅游產業帶動一、二產業,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形成“旅游業+農業+加工業+農貿交易”的復合型經濟模式,促進旅游業對鄉村經濟的拉動作用。寬甸縣35個貧困鄉村結合綠網進行三產聯合發展,通過綠色旅游、綠色生產等經濟經營模式,西北部山區主要以山岳生態旅游、林下經濟,山珍產品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沿江地帶主要以邊境生態旅游、漁業和水產品加工為主,近城市區域鄉村以鄉村體驗旅游和商貿活動為主,進行多產業聯合提高效率,實現鄉村振興。
(3)構建多元化生活共享空間,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綠地具有公共空間和開敞特性,綠色基礎設施創造出更多的綠色休閑空間,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促進教育文化宣傳,提高村民素質,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網絡設置不同內容服務設施,提升“共享型”鄉村綜合服務水平。已有很多成功案例通過綠色空間提供休閑活動空間、改善場地質量來創造工作機會和減少疾病和污染、增加當地居民的榮譽感等實現了綠地基礎設施對生活品質的提高[26]。
(4)加強交通和通信設施,促進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鄉村旅游點狀發展及鄉村產品難以外銷的主要原因在于交通進入性差和通信設施不完善,通過綠色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疏通內部道路和增加通信設備,使農村特色產品通過實體和網絡兩條途徑進行銷售,將大大提高產品的銷售能力,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綠色基礎設施作為“自然生命支撐系統”,可維護生態環境,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通過綠色基礎設施框架的構建來突破傳統生態保護的局限性,最終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27]。但并非所有的鄉村都適合鄉村旅游開發[28],本研究基于寬甸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發展的長期積累,研究對象參考應有所區別。
參考文獻:
[1]姚星星,張國防.生態減貧的“隧道效應”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8,27(2):389-396.
[2]劉文平.基于景觀服務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與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