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2月0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現階段,湖北省農機化發展已取得顯著的成績,但在丘陵山區還存在著進展緩慢、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伴隨著丘陵山區農機化重慶經驗在全國的推廣,農機跨區作業模式的普及,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共享經濟模式不斷探索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的出現,給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針對湖北省農機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新的發展趨勢,構思了適合湖北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田整治;農機社會化服務;信息技術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將我國糧食安全放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1]。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關系到社會穩定以及國家安全,是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耕地被作為建設用地侵占[2],這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題下,大力推動土地平整計劃,建設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促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作業,這樣不但可實現對我國耕地總量進行有效補充,保障糧食安全,還可推動丘陵山區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發展農村經濟,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3]。
同時,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內容,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丘陵山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4]。湖北省農機化發展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早于2014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4293萬千瓦,進入到農機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在丘陵山區依然存在著發展緩慢、發展速度“不平衡”的問題[5]。
2017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4300萬千瓦,相比2014年僅增長0.16%[6],表明湖北省農機簡單的粗放式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的瓶頸階段,而限制這一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面臨的難題。伴隨著我國信息經濟不斷的高速發展,數字農業、“互聯網+”農業、共享經濟等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涌現,給湖北丘陵山區農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信息經濟是通過產業信息化以及信息產業化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發展起來的具有先導作用的后工業社會經濟模式,其體制結構是小型化和分散性的,能夠較好地適應丘陵山區農業生產規模小以及生產資源分布零散的特點。2015年中國信息經濟總量達到18.6萬億,占全國GDP總量達到27.5%,其增速高于當年的全國GDP增速,貢獻的比率高達68.6%,接近并超過某些發達西方國家水平[7]。
農業部于2017年1月22日開啟了農機化信息化的建設試點招標[8],探索發展數字農業,通過信息技術的精準控制,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勞動力與農藥使用量將分別減少30%、2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與大田收益提高30%、10%以上[9]。農產品電商平臺或企業已經成為“互聯網+”農業的突破口,而移動電子商務將引領未來發展趨勢,為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供強大的市場動力。
2015年止,我國農產品的電商平臺已超過3000家[10],農品經營企業與商家已超過100萬家[11],預計到2020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速將保持在9.5%左右[12]。2018年2月湖北農機總公司與廣州極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在仙桃投放了50~60架無人機,開展共享飛防植保[13],這是共享經濟發展在湖北農業領域的探索。因此,本研究將闡述湖北省的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現狀以及新時代農機化發展的新思路,對限制湖北丘陵山區農業發展的限制因素進行分析,構思出后階段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湖北省具有26個丘陵縣(市、區),35個山區縣(市、區),丘陵山區占到全省國土面積70%,常用耕地面積占到全省常用耕地面積的63.36%,丘陵山區人口達到1743萬,占到全省的42.6%[7]。可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關系到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成敗。2017年湖北省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較5年前提高9%;農機總動力突破4300萬千瓦,且高效節能環保的新裝備比例大幅提高;在農機化深耕作業中,北斗系統設備輔助監測已開始全面推廣,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6]。
目前,全省已有沙洋、枝江、洪湖、武穴、天門、襄州、監利、京山共8個縣市進入全國大田作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這對于水網交錯、丘陵山區為主的省份來說來之不易[6]。2017年,湖北省平原地區多數縣市的8種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70%,與此同時卻是丘陵山區許多縣市中處于綜合機械化水平40%左右[14]。
有些地區,例如巴東、建始以及利川等地,綜合農機化水平還不到10%[5],大田作業還是以人力畜力為主的小農經濟模式,嚴重制約了丘陵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仍然存在著發展緩慢、水平較低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現階段,湖北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主要以小、微型農機具為主,適合丘陵山區的農機產品結構單一,且不能有效地供給。以丘陵山區特色經濟作物煙草、茶葉為例,相應的農機裝備開發還處于相對空白的狀態。
2)湖北省丘陵山區的許多作物的農機化作業技術還處于改進熟化或示范推廣階段,公益性農機化服務組織發展滯后。現階段,全省丘陵山區水稻種植、油菜以及玉米收獲的農機化發展才開始零星的示范,農機化水平低于2%[7]。公益性農機化服務組織由于體制以及職能考核機制的制約,以十堰市為例,公益性服務機構數量從2004年綜合配套機構改革前的79個下降到2014年的54個,機構總數以及人員編制的降幅均在30%以上,同時在編人員對農機專業技能的學習積極性差,農機市場情報、管理以及服務手段均缺乏專業培訓[15]。
3)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機化作業水平與平原地區相比表現出較大的差距,在耕地、播種以及收獲等環節上往往表現出20%以上的差距[5]。
2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的原因
現階段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比較平原地區相對滯后,主要受如下5個方面因素制約。1)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耕地面積小且分布零散,田塊機耕條件差。丘陵山地的田塊坡度起伏較大、梯田間并不連通、田塊中并未準備機耕道等,這些造成農機跨區作業與田間轉移往往受到限制,難以高效地發揮農機的作用與效用。2)丘陵山區農機適用類型與購置補貼上的矛盾。丘陵山地由于受道路交通、土地作業等條件的限制,一般以小、微型農機為主。但是國家的購機補貼政策優先考慮的是高性能、多功能的大中型農業機械,并逐步減少對于小微型農機機械的購機補貼。
3)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落后,缺少熟悉農機化操作的專業型農機戶。丘陵山區農業機械是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引導下逐步開展并實現,而農機化道路能否健康持續發展下去,歸根到底還是要看農業機械化能否給農民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樹立使用農機的先進意識,建立成熟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以及產業鏈,培養出大批熟悉農機操作的專業性農戶群體。目前,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尚處于初步階段,平原地區的跨區作業群體受到成本與丘陵山區耕作條件的限制難以進入,因此需要發展適合丘陵山區本地特色、熟悉農機化作業的專業型農戶。
4)湖北省丘陵山區農產品市場化嚴重不足限制了農機化發展的市場需求。農產品市場化不足是由于丘陵山區地貌的阻隔而使交通不暢、交流不便造成的。此外,農民面向的客戶稀缺、市場狹小有時甚至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農事作業。在小農經濟模式下,單一農戶單一品種的種植總面積小,品種繁雜規模不大,往往采用套種,大田種植規模化集約化不足,農產品的商品化低下,從經濟效益上限制了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
5)國家及湖北省政府對于農機化發展示范對象,往往選擇偏向于位于交通便利、發展基礎較好的平原縣市,而忽略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進行適當政策傾斜的必要性。鑒于丘陵山區特有的地理環境、較高的發展難度以及其面積在全國耕地面積中的比重大等特點,需要國家進行專項的國家政策扶持,而現實情況卻是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多,而實際政策支持、示范以及試點較少。
3加快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湖北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存在的不足,應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機數量與質量并重、政策扶持與規范兼顧、農機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的發展策略[16],借鑒重慶經驗[17],采取“全面全程深化與重點薄弱突破并舉,農機農藝融合并行,裝備大中型機械與裝備小、輕、簡型機械互補,推動技術進步與體制創新互動”的工作思路,圍繞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條主線”,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的“一大行動”,繼續擴大全程機械化試點面,鼓勵有條件的、有基礎的地方爭創國家級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18]。
在這一發展策略以及工作思想指導下,結合現階段農機化發展的新技術與新趨勢,筆者對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出如下5項建議。
1)針對湖北省丘陵山區耕地機耕條件差的現狀,通過農村公路網建設與農田整合相結合、新農村建設與農田規劃相結合、水利建設與農田平整相結合、工程建設與農田合并相結合、工程機械與農用機械相結合的綜合性發展策略,大力發展全省丘陵山區耕地宜機化整治,重點扶持、發展專業性農田宜機化整治企業。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是農業機械化的前提,重慶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過程中在土地宜機化的改造過程中取得了成功的經驗[19]。
采取政府引導、農戶主導、財政獎補的原則,充分發揮國家補貼政策、財政資金的導向性,立足于市場經濟對資金、勞動力與市場的自我調配能力,扶持專業化丘陵山區土地整治企業,通過地塊連通化改造、緩坡化模式、梯田式模式等各項改造,對丘陵山區農田進行宜機化改造。依靠專業性農田整治企業,將農田整治技術專業化,優化農田整治的模式,降低農田整治的成本,實現農田整治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在全省農機購置補貼上適當向丘陵山區農戶傾斜,促進大、中、小以及輕簡型農機裝備的合理配置。各類機型由于在功率、可操作性、使用舒適性、價格以及使用耕地類型上均表現出不同的優劣勢,國家政策以及政府農機購置補貼對于各類機型配置之間的引導以及農戶自身對于機型的選擇,應該從當地地形地貌、耕地質量等級、自身農機操作技能、經濟承受能力以及當地交通便利程度等多項綜合因素來確定。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同時實現裝備技術升級迭代與經濟收益穩步提高。
3)扶持專業型農機戶,鼓勵其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機跨區作業。農機跨區作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是我國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的成功實踐[20]。這些精通農機操作的農民專門從事于農業機械化社會服務,有效地提高了農機利用效率,滿足了廣大農民對于農機化的需求,形成了農機銷售、技術培訓、維修社會化服務體系產業鏈,是實現丘陵山區農村經濟規模化、集約化以及高度市場化的重要途徑。
4)構建農業產品供需交易、農機購置、跨區作業、操作培訓等信息交流。通過各種在線通訊交流平臺的構建,實現丘陵山區農機制造商、農機操作員、農戶以及政府之間的在線實時的交流、交易,通過農戶對于生產需求的實時反映以及對農機作業過程的在線反饋,實現農機質量的不斷改良提高以及各項生產要素的高效快速的最優化配置,達到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高度社會化。
引導農戶借助各項O2O等各種“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平臺,實現自身產品直接面對互聯網大市場,實現丘陵山區農業高度市場化,為丘陵山區農機化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堅實保障。丘陵山區農業在成本、宜機化程度上較平原地區不占優勢,導致其小農經濟思想頑固,這是難以實現農機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信息經濟時代,丘陵山區的農產品具有高品質與地方特色,可以通過各類電商平臺實現高度市場化,給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市場動力。
5)積極關注并爭取國家關于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的建設試點或政策支持,開展共享農機等新型發展模式在丘陵山區發展道路的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難點在丘陵山區,而我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等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湖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的可行與否還需要實踐來進行驗證,并在實踐中獲得有益的經驗,積累出適合我國農民的發展之路。
農業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吉林省農機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17年糧食種植面積502.33萬hm2,全年糧食總產量3720萬t,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六個百分點,是我國農機輸入和使用大省。即便如此,但客觀來看,吉林省卻不是農機制造強省,農機工業經濟發展暫時還處于規模小、產品競爭力較弱、低端同質化較重的階段,農機裝備的發展還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及大專院校等多方努力共同促進行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