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31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2018年中美貿易戰和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有很大的影響,旱澇等極端氣候事件、病蟲害頻繁發生以及極端氣候變化的逐漸加劇等必將給中國未來的糧食生產帶來許多嚴峻的挑戰?傮w上,中美貿易戰和極端氣候對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戰略的影響很大,隨著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和貿易摩擦的增多,保護農業生產顯得非常重要。而由于極端災害發生具有地域偏遠和時間緊迫等特點,為緩解中國糧食安全壓力,促進中國鄉村振興,通過對極端氣候自然災害特點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城鄉居民互保協議、盤活中國農村經濟的適合中國農村特點的藏糧于民及鄉村振興民間計劃的措施和戰略。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自然災害;糧食安全;藏糧于民;鄉村振興
1糧食安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1.1糧食生產依賴于自然資源,貿易戰影響糧食安全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帶,地形氣候條件復雜多樣,區域氣候條件和水熱要素時空分布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顯著[1]。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發生了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導致糧食嚴重減產,而近年來頻繁的極端天氣現象對我國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不斷加劇,我國糧食生產將面臨更多、更嚴峻的挑戰。
我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靠、穩定的糧食供給和能源資源供給是國家賴以穩定發展的根基,如果我國的糧食供給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將會導致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受制于人[2]。1972年蘇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巨幅減產,從而引發世界小麥、大米和玉米價格大幅增長。而美國的大農場規;N植程度非常高,成本相對低廉,是我國主要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之一。
2018年3月,美國政府計劃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中美貿易戰也是對中國農業生產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為應對美國對我國貿易的限制措施,商務部宣布擬對自美國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損失,其中包括大豆和肉制品等眾多農產品,這將對我國農產品供給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應對未來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以及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戰略的影響,必須盡快啟動藏糧于民和鄉村振興的民間計劃,以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加速鄉村振興。
1.2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藏糧于民對鄉村振興具有戰略意義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壓艙石”和“定海神針”的作用,而我國的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僅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且隨著耕地質量退化、污染問題突出,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有日益強化的趨勢[3]。全球氣候變化將促使我國糧食主產區水熱資源等要素的時空分布格局發生變化,并不斷加劇局部地區的自然災害性要素形成,從而最終引發自然災害特別是極端氣候事件,這種現象一旦發生必將對我國糧食產量、種植制度、生產結構和地區布局產生深遠影響[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分析極端氣候自然災害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影響,及時提出藏糧于民和鄉村振興民間計劃,對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2極端氣候災害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及其研究的潛在影響
2.1極端氣候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催生糧食安全層次系統理論研究
2008年我國南方發生了嚴重的冰雪災害,而近期中美貿易戰日趨嚴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各方高度關注,在此背景下,分析極端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水汽和洋流劇烈變動會引起當地極端天氣產生并影響生態系統,甚至造成農作物減產。
而從某種程度上講,星球運行的軌道位置變化決定地球系統內部的變化,天氣和生物圈等系統的變化是為了適應系統外的變化,比如大氣、水汽和洋流的流動是地球系統表層最重要的平衡物體,位置改變是以調節引力之間的微小變化和適應地球內部的能量平衡,進一步導致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能級軌道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地球釋放能量(地熱)和吸收能量(降溫);地球不是一個均勻的球體,地球各板塊之間相互摩擦會引起地震釋放能量和火山噴發釋放地球內部熱量,從而引起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
另外,海水保持慣性運動,引起摩擦導致海水溫度變化,從而暖流和寒流交匯引起當地氣候巨變產生極端災害。此外,由于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作用產生的潮汐力差異,并且引發海洋底火山間隙性噴發等原因綜合引起海水溫度周期性變化,有些星體運行周期長,影響時間長,比如氣候變化研究里最典型的現象“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農業生產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而更長周期的星體軌道運動將引發更長周期的地球氣候變化(比如冰期和間冰期等),對農業生產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海面溫度直接影響大氣溫度變化,海水運動方向和海水溫度變化異常會引起大氣變化異常,強行改變局部水循環模式,將會破壞平衡引起颶風等自然災害;诖,毛克彪等提出分成兩個層次系統,對均可能引起極端天氣產生進而影響生態系統、造成農作物減產的氣候變化進行研究:一個層次系統的研究主要是指對以地球系統為核心的系統內的研究,如當前對氣候變化模式、水循環和碳循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等的研究;另一個層次系統的研究是基于其他行星軌道變化導致地球系統包括大氣、水汽、降雨和洋流等在內的水循環和地球內部巖漿運動異常,進而引起地熱釋放等的系統外研究[4-9]。
2.2結合空間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模型,開辟糧食安全新研究方向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假定地球不受外面星球引力變化的干擾建立的大氣模式研究,但目前地球上劇烈的天氣變化很可能是由于受地球外星體干擾引起的,而這一點恰好被現有的大氣模式所忽略。因此有必要在對氣候突變和極端自然災害的研究中考慮系統外的星球軌道變化因素。極端災害事件是由于其他行星或者天體靠近或者遠離地球導致磁場和引力場發生變化引起的,特別是那些突然受某種外力作用或者由于運行軌道所需要的能量進行能級躍遷釋放或吸收能量等造成的。
同時,地球磁場或者引力場變化會驅動云和大氣中水汽以及地殼巖漿異常運動,破壞平衡,導致發生自然災害(如臺風和大范圍降雪以及地震等),這一結論可以從災害周期性發生中得到印證[4-8]。不同級別的天體在各自不同體系中的周期表現也各有不同:在太陽系這個級別系統里,地球表現為春夏秋冬周期性發生;而對于銀河系這一級別的周期系統而言,地球表現為大的冰川期和大暖期以及中間過渡期等的交替出現,太陽黑子的周期性出現可以說是對此的有力證明。
和地球的一年四季變化相似,太陽也受另外一個更高級的系統的影響,而目前人類對于更高級別和更長周期的天體系統的很多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觀測。因此,盡管人類在地球這個調節系統里會產生一定的“干擾”作用,但其相對于地球外的大系統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地球系統內部的氣候變化則是適應其外部系統變化的內在調節表現形式。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毛克彪等提出了建立以開普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以及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研究理論,主要內容包括:地球溫度變化主要由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軌道能級位置決定,氣象(天氣)和生態系統時空變化是地球內部系統為適應天體運行軌道位置變化的主要內在調節形式的理論[5-10]。
地球磁場逆轉或者大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太陽和其他星體運行軌道位置臨界點轉換而形成,地球等星體運行軌道呈橢圓形主要是由于太陽同時也在運動造成。地球各板塊運動,地球上不同時期各種生物的出現、遷移和消失,均由天體運行軌道位置決定。這一理論的提出為空間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模型等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途徑和新的學科研究方向,為大尺度空間氣候變化和災害預測以及生態物種演化等特別是極端氣候變化研究等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鑒[2]。
2.3強化遙感監測研究,規避極端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近幾年,全球極端氣候變化事件持續增多。遙感在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未來需發射其他遙感衛星監測地球和觀測太空中其他星體及其他星云位置的引力場和磁場變化,并配合系統內的氣候變化和遙感監測研究[10-11],分析監測和預測地球極端氣候變化事件。另外,地球和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變化引起引力場變化,從而導致地球上空的水汽和云的變化以及海水溫度變化。
如2008年初中國南方的冰災,2009年底與2010年初冰雪災害同時伴隨著地震頻繁發生(特別是海地地震)等。地球內部本身有一個調節循環系統,需要在考慮外部星體軌道影響情況下,了解地球內部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然后主動地適應或者采取措施規避局部影響,比如適當增加糧食儲備等。
3未來極端氣候災害發生趨勢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3.1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提高,糧食生產不穩定
氣候變化存在準60年的拉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1890—1924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自然災害頻發曾引起農作物歉收,1947—1976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自然災害頻發曾導致蘇聯農業歉收。類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已經到來,分析表明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4年印度尼西亞的地震海嘯已經揭開了自然災害的周期。
2009年秋季以來,從我國西南五省(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到北方的寒春(暴風雪),再到南方300年不遇的洪澇(暴風雨),都會讓人深感當前氣候的異常。農業生產直接受制于自然環境,無法避免地會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多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而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范圍大、強度大,并且不可躲避,必將導致糧食生產的不穩定,從而推動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
2010年,全球局部區域氣候都不穩定,如中國2010年初的冰雪災害,以及隨后的南方旱災、地震,還有南方的暴雨等,有些地方農作物甚至絕收。全球其他地區或多或少也發生了相似的情況,因此全球農作物產量大面積普遍減產。雖然部分國家如澳大利亞宣稱小麥仍然會增產,但考慮到各個國家的糧食貿易策略問題,各國官方報道的數據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情況,不一定是可靠的,因而直接用來作為決策依據也是不現實的。未來幾年,農業氣象災害可能會越來越多,農作物產量也會越來越不穩定,因此中國需要重視這一問題,提前進行糧食儲備,包括增加進口和減少出口。
3.2自然災害有多發趨勢,糧食儲備有待加強
近年來,由于經濟、交通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饑荒的意識已經有些淡薄,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糧食的浪費比較嚴重。因此,建議國家通過電視、廣播、期刊、網絡等媒體加大對節約糧食、保障糧食安全的宣傳,讓居民有防患于未然的糧食安全意識,加強糧食戰略儲備能力。
糧食儲備可以分成3個等級:一是國家儲備;二是地方儲備;三是城鎮居民和農民儲備。國家是戰略儲備,地方是長期儲備,農民是應急儲備。以前,農民儲備的糧食可以維持到來年新糧上市,但現在農民基本已經不再儲備糧食,甚至很多農民自己也是買糧食吃,F在氣候不穩定,自然災害有日益多發的趨勢,農作物絕收不可能絕對避免,因此農民要增加儲糧意識。農民儲備糧食非常重要,因為當災害發生時,交通有可能中斷,如2008年初的冰雪災害就導致部分偏遠地區的交通中斷。
3.3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儲備和蔬菜生產,儲備技術亟待改進
充分的糧食儲備和穩定的蔬菜生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為了提高儲糧技術,需要一些專業人員介紹和研究糧食儲備方法和設備,特別是在南方潮濕地區需要改進糧食儲備技術。另外,蔬菜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要在城鄉接合帶建立能抗擊極端氣候的大棚用于蔬菜種植,從而調節蔬菜價格。眾所周知,2008年初氣候稍微變化,蔬菜價格上漲速度很快。如果災害持續時間更長一些,糧食和蔬菜供給就會存在比較大的隱患。因此,建議各地在城郊緩沖區建立小型抗極端氣候的蔬菜大棚,有條件的地方需立即啟動。
4藏糧于民保障未來糧食安全
4.1儲糧意識淡薄,糧食保障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來,由于生活條件大為改善,人們儲備糧食的意識已經非常淡薄,甚至農民也在購買糧食吃。然而,農民自己不儲備糧食,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全球自然災害持續增加的風險依然存在,糧價隨之大幅上漲亦不可避免。雖然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但這仍不能徹底改變鄉村日益衰落和農村土地日趨荒蕪的趨勢,并不得不面對一個可能的問題:自己生產的糧食不夠吃,大量依賴進口等,特別是糧食和蔬菜種子嚴重依賴國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是產業興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任務,在農業進入“高成本”時代、糧食需求增加趨勢不可逆轉的新形勢下,保障未來糧食安全,需要強化政策引導和科技支撐,逐步創新經營機制,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引導儲糧意識,提高糧食保障能力[3]。
4.2藏糧于民,增強城鄉居民的抗打擊能力
全球氣候變化劇烈,自然災害持續增加,城市抗打擊能力差,只要斷水斷電城市就不能正常運轉。為增強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抗打擊能力,必須提高鄉村的供給保障能力。鄉村振興不是國家實施幾個大項目就能解決的,鄉村振興需要全社會的人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支持和參與。因此我們提出藏糧于民和鄉村振興的民間計劃,呼吁和號召城鄉居民利用各自的渠道根據自家的具體情況與農民簽訂互幫協議,即城市居民每年向農村居民提供可以供自家一年口糧的資金,在受災年份農村居民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如果沒有發生自然災害,就讓農村居民次年把陳糧用來養雞、養鴨或者喂豬或者釀酒等,同時提供一些農副產品給城市居民。新年繼續提供資金儲備新糧食,往復循環,藏糧于民。
鄉村振興需要全國人民一起參與,這樣不但可以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以及包括糧食在內的等的物價上漲,還能讓城市居民每年吃到放心的農副產品,對城市居民并沒有損失。這樣也等于支持了鄉村振興,并可保障自家的基本口糧,最重要的是預防大的自然災害和國際糧價浮動,同時盤活了農村經濟,打通了農副產品的流通渠道,為國家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每個人應有的貢獻。
4.3農民土地參股,建設國家種糧基地
種糧收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為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民基本生活水平,要不斷完善和鞏固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保證種糧農民在經濟上不吃虧,建議逐步實現農民土地參股[4],在全國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東南六大兵團種糧基地實行國家種糧,解決全國基本口糧問題,特別是要優先解決糧食和蔬菜種子對國外依賴的問題。
4.4增加糧油儲備,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大的氣候變化由天體運行軌道決定,相對而言,人類的作用太小了,人類只能被動適應或者主動規避災害,但幾乎不能改變自然災害的發生。例如,人類雖然可以相對提前預知地震的區域,但改變不了地震的發生。而氣候變化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很難準確預測,如果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持續增加,問題將比較嚴重,且這種持續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建議地方農業部門及農民未雨綢繆,現在開始啟動糧食儲備,發展抗極端氣候事件打擊的硬設施,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增加糧油儲備,提高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加強國家農業科研基地建設和建立高抗自然災害打擊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新能源技術研發,提高應對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安全風險的能力。同時,我們必須做好美國在貿易戰后繼續發動金融戰和糧食戰的準備,未雨綢繆,響應習近平同志和黨中央的號召,加快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建設,使農民恢復儲備自家用糧的傳統習慣,夯實和穩定國民經濟的“壓艙石”。
氣候方向評職知識:氣候變化論文好投的北大核心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中文版創刊于2005年5月,英文版2010年創刊,由中國氣象局主管、國家氣候中心主辦,是中國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內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該刊旨在促進氣候變化研究的發展,并推動研究成果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對策制定、氣候政策與環境外交談判、資源保護和開發等方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