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2月0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農業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優化農業發展體系,為國家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但是,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面臨很多困境,這需要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對策進行有效的解決。為此下面文章主要將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的困境、采取的對策,進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可以進一步優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動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才培養,農民協會
農業技術的推廣,實際上就是通過試驗、培訓、示范、指導等方式,將林業、種植業、漁業、畜牧業的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各個環節。黨的“十九大”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了農業發展對于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提出農業技術推廣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所以,擺脫農業技術推廣所面臨的困境,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困境分析
1.1體制制約
目前,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其結構體系有著明顯的不完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推廣體系不健全。“三級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在很多地、市、區只是停留在紙面文章上,“三級農技推廣體系”并沒有發揮農技推廣主力軍的作用。由于基層的農業體系不完善,所以就會增加推廣的難度,使其陷入困境之中難易擺脫;
②適度規模經營急待發展。在很多農村地區中,其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基本上依然以家庭為單位,或者小規模的進行生產,這樣的現象導致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很難得到及時的提高;
③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急待加強。政府、農業技術研發部門之間沒有建立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一方面農業技術研發部門無法及時了解掌握農村對技術的需求,造成研發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研發的技術實用性不強;另一方面實用性研發成果缺少轉化為生產力的平臺,造成研發成果沒有在第一時間轉化為有效生產力(將相關數據作為佐證材料)。
1.2經費不足
在發達國家中,農業技術推廣是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0.5%,而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僅僅為總產值的0.22~0.36%。從這一數據來看,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在推廣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資金保障。同時,部分技術部門在獲得基本的費用以后,并沒有將其應用在推廣活動中,導致其推廣效果不明顯。
實際上,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當前的投入體制與投入資金,并不能滿足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受這一因素的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建設、設施配備、人員配備與素質提高與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并不匹配,限制了技術項目的推廣與發展。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①基層決策層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農業種植活動并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不到位,忽略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人為減少對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②基層農技部門日常工作經費沒有足額保障,加之監管缺位,導致技術推廣經費挪作他用。
上述原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業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將當前的有關數據作為佐證材料)。
1.3受體差異
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雖然受到了資金問題的限制,但實際上很多農民對技術都抱有肯定的態度。農業技術推廣在解決了體制與經費的困惑以后,還需解決以下兩個短板:
①解決農業技術受體知識差異與接受能力差異的短板。
在實際應用生產的環節中,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受體——農民。據調查發現,農村有63%的孩子沒有上過高中,而農民的知識水平更是集中在小學作用。所以,農民都希望農業技術的操作,具有簡單易懂的特征,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然而,在推廣的過程中,技術人員通常所講解的內容較為復雜,語言的理論性較強,增加了農民理解的難度。受這一因素的影響,農業技術并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即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陷入困境[1]。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要結合農民的需求,綜合考慮受體知識差異與接受能力差異,制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推廣方案,將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有效推廣并應用在生產各個環節,提高農民在技術推廣方面的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實際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②解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職業農民的短板。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在于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根據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結果,目前全國農業現代化的比率為64.02%,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對現代化的生產、農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技術推廣在解決這一短板上有大量求實、創新之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職業農民是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捷徑。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困境擺脫與對策
2.1完善體制
①完善推廣體系。地方政府要出臺政策,支持“三級農技推廣體系”構建與完善,制定規范的推廣標準流程,為技術推廣與標準化生產提供人力支撐和政策依據。
②實行創新鼓勵機制。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當地的政府部門需結合實際制定相關獎勵機制,對技術的動態結構進行不斷的創新、優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實行以獎代扶政策,并將其作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職業農民的有效途徑。
③建立院校合作制度。解決研發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為實用性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建平臺,使研發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有效生產力,并將研發成果在生產運用過程中的缺陷反饋給院校,促使研發成果改進而更具實用性。通過以上體制、機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提高農業推廣體系的完善性,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價值,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簡言之,只有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基礎上,才能夠擺脫其推廣的困境,為技術推廣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與政策保障。
2.2增加經費
解決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困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①將推廣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在制定政府財政預算方案時,地方政府需要加大重視力度,將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納入預算范圍,根據實際需要逐年增加預算額度。
②政府要增加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具體來說,地方政府應協調涉農部門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增加“兩區”劃定范圍內的基礎設施投入,確保生產區內水、電、路等設施自成體系,并與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相匹配。同時增加執法、監管方面的投入,加大執法力度、監督力度,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透明度,確保資金的有效與安全。例如:太和縣、霍山縣、寧國市等地方政府,均將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來源、通途,上傳至網絡中,便于人民監督。
其中,太和縣年度太和縣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資金186萬元,屬于中央財政資金,分為服務補助63.24萬元、科技示范補助86.49萬元、人員能力建設補助36.27萬元等。三是制定實施社會資本參與農技推廣的政策,拓展融資渠道。如通過民間的私人企業,一方面鼓勵其進行投資,解決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夠優化企業的形象,促進的穩定發展。
2.3消除差異
農業技術的推廣,其主要目的就是優化農民耕作與生產的方式,并最大程度的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從而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價值。換言之,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應該使農民切身體會到農業技術的優勢,以此來激發農民在推廣農業技術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解決受體差異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
(1)要做好做實基層調研工作,制定可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方案。
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農業技術科技研發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以問卷調查、座談走訪等方式,全面掌握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研發,增強農業技術的實用性。另外,技術人員在推廣、講解技術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農民的知識水平,盡可能提高使用流程的簡易化程度,并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完成講解,或者為農民進行演示[2]。通過調查,能夠保證96%左右的農民,能夠掌握農業技術的內涵。除此之外,在推廣的一段時間之內,還需要對農民進行“跟蹤”,以便于及時解決農民的技術問題,充分發揮技術的價值。
(2)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充分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資金、生產場所、生產設施等資源方面的優勢。就家庭農場來說,農業部認定的數量達到了34.3萬戶,家庭農場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因此,應該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新技術新品種改進生產、提高效益的迫切需求,運用政策支持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同時,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立農業技術推廣樣板,用典型事例現身說法,減少因受體差異造成的農業技術推廣障礙和阻力。條件成熟的地方,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可考慮成立農民協會。利用農民協會將農村的村民組織起來,開展“科學大講堂”,主要講解科學的、先進的種植技術與種植經驗,邀請農業專家對農民進行“授課”。在這一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加深農民對農業的認識,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農業生產中,最終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目的。
例如:在某地區的農村中,其已經連續舉辦了3屆“科學大講堂”,并邀請農業大學的教授,為其講解“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語言通俗易懂,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更多便利的條件,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強農業技術的實用性,并提高了玉米30.1%的產量,從而擺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困境。
(3)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第一要將農村“能人”轉為新型職業農民。在當前的農村中,為了實現農業技術的推廣,可以實行土地入股制,或者土地流轉制。基于這一條件,能夠讓“能人”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職業農民,帶頭將農業技術應用在實際中,并構建農村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第二鼓勵支持大學生、打工回鄉者、科技工作者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較強的技術實操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帶領農民,積極接受并應用全新的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3]。
《“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要發展到2000萬人。對此,農業發展中就應該鼓勵支持大學生、打工回鄉者科技工作者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可利用其掌握的科學知識、靈活的頭腦,積極引導農民運用先進的技術,優化生產模式,建立產銷平臺實現產銷對路,進而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發揮農業技術的價值。第三農業技術推廣主管部門應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案,或結合院校合作對農民進行集中培訓,以提高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
3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中,其面臨的多方困境需要相關人員制定科學的對策與方案。為擺脫困境,政府及農業技術推廣主管部門采取的諸如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增加推廣投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新型職業農民,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打破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限制。所以,基于本文的分析發現,文中所提及的對策,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劉秀鵬.新常態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制度結構創新問題研究——基于日本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2):23~27.
[2]王吉福,胡英忠.淺談湟中縣農業技術推廣對提升農業種植業生產的作用[J].青海農技推廣,2018(01):78~79.
[3]熊春林,彭杰,肖剛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戶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34(01):45~52.
農業期刊推薦:《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雙月刊)曾用刊名:農業環境與發展;國外農業環境保護,1984年創刊,是科技期刊。主要報道交流農業資源、農業環境等領域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實踐經驗,為促進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發展提供理論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