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0月0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這篇農業工程學報投稿發表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農業信息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政策、市場和資源,避免了種糧的損失,論文探討了農業信息化在生產過程中和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以及管理中的作用,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摘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隨著信息化技術應用的日漸深入,現代農業得到了健康持續發展,推進了農村的經濟建設。因此,以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工程學報投稿,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經濟在一直持續的幾千年中,盡管科學技術有所發展,生產工具不斷改進,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的體力,這一經濟模式統稱為傳統農業經濟,與之相對的是現代農業經濟,我國的現代農業經濟建設已經搞了50多年。信息化近些年已不再是高大上的概念,因為使用頻率非常高,已經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在用作名詞時通常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信息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農業信息化就是在農業領域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讓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滲透到農業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全過程,它具有網絡化、綜合化、全程化的特征。
1農業信息化表現在產前指導過程中的作用
沒有充足的信息或缺乏可靠的信息,農業生產就失去了決策基礎,通過建立可以提供政策、市場、資源、生活等的農業信息體系,使廣大農戶獲取消費需求、產銷變化、市場預測、新品種、新技術等信息,為調整生產結構、確立生產門路、合理生產布局等提供堅實的基礎,更好地做到對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以銷定產”“什么賺錢種什么”,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今春,任家堡村糧食種植大戶通過觀看cctv7獲知我國玉米價格還會下跌,于是聯系汾酒廠,將幾十畝玉米田改種高粱,信息化在產前指導過程中的作用凸顯,避免了種糧損失。
2農業信息化表現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的信息化。農田灌溉工程中,頂部噴灌、潮汐灌溉等設施實現了時間、流量、反饋三種智能化控制,全部通過計算機自動傳輸,高效節水灌溉的噴灌和微灌設備都是自動控制系統。農產品儲存設施內部環境的監測、調節完全使用計算機自動控制。牲畜圈舍生態環境的監測、調控、防疫全部通過系統遙控管理。溫室大棚中的陽光自動反射系統、卷幕保溫系統等環境調控系統可以將溫度、濕度、光照等諸多因素綜合協調到最佳狀態,實現環境自動調控。二是農業生產技術的信息化。在生產技術的推廣方面,通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專業生產技術和最新的應用經驗及時傳遞給種植戶,提高科技素質,促進技術物化。在生產技術的應用方面,以溫室大棚為例,在環境指示監測、控制設備工作等方面,都是通過綜合運用應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互聯網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信息化生產;在進行環境調控時,通過科學合理地調節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水分、氣體等生態環境因素,以便更好地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殺蟲劑的利用效率。
3農業信息化表現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作用
一是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化。按照市場供求趨勢、價格升降趨勢、對手的實力和應用策略,在市場消費信息的基礎上確定農產品的包裝、價格、銷售渠道等營銷策略。同時開發網上貿易,直接建立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的快速交易通道。我鎮民昌農業園經紀人站在蔬菜大棚里,用手機給腳邊的西紅柿拍了張特寫,然后把照片傳上“農村淘寶”貿易網站,并通過“e-mail”將照片發至多個客戶的電子郵箱。這只是一個場景,如今農產品市場交易已充分實現了信息化。二是農產品市場服務信息化。如今,消費者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對買到的農產品進行全程追溯查詢,這是通過軟件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現代傳感技術對農產品從來源、生產、檢測及物流等環節進行全程可視數字化管理實現的,做到了農產品市場服務的信息化。三是農業經濟跨國競爭信息化。隨著“地球村”進程的加快,農業已經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氛圍中。信息化將全世界分散的農戶和涉農部門聯結起來,成為一個大系統、大市場。利用網絡信息,農業生產者可以與不同產業結盟,共同打造品牌,可以將強優農業企業進行聯合,形成跨國競爭的巨大優勢。網上貿易和電子商務,為農產品和農業服務貿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了條件,同時,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綠箱”政策的實施,進一步賦予了農業信息化新的定位,現代農業經濟必然煥發出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4農業信息化表現在農業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一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對于農業企業來說,信息化是他們改善組織結構、人力資源、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現代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實現所有農作物的監控聯網,企業或農戶可以根據環境狀況制定合理的生產管理方案,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專家指導,從財務管理、工作流程、庫房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進行科學規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二是農業管理服務信息化。管理部門通過開發建設網絡信息辦公系統,建立開放的農業電子政務管理數據庫,從而實現農業行政審批、市場監督管理等事項的信息化。除此以外,山西2016年實施的十項惠農富農政策中,“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重要一條進行分列。其中:安排資金2200萬元,建立山西農業云服務平臺;安排資金1000萬元,構建農業技術標準庫體系和基于互聯網的農業服務系統體系;安排資金1000萬元,構建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安排資金800萬元,支持大學生農業創業實踐示范基地和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園區建設。這一惠農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業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山西的現代農業發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作者:郝翠伶 單位: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人民政府
推薦期刊:《農業科技通訊》(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中央級農業實用綜合、技術、信息期刊,創刊較早(1972年);國內外公開發行,發行量大、影響面廣;全國農業優秀期刊(五次獲獎)、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