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5月15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業呈現出方興未艾、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但同時水生動植物的疾病危害與疫情也愈加突出,大大增加了控制難度,造成的水質環境污染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阻礙。作為一個水產養殖大國,我國相關部門必須對無公害水產養殖的重要性予以充分認識,并對在水產養殖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從而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長足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發展
前言:無公害養殖技術,即按照養殖種類所具備的生物學特性,模擬建立自然界種類的具體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通過無公害的科學配套技術采取人工養殖。無公害養殖技術是在養殖中加以科學合理應用,可以使養殖行業得到良好的發展,保證高產高效的同時,養殖出同自然環境下野生品種較為相似與接近的優質綠色產品,為人們提供安全可靠的水產品。
1水產養殖短板
1.1水質變壞
現階段水產養殖業發展愈來愈集中,對水質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養殖水體常存在變臭以及變黑的現象,同時由于水產養殖戶缺少專業經驗,常采用解毒藥或調水藥解決養殖中存在的水質問題,但仍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水體環境,長期之下,必將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
1.2藥物過期
為了節省養殖成本,部分水產養殖戶在應對魚類病害的防治過程中,使用了過期藥物甚至違禁藥物,不僅引發魚類群體中毒現象,還會延誤最佳治療時間,甚至會造成魚類大面積死亡。除此之外,雖然在短時間內違禁藥物有較為顯著的效果,但在水中殘留的藥物也較多,造成了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污染了水體環境。
1.3藥量過多
魚類病害防治要點主要包括合理施藥、均勻施藥、適量施藥以及適時施藥,但在用藥過程中,有許多水產養殖戶都存在對藥量盲目加大的現象。不管是殺蟲藥物還是殺菌藥物,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水體中的生物,增加水體中亞硝酸鹽的含量,降低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不僅會對魚類正常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導致其出現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2無公害水產養殖的對策
2.1科學選取養殖環境
無公害養殖技術并非出于各類環境均能夠采取應用,應對養殖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設置,基于無公害養殖技術所具備的特點,科學選取養殖環境。一般而言,養殖多以池塘為主,而應用無公害養殖技術階段,需要對池塘環境走出科學選擇,不但應確保環境的適宜,同樣需保證鄰近區域環境不存在污染情況。選取環境過程中,應確保交通條件較為良好,水資源情況充足,以此便于運輸的同時,保證水產品的良好生長態勢。應用無公害養殖技術階段,對自然生長環境做出高度還原與模擬,位于池塘水域種植自然植物,如水草等,建立適宜的水環境,確保水產品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水草種植過程中,應對具體情況做出嚴格的管理控制,切勿產生過量種植等情況,養殖人員應于種植前做出仔細觀察,對池塘具體情況做出全面了解,將水草面積做出科學合理的控制。除此之外,重視水質調節,避免水體產生污染等問題,并存在相應的微生物以及有益菌,確保良好的水環境,通過無公害養殖技術的應用,促進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2科學選擇養殖品種
對于無公害養殖技術而言,科學選取相應的養殖品種成為十分關鍵的內容。對無公害養殖的具體應用階段,養殖人員需要根據市場標準需求當作主要導向,對養殖品種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盡可能選取市場實際需求量較高、經濟效益良好的品種進行養殖。與此同時,對養殖品種做出具體明確之后,應該按照品種的具體特性,對養殖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并基于此對自然生長環境進行還原與模擬,唯有如此,方可對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加以科學合理應用。值得關注的則為,養殖品種選擇階段,基于品種特性的環境標準需求,若養殖環境調整難度相對較高,則需按照水質環境科學選取最為合理適宜的養殖品種,同時挑選搭配種類,采取立體生態混養的模式。除此之外,不論挑選哪類品種,均需挑選優質健康苗種,使養殖成活率以及生長速度得到充分保障,確保養殖經濟效益能夠切實得到提高。
2.3科學選取微生物制劑
對于養殖而言,微生物制劑的使用,能夠對水質環境做出明顯改善,可以提供天然餌料,還能夠提高水產品免疫力等,對綠色生態技術的科學應用,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與作用。基于此,科學選取微生物制劑亦屬于無公害養殖技術的關鍵內容。目前情況下養殖水產品生長有益的微生物制劑種類相對較多,具體應用階段,需要按照具體用途以及水質情況,科學選取相應的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復合EM菌與芽孢桿菌等,盡量選取符合微生物制劑,同時確保來源方便以及質量良好,從而使具體效果更加顯著。除此之外,微生物制劑具體使用階段,同樣需要按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使用方法,具體使用總量需基于有效適量的標準原則。與此同時,確保使用的連續性,按照水質產生的具體變化情況,定期對各不相同種類的微生物制劑采取交替使用,并需掌握微生物固定化技術、生物膜技術以及生物絮團技術等,使養殖水域的水質環境質量,按實際調整效果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
2.4科學調節水質
加強水質調節屬于水產養殖的關鍵內容。可運用物理化學水質調節及以及微生物制劑對水質做出科學調節,可以借助浮動草床技術對水質加以調節,能夠起到良好的生態調控效果。此技術基于自然環境規律,通過人工的方式將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過的陸生植物,以浮床當作載體終止在養殖區域水面,利用植物根部產生的吸收與吸附作用以及物種競爭相克機理,使養殖水體中存在大量的有機物質與氮、磷得到有效的減少,達到水質有效凈化的目的。該方法成本低廉、效果明顯、操作簡單能綜合利用養殖水域。在養殖生產中,只要重視對該技術的應用,對實現綠色生態養殖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5科學采用環保飼料
科學選擇飼料與正確投喂,屬于水產養殖的重要內容,成為保證水產品良好生長的關鍵,還可以顯著增加經濟收益。生產階段,應養殖種類的具體營養標準需求,選取營養均衡合理的環保型全價配合飼料或純天然飼料,同時可適當添加益生菌等,還可提升飼料整體的利用率,使養殖品種具備良好的免疫力。盡量避免添加激素類與抗生素等藥物,做到綠色養殖。此外,掌握科學投喂技術,根據實際情況對投餌總量、時間與次數等做出充分明確,增加飼料整體利用率,避免對水質產生污染與病害問題的出現,減少養殖所需成本,使水產品品質得到提高。
2.6科學防治病蟲害
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標準,提倡運用生態綜合防治以及選擇中草藥進行病害防治,對健康養殖技術綜合應用和推廣,使養殖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堅持科學混養以及密養,避免病害頻繁出現。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合理使用漁藥,保證高效、低毒與殘留小,并對病害做出科學正確的分析診斷,規范合理用藥,避免盲目與濫用的情況,遵守休藥期的嚴格規定,嚴禁使用國家禁用的漁藥。
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公害水產養殖是未來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而魚類病蟲害是阻礙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不斷提高魚類病害防控技術,加強技術宣傳,讓水產養殖戶能夠掌握正確的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密度合理、科學用藥、科學投喂、掌握技術要點,從而實現水產養殖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姚佳.水產養殖中常見魚病的防治方法[J].南方農機,2018(6).
[2]康宗正.淺談池塘常見魚病及綜合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7):193-193.
[3]徐瑩.水產養殖戶提高魚病治療效果的要領[J].農民致富之友,2017(20):248.
[4]邵紅巖.北方水產養殖常見魚病防治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09):124-125.
[5]張春霞.魚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與防治措施[J].獸醫導刊,2017(14):132-132.
養殖方向論文范文:水產養殖中硝化細菌的應用
摘要:在目前的集約化水產養殖模式下,養殖水體中常會累積大量的氨氮類污染物,對養殖生物造成危害。硝化細菌可分解水中的氨氮,并將其轉化為可被生物利用的硝酸鹽,是水產養殖中常用的有益微生物。本文主要探討其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