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17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河豚賦》“美味誘惑難抵御,舍身亡命吃河豚;文人墨客多贊譽,愛恨交加富爭議;加工烹調出標準,安全營養去毒性;珍饈佳肴放心品,不留遺憾在人世;河豚形成產業鏈,綠色健康利當代;養殖河豚在當下,致富漁民興鄉村。”具有傳統古老人文傳承和悠久歷史沉淀的魚類品種,河豚養殖正在時下悄然興起,大有燎原之勢。河豚加工和烹調操作規范解決了食物中毒的瓶頸問題之后,河豚養殖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本文詳細介紹了河豚的生物特性、養殖技術和加工烹調注意事項,為河豚的興趣愛好者答疑解惑做參考。
一、河豚養殖悄然興起
在當今新的漁業政策指導下,水產養殖結構、養殖模式、養殖方法、養殖品種也在發生相應的轉變;由此帶動河豚養殖、加工、餐飲業正悄然興起、方興未艾,并逐漸發展壯大,形成產業鏈,在行業內部掀起軒然大波,各方反應強烈,給予積極的響應、配合和大力支持,業內效益倍增。河豚養殖平均產量達到500kg/畝以上,重慶河豚養殖剛剛起步,池塘邊價格100g/尾以上的60~100元/kg不等,還供不應求,除了賓館、專營餐館、會所進貨外,還有頗具規模和星級的農家樂、漁家樂,用于垂釣和休閑烹調餐飲。垂釣和觀賞市場價格30~60元/條。專養河豚池塘的純收入達到1~1.5萬元/畝,是傳統常規水產養殖品種收益的10倍以上。
河豚養殖對水質、池塘要求相對較高,最好是小池專養或者大水面網箱套養,微流水養殖槽、集裝箱等裝備化、工廠化養殖效果更好。河豚養殖投入相對較高,風險也較大,主要是市場價格風險,養殖、加工、餐飲必須配套同步發展。據業內人士調查介紹,全國范圍內都不同程度興起了河豚養殖熱潮,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水產養殖發達地區幾年前就開始養殖,并且初具規模,發展勢頭良好。
二、河豚簡介
河豚,又名河鲀。俗稱“氣泡魚”“吹肚魚”“肺魚”“蛤乖魚”“氣鼓魚”(江蘇、浙江)“雞泡魚”(廣東)“龜魚” (廣西)“街魚”(福建)“蠟頭魚”“艇鲅魚”(河北)等,不同地域、地區昵稱皆有不同,可見其長期以來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的對它的喜歡和關注度。
2000多年前的長江下游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吳越盛產河豚,吳王成就霸業后,河豚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豚與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古有“舍命吃河豚”的俗語,可見河豚的美味,值得用生命去冒險;時過境遷,隨著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和水產加工烹調方法的改進,人工養殖河豚的毒性越來越小,經規范化、標準化的加工和烹調后完全可以避免毒性對人的影響;所以,河豚與現代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不僅是人們的美味佳肴,而且還成了動物愛好者的萌寵,養在自家花園魚池或者水簇箱里進行觀賞,怡悅身心。
河豚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最早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有部分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進化適應了淡水環境,所以咸淡水皆可養殖,當遇到外敵,腹腔氣囊則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借以自衛。
三、苗種養殖
(一)池塘選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可用半咸水或淡水養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基本不漏水、滲水,筑堤建閘牢固,進排水交換流暢。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筑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沖擊。
(二)池塘改造及消毒
在冬季或農閑時將池塘中水排干,清除池底淤泥,然后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一星期后蓄水放魚,并施足基肥,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調節好池水的酸堿度,pH值以7~8為宜。
(三)魚種放養
河豚魚種在室內培育到1.2~1.5cm,畝放1~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可用塑料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應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7~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為3~5mg/L的鹽水,放養時溫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四)餌料投喂及水質控制
魚種全長3cm前每畝池塘每天投喂1kg黃豆漿,以繁殖浮游生物,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透明度,一般30cm左右;水色豆綠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能在水中聚群旋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溶氧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后規格可達3cm左右,此時在投喂豆漿以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每平方米投喂一粒,以馴化魚種吃食鰻料的習慣,此時應分批次篩選進行大規格魚種培育。
四、成魚池塘養殖
(一)魚種運輸及放養
為保證魚種質量,暗紋東方鲀應為正宗魚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對象。運輸一般用塑料袋充氧運輸,3~4cm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95%以上。苗種放養前最好用漂白粉或食鹽浸泡消毒,放養時應注意運輸袋和放養池水溫差不宜過大,放養前將運輸袋放入池中20分鐘左右,縮小溫差。暗紋東方鲀應稀養,3~5cm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2000~3000尾/畝,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可每畝3500~4000尾。隨魚體生長,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殖。
(二)馴養
暗紋東方鲀馴化時可投喂碎雜餌魚肉、蝦、螺肉、蚌肉等。苗種放養一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殖環境和餌料組成。待河豚魚習慣吃食后,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并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量,直至完全吃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鮮度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三)投餌
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喂量占魚體重的3%~7%,投喂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多喂多投、少喂少投,以魚吃八分飽為原則),定速(投餌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干凈)。一般日投餌2~3次。池中最好搭食臺,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后兩小時食臺上仍有剩余餌料則需減少投喂量,食臺需常清洗、曝曬和消毒以免病菌滋生。
(四)水質調控
河豚喜水質清新的環境,池塘養殖應根據水色、透明度、溶氧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加注新水,每月大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由于河豚生長適溫范圍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注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池水溫度,冬季池水溫度低于9℃時需進入溫室越冬。另外,河豚魚對溶氧要求較高,當水中溶氧低于1.5mg/L時開始浮頭,低于1.3mg/L時開始死亡,適宜的溶氧需保持在3mg/L以上,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五)不同規格分養
不同規格大小的河豚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個體的攝食和生長。因而應對不同規格的個體進行分養,分養一般30~45天篩選一次。保證充足投餌,及時分養和適當稀養可有效防止魚體的相互殘殺,提高養殖成活率和個體規格重量。
(六)日常管理
每天堅持巡塘,觀察河豚的活動情況,攝食及水質情況,檢查養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COD、PO4-P、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以后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作為投食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當年魚種可養到100~150g,成活率可穩定在85%-95%。
五、烹調加工主要事項
河豚一般是養在池里的,吃之前用網兜將河豚網出來,用小刀割去魚鰭,切除魚嘴,挖除魚眼,剝去魚皮,接著剖開魚肚取出魚腸、肝臟、卵巢和腎等含劇毒的內臟,再把河豚的肉一小塊一小塊的放進清水中將上面的毒汁漂洗干凈。洗凈后的魚塊潔白如玉,晶瑩剔透。接著,將其切成像紙一樣薄的片,再將這些魚片擺成菊花或仙鶴一樣的圖案。吃的時候夾起魚片蘸著碟子里的醬油、辣椒等調味料放進嘴里慢慢地咀嚼。吃完魚片后,再喝上一碗河豚魚湯,真是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飄飄欲仙,其美哉快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飲食方面,雖說老少皆宜,但由于河豚的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尤其在春季河豚排卵期間肝臟的毒性最強,食用時必須謹慎,此時如鮮食河豚,要特別注意選擇鮮活魚體。另外,河豚毒素能溶于水,易溶于稀醋酸中。
吃河豚時千萬要小心謹慎,切莫粗心大意。因為此魚腹中有劇毒,其脊血、鰭尾、肝臟等處,都藏有毒汁,俗語有“拼死吃河豚”之說。因此在食前,必須請有經驗和取得河豚加工烹調資格證的廚師將魚腹內臟揀清,洗凈,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復燒煮,更燒得肉爛皮酥,方可食用。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魚前燒煮一鍋“蘆根湯”以備解毒之用。總之,食用此魚,必須特別小心,嚴防中毒事故發生。
河豚的制作過程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做出來味道鮮美。自古就有著“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吃天下魚”的說法。
六、建議
河豚含有劇毒,國家有關部門明確禁止經營養殖河豚活魚和未經加工的河豚整魚。養殖的河豚必須出自于經有關部門許可備案的魚源基地,并且由具備農產品(河豚)加工條件(資質)的企業加工,只有深加工成半成品再經過層層檢驗把關,百分之百的安全無毒才能進入市場銷售,走上百姓的餐桌。河豚餐飲店,更是要求科學嚴謹,一絲不茍的按標準流程和操作規范進行加工和烹調,同時加以可靠的測試毒性的儀器來保證,還要做好必要的預防和補救預案,絕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隨著漁業科技水平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有關政策法令也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科技創新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不能停滯不前,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堵塞不如疏通,疏通不如引導,引導不如規范。所以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既不可嚴加限制,一禁了之;也不能熟視無睹,放手不管,任其自由泛濫。對這一新鮮事物要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要組織產、學、研、推等技術部門加強調查研究,出臺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來加以正確指導,造福于民,使我國的水產品養殖、加工和餐飲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養殖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如何有效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下面文章在常規水產養殖背景下展開論述,如今出現自身污染、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中影響環境、漁業產值增加難、水產品品質下降、產業持續發展受制等問題,并且指出了發展綠色水產養殖是國家重要政策導向,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舉措,是恢復水域自然生態環境重要途徑,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