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9月0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提要:為探討農村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及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文中以農戶家庭為單元,構建"農村空心化-農地流轉-農地利用方式"的理論框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農村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
結果表明:(1)農村空心化是以人口空心化為核心,進而演化為經濟、農地乃至服務空心化的漸進過程。(2)農村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存在正向影響,其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22、0.281、0.111和0.296。(3)農村空心化的各維度直接影響著農地利用方式,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583、0.107、-0.043和0.040;并通過農地流轉的間接作用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60。而且,人口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總效應最大,其值為0.595。本研究為積極轉變農地利用方式,切實解決空心化問題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農地利用方式;結構方程模型;古浪縣
隨著我國經濟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進城定居,使農村出現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現象。農村中農戶減少、經濟蕭條、土地拋荒等現象使務農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1-2]和城鄉一體化[3]的實現。然而,空心化現象使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亦影響著農村人口遷移和農地利用方式,并深刻改變著農地利用結構和生計方式[4]。
另外,農村空心化也為村莊經濟發展和空間形態調整提供了有利契機[5],有利于空間重構、組織重建和產業重塑[6]。因此,十分有必要探討農村空心化與農地利用方式間的關系。農地利用一直是"三農"問題的熱議話題,事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7],其高效、合理、科學的利用方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農地利用方式變化,主要指農地生產行為方式以及農地用途類型的變化[8]。
目前,已有對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在宏觀層面、中觀尺度和微觀個體三個方面的定量研究[9-11],又有對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時空特征和種植結構變化的具體分析[12-13]。例如,劉成武等(2015)[14]認為農戶的農地翻耕、禾苗栽種、作物除草及糧食收割等傳統勞作方式發生變化會顯著地影響區域糧食生產。
李波等(2018)[15]對2005-2015年湖北省農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碳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農地利用碳排放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且農業經濟發展是其主導因素;王越等(2017)[16]運用GIS和RS技術,分析了松嫩高平原8種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數量特征和時空格局特征。
盡管相關學者對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卷帙浩繁,但鮮有考慮到農村空心化的客觀存在,且忽視了農地流轉因素,故難以準確把握農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因而積極探討農村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及農地利用方式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文中以農戶家庭為研究單元,構建"農村空心化-農地流轉-農地利用方式"理論框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測度農村空心化與農地利用方式的關系,以期為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提供參考。
1理論分析與量表開發
1.1農村空心化與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理論分析
基于農村空心化的客觀事實,使農地利用方式各異。由于農村地區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現象,大多數農戶基于經濟理性和社會感性的交織選擇轉入或轉出農地[17],也有部分農戶或撂荒農地,或維持原生產經營方式。文中重點研究農村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的影響關系:
(1)農村空心化有利于加速農地流轉進程。
目前,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現象十分普遍,加速農地流轉成為農戶的現實選擇。
首先,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使農戶兼業戶數量增多而農業生產者數量減少,農地低效利用或閑置,有利于轉入戶擴大農地規模,實現集中連片經營。其次,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空心化拓寬了農戶增收途徑,通過農地流轉可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以促進農戶增收[18]。
第三,農地細碎化、分散化經營的弊端日益顯露,使農業發展逐漸處于弱勢地位,而農地流轉有助于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后,盡管服務空心化的問題依舊存在,但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與完善,能為農戶提供優質的農業信息服務、新型農技服務等[19],可更好的服務于農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經營,故農業社會服務也為農地流轉提供了有利契機。因此,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可促進農地流轉。
(2)各地區農地流轉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并潛移默化地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巨大轉變。
具體表現在:一是農地流轉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通過農地流轉,使農業由分散、細碎化的小規模方式傳統作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現代化方式轉變,實現從小農經營方式向現代經營方式的歷史性飛躍[20]。二是農地流轉推動種植結構的變動。農地流轉深刻影響著生產格局、生產結構和生產目的分別朝著規模化、高端化和市場化的方向變化[21〗,有利于農戶種植結構的轉型升級。三是農地流轉激活了土地經營權,使產權關系分離。經營權的流轉是農地經營權的本質功能[22],經營權的分離是農地利用的必然趨勢。
1.2量表開發
農村空心化是社會轉型與快速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實質是農村地域經濟和社會功能的整體退化[23],結合相關研究[23-24],將農村空心化分為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
(1)人口空心化主要指農村生產建設主體的缺失與弱化[25-26]。首先,農業、農村老齡化加劇,老人農業數量增多,使農村勞動力資源不足;其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農忙時節勞動力嚴重短缺,造成季節性勞動力供給不足;再次,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輕勞動力較少或不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使農業發展未來堪憂。
(2)經濟空心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農業收入低,難以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27];農業經營無法成為農戶就業的主要渠道;農業生產投入增加,但產出效益漸微;非農就業的獲利機會使農戶減少或放棄耕種。
(3)農地空心化主要由農地質量高低和基礎設施狀況兩方面反映。農地質量是反映農地資源特性的重要指標[28],農地質量越差意味著農地生產價值越小,使耕地拋荒的可能性加大;且農業水資源的滿足程度越低,農地空心化的可能性越大;加之交通便利程度越低,農地空心化加劇越明顯。
(4)而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失衡、農產品銷售信息滯后以及農機與農技結合度不高等問題是服務空心化的直觀體現[29]。總之,農村空心化的各方面嚴重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在生產實踐中,農戶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不斷轉變農地生產經營、種植結構和產權關系方面的利用方式。在生產經營方面,由小農戶分散經營向多元化的農業組織形式轉變[30];在種植結構變動上,主要包括種植面積調整和種植作物選擇逐漸多樣化[31];產權關系分離可理解為農地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充分釋放土地財產權屬性[32]。根據農村空心化和農地利用方式的內涵,以及二者間的邏輯關系。
2研究方法、樣本區概況和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eEquationModel)是檢驗因果模型的契合度以及測量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的方法[33],包括測量方程(MeasurementEquation)和結構方程(StructureEquation)兩部分,其中測量方程描述潛變量與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構方程則反映潛變量之間的關系。
2.2樣本區概況
甘肅省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屬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區甘肅地區58個縣之一。該縣是一般型的農業生產地,以種植玉米、小麥作物為主,經濟作物較少,農業發展缺乏活力。而且,本區域內的村莊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現象,經濟發展緩慢,且生態環境脆弱,農地流轉現象逐漸盛行,農地利用方式不斷轉變。
2.3數據來源
2018年4月,調查組本課題組成員在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以及征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以測度項為工具在甘肅省古浪縣展開預調查,共發放105份問卷,實際獲得有效問卷92份;2018年7-8月在古浪縣4個鄉鎮(古豐鄉、黃羊川鎮、定寧鎮、黃花灘鄉)進行正式調查,各鄉鎮分別抽取3個行政村,各行政村隨機抽取30-40戶農戶進行個案訪談,共發放問卷440份,得到有效問卷423份,此樣本滿足社會調查中大容量、覆蓋均勻的數據要求。
3農村空心化與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實證測度
3.1信度與效度檢驗
為了檢驗樣本數據質量,運用SPSS21.0對423個樣本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其中,信度檢驗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數,效度檢驗采用Bartlett球形度和因子載荷系數為標準。由表2可知,α系數、KMO值與因子載荷系數均滿足相應的閾值標準,且量表整體的Cronbach’sAlpha為0.900,KMO值為0.861,數據質量佳。
3.2驗證性因素分析
通過AMOS軟件,對測度模型進行適配度檢驗,以反映模型內在質量以及測度項與因子的對應關系。χ2檢驗為167.812,p值為0.061(>0.05),說明檢驗結果未達顯著水平,應接受虛無假設,說明理論模型與實際數據可適配。CMIN/DF值為1.190(介于1~3間),表示模型配適良好。RMR值為0.045(<0.05),表示是可接受的適配模型;RMSEA值為0.052(介于0.05~0.08),表示模型適配度良好;GFI值為0.969(介于0~1間),數值越接近1其適配度愈佳。
再通過增值適配度統計量判別模型的契合度可知,NFI、RFI、IFI以及CFI分別為0.958、0.948、0.802和0.868,均大于0.8,說明模型整體契合度較佳。
3.3農村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
變化的影響分析通過路徑分析模型,檢驗假設模型是否成立,并揭示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得到模型的路徑分析參數估計結果,可知各觀測變量的因子載荷系數均介于0.5~0.95間,表明農村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假設模型契合度良好。在農村空心化的各內因變量中,Q1、Q4、Q8和Q12的因子載荷系數較高,分別為0.82、0.85、0.90和0.82,說明農業老齡化現象普遍,農業收入占比不高,耕地肥力逐漸下降,農產品銷售不暢是導致農村空心化的主要因素。
農村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存在正向影響。F1→Z、F2→Z、F3→Z以及F4→Z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均達顯著且為正,其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22、0.281、0.111和0.296,說明經濟、人口、農地、和服務空心化每增加一個單位,農地流轉的概率會分別增加0.522、0.281、0.111和0.296個單位。
農村空心化可直接影響農地利用方式變化。F1→U、F2→U、F3→U和F4→U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83、0.107、-0.043和0.040,說明農村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存在影響。其中,人口、經濟和服務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存在正向影響;而農地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為負,說明農地空心化的程度越高,對農地利用方式的變化越少。此外,農村空心化的各維度通過農地流轉中介變量,間接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即Z→U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60。
因此,農村空心化的各方面(F1-F4)均可直接影響農地利用方式(U),也可通過農地流轉(Z)的間接作用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人口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和農地流轉的標準化總效應值最高,F1→Z和F1→U的總效應值分別為0.595、0.534,說明整體上人口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最大。而且,農業勞動力老齡化(Q1)對農地流轉及農地利用方式的影響尤為顯著。因此,增加青壯年勞動力數量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轉變農地利用方式的有效途徑。
4討論
農村空心化是鄉村在城鎮化過程中,因資源外流而造成內部系統調適能力逐步弱化甚至缺失的一種狀態,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34]。本研究通過構建"農村空心化-農地流轉-農地利用方式"的理論框架,不難看出農村空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和接力式進城的城市化模式[35]使人口空心化在鄉村中屢見不鮮,并不斷改變著農戶生計方式和土地利用行為,使農地利用方式逐漸多樣化、復雜化。
其次,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減少、農村資本轉移入城等原因使鄉村社會經濟功能退化,農村經濟利益不足,形成農村經濟空心化,進而影響著村莊空間地域格局。第三,大量農戶棄耕、撂荒農地,使農地質量下降,一方面造成了農地空心化,另一方面也為解決細碎化農地和實現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農業社會化服務原本較弱,且耕地棄耕后服務需求降低,使服務空心化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各地農村空心化較為普遍,通過農地流轉整合農地資源、顯化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收益[36],從而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種植結構和產權關系,進而為加速農地流轉和轉變農地利用方式提供前提。本研究基于實地調研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分析可知,農村空心化的各維度不但能直接正向影響農地利用方式,而且可通過農地流轉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轉變。
其中以農村人口空心化的影響最大,其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和農地流轉的標準化總效應值分別為0.595、0.534,說明人口空心化是造成農地流轉及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的核心因素。另外,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村民既不愿棄耕、撂荒也不愿農地流轉,究其原因主要是考慮到家庭經濟狀況、未來養老風險以及厚重的鄉土情結等因素。因此,為轉變農地利用方式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層政府和國土管理部門要促進農地流轉合理有序,準確把握農業現狀和農戶利益訴求,切實維護農民權益,以積極引導農地利用方式轉變,進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助力鄉村振興。
5結論
文中構建了"農村空心化-農地流轉-農地利用方式"的理論框架,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了農村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及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農村空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表現為人口空心化,逐步演化為經濟空心化和農地空心化,進而加劇了服務空心化。
(2)農村空心化對農地流轉存在正向影響。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對農地流轉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22、0.281、0.111和0.296。
(3)農村空心化的4個維度通過直接和間接作用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且人口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影響最大。人口、經濟、農地和服務空心化直接影響農地利用方式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83、0.107、-0.043和0.040;通過農地流轉中介變量,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60。而且,人口空心化對農地利用方式變化的總效應值為0.595。
參考文獻
[1]劉彥隨,劉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2]周少來,孫瑩.鄉村的"空心化"問題及其治理-城鄉一體化視角下的制度創新[J].理論學刊,2017(2):111-117.
[3]張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空心化治理[J].農村經濟,2017(12):87-93.
農村土地論文范文:新形勢下加強土地規劃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就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土地規劃工作進行了思考,以為提高土地規劃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土地規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