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3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為了解新世紀以來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進展演化及動態趨勢,基于WebofScience數據庫并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2000-2020年發表的有關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研究表明:①國際體育場館研究工作已呈現明顯的跨學科聯動研究趨勢和特點;②發文量總體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并呈現明顯的初始起步、快速增長、爆發增長三個階段特征;全球關注和研究體育場館問題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和亞太地區,其中最活躍的國家、機構、作者及期刊分別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GoppertK、《Stahlbau》;③從研究熱點前沿來看,國際學者側重于科學與技術結合相結合的探索理念,主要圍繞賽事舉辦、建筑設計、營銷策略、建筑環境、公共安全等問題開展體育場館的相關研究工作,其研究方法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主要運用模型構建、回歸分析和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開展體育場館領域的應用性研究工作,且呈現出多元化研究趨勢。
關鍵詞:21世紀;體育場館;知識圖譜;熱點前沿;研究動態
0前 言
現如今,我國進入了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趨向均等化,體育場館作為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運動健身需求的重要場所,其發揮著多元化作用。體育場館領域一直是體育學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同時也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方針的重要領地,被國家和社會長期關注。總體而言,國內外學者對于體育場館領域整體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且在科學知識圖譜新工具新方法上有待進一步突破。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圖譜作為科學計量學的重點領域,目前在情報科學、信息科學、數學、圖書館學等一系列學科中廣泛普及。
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新世紀以來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熱點前沿及進展演化分析為研究對象,依托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中國知網和Webof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核心合集文獻進一步整理分析,旨在厘清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進展演化及動態趨勢,并從中收獲啟發,以期為新時代我國體育場館更為科學化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引,為不斷提升體育場館服務水平及體育強國事業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提供實踐參考。
1研究方法與文獻來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知識計量可視化軟件。該軟件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科學文獻計量分析和繪制知識圖譜工具之一,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華人學者陳超美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1]。這一軟件可以充分發掘某一領域研究的熱點前沿、動態趨勢及演變。本研究通過軟件在CiteSpace軟件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搜索到新世紀以來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相關文獻,然后運用軟件的作者、機構以及關鍵詞等分析運算模型,對文獻數據進行共引分析,并繪制出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對其研究動態及進展等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此來確定體育場館相關研究的學術熱點,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1.2文獻來源
本研究以Webof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核心合集文獻(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ESCI、CCR-EXPANDED)作為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檢索條件為:標題:(sta-dium)OR標題:(gymnasium)OR標題:(sport venue)OR標題:(sportfacilit),時間跨度為:2000年-2020年,學科限定為體育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工程學、建筑學等相關領域,本研究剔除不符合主題的文獻,從而保證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的客觀準確性,共選取714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學科分布特征分析
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的功能區對參數進行設置,時區分割選擇2000—2020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研究節點類型選擇“category”(類別),其設置條件選擇“topN25perslice”,了解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不同類別學科分布情況,進一步整合出國際體育場館研究學科分布頻次表。
國際體育場館研究工作已呈現較明顯的跨學科聯動研究趨勢及特點,其已與工程學(Engineer-ing)、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s-OtherTopic)、旅游學(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建筑學(ConstructionBuildingTechnology)、歷史學(His-tory)、環境學(EnvironmentalSciences)、教育學(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等學科建立一定聯系。
其他學科領域為體育場館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其對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科研水平、層次及成果質量的整體提升意義重大。相較于其他學科,專屬于體育科學(SportSciences)的體育場館研究卻未能體現出其優勢,說明未來體育科研機構人 員以及國際期刊在體育科學領域研究和刊登體育場館相關文獻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2發文量及年限分析
分析國際體育場館領域的發文數量,可顯示該領學者的關注程度,通過統計逐年持續的發文量可反映國際體育場館發文變化趨勢。對新世紀以來WebofSience數據庫核心合集所收錄714篇國際體育場館文獻的發布時間及其數量進行統計得到。
從文獻發布的年份來看,國際WOS數據庫中最早發表與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相關的文獻是在2005年,此后15年相關文獻的發文量總體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并呈現出明顯的三階段特征。2005-2010年是國際體育場館研究初始起步階段,在此期間,國際學者關于體育場館領域研究的文獻數量較少,保持在20篇左右的振幅波動,但其總體情況基本呈現出穩步增加的態勢,故將此時間段劃分為研究的“初始起步階段”;2011-2017年是國際體育場館研究成果產出的快速增長期。
此階段,研究體育場館的相關文獻數量迅速增加,且每年的增幅是初始起步階段的2~3倍,且在2016年發文量突破60篇,創造了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小高峰,說明國際學者對體育場館的研究處于持續升溫狀態,至今未出現下降趨勢,故該時間段屬于“快速增長階段”;2018至今是屬于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第三階段,即“爆發增長階段”,此階段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呈現出巨大增幅趨勢,2018-2019年這兩年有關體育場館研究的發文數量共計達到185篇,占比總發文量的25%,充分說明體育場館研究受到國際學者的廣泛關注。
2.3國家分布特征
選擇CiteSpace可視化軟件中的網絡節點地域(Country),對新世紀以來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主要國家分布情況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如圖譜中圓圈的顏色越深、直徑和字號越大則代表該國家發表有關體育場館科研成果越多,各節點間的連線代表不同國家之間的研究合作關系,其中發文量前十名由高到低分別是USA(美國)135篇、PEOPLESRCHINA(中國)86篇、ENGLAND(英國)69篇、BRAZIL(巴西)62篇、SPAIN(西班牙)36篇、FRANCE(法國)25篇、JAPAN(日本)23篇、ITALY(意大利)23篇、RUSSIA(俄羅斯)22篇,上述國家對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關注度較高,且科研成果較為豐富。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全球關注和研究體育場館問題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和亞太地區。
其中,美國和中國是體育場館領域研究的超級大國,其科研成果數量處于遙遙領先地位,足以彰顯其在該領域的國際科研實力。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是國際上體育場館研究的核心群體,其發文量遠超于其他國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國家屬于體育強國、體育大國,其經濟發展水平、體育場館設施數量、科研手段水平、群眾參與體育意識、承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次數等程度均高于其他國家,使得這些國家科研人員的高質量科研成果發布于國際重要影響期刊上,為國際體育場館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但從中各個國家節點之間連線可以看出,不同國家合作程度較低,未來各個國家科研機構人員可以通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際研修、聯合培養優秀碩博士等途徑加強該領域合作。
2.4高產作者合作及科研機構分析
體育場館研究領域在國際上屬于交叉學科,通過WebofScience數據庫核心合集分析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的高產作者及其發文量,結果顯示,學者GoppertK是體育場館研究發文量最多的學者,累計10篇,其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場館建筑與建筑技術,主要關注波蘭華沙國家體育場館設計重建[2]、伊麗莎白港體育場館屋頂設計[3]、巴西FIFA世界杯體育場館結構規劃設計[4]等問題。
HarayamaT學者以發文量8篇排在第二,其主要關注體育場館室內材料最低耗能模式研究[5]。學者BlockenB以發文量7篇位列第三,其主要關注阿姆斯特丹足球場內通風度對觀眾的體驗感影響[6]。學者Magal-haesF、ShinoharaS、VanHooffT、VanHooffT、CaetanoE、CunhaA、FukushimaT以及KurlandJ發文量均在5篇以上,這些學者研究方向多為建筑學和物理學領域,與體育場館建筑本身情況相關,其中學者KurlandJ研究方向為犯罪學與刑法學。
該學者認為關注體育場館環境與犯罪率呈正相關關系,尤其在比賽日期間,場館周圍犯罪率大大提高,相關科研成果可為犯罪生態學理論以及場館治安環境治理理論與實踐等研究工作提供支持[7]。從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學術研究機構分布情況來看,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STATEU-NIVERSITYSYSTEMOFFLORIDA)以發文量28篇排在第一位,是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科研機構的主力軍,該校在學術研究方面總體呈現出非常活躍態勢。
該校體育館、橄欖球館、籃球場等運動場館可容納8萬余觀眾,在美國NCAA聯盟球場規模排在前列,因此體育場館研究也是該校學者熱衷研究的領域之一。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STATEUNIVERSITY)以發文量14篇位列第二,該校體育基礎設施極佳,標準奧運泳池、橄欖球場、高爾夫球場、籃球場等專業場館資源配備齊全,該校的建筑學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因此體育場館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發表于國際高學術影響力期刊上。
英國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OFLON-DON)以發文量11篇排在第三,葡萄牙的波爾圖大學(UNIVERSIDADEDOPORTO)、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OFALBERTA)、美國的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SYSTEMOFGEOR-GIA)、中國的香港城市大學(CITYUNIVERSITYOFHONGKONG)、荷蘭的埃因霍溫理工大學(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中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以及比利時的魯汶大學(KULEUVEN)分別位列第四到第十位。
從機構的分布地域來看,排名靠前的是美洲和歐洲的高等學府,此類學校對體育運動的關注程度、體育場館設施數量及質量、體育學科建設等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整體而言,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發文總量不高,各科研機構的合作度也較低,且各科研機構分布較為分散。未來國際高校科研機構在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發表核心合集數量以及各機構間學術合作網絡還需進一步加強。
3研究結論、啟示與展望
3.1研究結論
3.1.1從科學研究進展來看:國際體育場館研究發文量整體呈遞增態勢;該領域研究學科分布較為分散;發文量較多的是GoppertK學者,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的是國際該領域主要科研機構,國際學者和科研機構對該領域的合作有待加強;《結構與建筑技術》和《國際體育史雜志》等雜志是國際學者探索體育場館問題的主要學術交流陣地。
3.1.2從研究熱點前沿來看:通過模型、影響、性能、建筑設計、行為等關鍵詞可以看出,國際學者側重于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探索理念;而熱點聚類則顯示,國際學者主要圍繞賽事舉辦、建筑設計、營銷策略、建筑環境、公共安全等問題開展體育場館的相關研究工作,其研究方法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主要運用模型構建、回歸分析和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開展體育場館領域的應用性研究工作,且呈現出多元化研究趨勢。
3.2啟示與展望
3.2.1由體育學領域向多學科交叉融合轉變。
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學科交叉性較強,從國際體育場館研究領域的期刊分布、學者學科背景以及主題聚類來看,其研究領域較為廣泛;但從國內體育場館研究領域所刊登的期刊分布、學者的學科背景以及主題聚類來看,仍然基本屬于體育科學領域一個范疇,其學科壁壘難以突破,且國內該領域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文量較低,學術影響力較弱。未來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研究不僅表現在體育科學上,還應該創新擴散學術陣地,注重融合經濟學、建筑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同時也需要加強與這些學科的領軍人物和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相互借鑒其成功經驗,逐步打破學術壁壘,培養具有權威性的科研團隊,爭取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高水平文章,以增強國內體育場館研究的學術影響力。
3.2.2梳理體育場館研究理論,拓寬體育場館研究視角。
3.2.2.1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學者研究體育場館問題時所運用或基于的理論依據,如復雜網絡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共生理論、風險管理理論、社會服務理論、售賣理論等,可為體育場館研究提供特定學術視角和概念框架。當前國內學者主要借鑒這些理論圍繞場館冠名權、委托經營管理、產權制度、賽后利用等現實問題開展,其研究方法多為案例分析、實地調研、文獻資料、問卷調查等方法。
而國際學者主要圍繞賽事舉辦、建筑設計、營銷策略、建筑環境、公共安全等方面問題開展,其研究方法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如訪談法、模型構建、回歸分析等方法,更加注重場館領域的應用性研究,從根本上解決體育場館在修建時遇到的難題以及探索體育場實際發生的事件,切實推動了體育場館研究縱深發展。未來研究者需要進一步總結前人研究的不足之處,并不斷完善自身研究,從而為體育場館領域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3.2.2.2“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民建成小康社會、進軍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我國也即將舉辦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體育場館研究將會迎來研究的又一次巔峰,但冬奧場館研究作為體育場館研究新領域,我國尚處于初始階段,需要借鑒國外冬奧場館研究的成功經驗,以求更大科研突破。未來國內學者應把握體育發展的新機制、新機遇,與時事政治以及國家政策密切結合,緊跟前沿熱點,避免出現重復性研究。未來學者可以關注人工智能+體育場館、區塊鏈+場館管理、智慧體育場館、智能體育場館等問題研究;面對突如其來“新冠病毒”等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發生,學者可以關注體育場館風險評估、安全管理模式、醫療服務、安全服務等研究方向,降低 場館運營管理風險,進一步推進體育場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2]GoeppertK,HaspelL,StockhusenK.NationalStadi-umWarsaw[J].2012,81(6):440-446.
[3]GoeppertK,HaspelL.WM2010:Roofingthestadi-umofthe"windycity"PortElizabeth[J].STAHL-BAU,2009,78(6):410-418.
[4]GoeppertK,StockhusenK,DziewasS,etal.StadiafortheFIFAWorldcup2014inBrazil[J].BAU-TECHNIK,2012,89(10):712-717.
[5]FukushimaT,TanakaT,HarayamaT.High-qualitylowest-loss-modelasinginGaAsquasi-stadiumla-serdiodeshavingunstableresonators[J].OPTICSLE-TTERS,2017,32(23):3397-3399.
作者:潘怡,姚績偉,曹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