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5月27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回望歷史印記,溯中華傳統文化自起源于今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歷史的延續性與相承性,其中反映民族文化特征,更展示出中國特有的禮制傳統、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文章以文化視角討論建筑,立足于人文倫理,從建筑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淺析建筑之所以為建筑,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建構物的實體存在的,更因其具有倫理性的精神內涵和功能。文章通過研究傳統建筑,以具體的案例分析其倫理特征,從而論證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
作者:建筑;倫理;傳統民居;禮制
引言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同時燦爛而獨特。縱觀漫長的建筑史,中國傳統建筑作為東方傳統文化和哲學的物質載體,對東方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沉淀,具有歷史的延續性,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另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審美精神、嚴肅的倫理規范和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在當代的建筑發展中,民用建筑高超的技術成就和迷人的藝術魅力蘊含著其獨特的魅力。
傳統文化論文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
它不僅是一種物質載體,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正是它創造了中國優雅的國風和深刻的哲學。因而研究建筑的倫理功能及內涵尤為重要。當前看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倫理價值觀逐步形成,并且開始長期占據統治地位。而作為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建筑在布局、體量以及式樣等方面都深受倫理觀的影響,并以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本文將著重探討隱藏在建筑文化深層中的倫理觀及它對傳統建筑所起的影響。
1建筑的倫理功能
從建筑的起源上來說,它與一部分動物的巢穴一樣,都是為了遮風擋雨,躲避野獸,滿足人類最基本的庇護需求。建筑學者大多都知曉且認同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建筑,往往是在氣候條件惡劣的逼迫下,人類為適應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而建造的庇護裝置[1]。
首先,建筑倫理具有指導作用。建筑倫理是建筑行業和建筑活動中倫理原則、倫理關系、道德評價和倫理行為選擇的理論體系[2]。對建筑設計、施工等施工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次,建筑倫理具有表達功能。建筑倫理除了指導和規范外,還具有論證和表達的功能。建筑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人性的物化。它不同于自然存在,而是人類意識引導下的產物。
因此,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道德因素。第三,建筑倫理具有調節功能。與其他應用倫理學一樣,建筑倫理學的基本功能是規范建筑行業從業人員之間的各種關系。另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筑受自然環境的制約最大,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建筑的質量、布局、結構、形式、風格、功能等都不盡一致,由此形成的是建筑對于倫理的表達。不同的建筑所要表達的倫理各不相同。
2建筑作為禮儀的表達
除此之外,建筑也可以作為一種禮儀的表達。建筑空間不僅包括物質屬性的創造,更是人類生活中不同“事件”的載體,是展示人類不同生活場景的舞臺。它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日常感知和身心狀況。因此,具有物質屬性的建筑空間自然會傳達出相應的場所精神[3]。回顧中國古代建筑,處處體現著禮儀之邦,用以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強大的政治教育功能。“禮”是中國人的意識形態,“儀”是中國人的實踐。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崇尚道德的正確。因此,對中國傳統禮儀的深入探索將成為當今建筑環境行為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對禮儀的表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建筑不僅只是修建巢穴滿足人類遮風避雨的需求,它還被視為梳理社會秩序的一種工具及標識,甚至將整個建筑本身看作是禮制的內容之一,顯示著建筑從初始即承載著的調整社會關系的標識性、禮儀性和倫理性的功能。縱觀古今的中國建筑發展,中國傳統建筑倫理的基本內涵首先體現在儀式的維護上,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對倫理價值的追求,儀式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可以使社會分層。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用一定的規則和制度來調節人們的行為,調和各種矛盾,協調人際關系,使人事處理恰到好處,這是封建禮制積極的倫理價值。同樣,建筑也表達了這種儀式系統。
3禮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表達
再者,禮也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進行了不同方面的表達。禮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鮮明的體現為傳統民居所表達的世俗人倫禮儀關系。尤其是民族特點濃郁的建筑中,傳統文化思想的印記尤為生動明顯。也正是通過這些思想的表達、繼承、發揚,才有了中華建筑中獨有的元素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墨子·辭過》中對于宮室有過如此描述:“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可見當時宮室的墻就產生了要能夠分割內外以別男女之禮的倫理性功能。遠不止宮室,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皆是對“別男女之禮”的宗族家庭倫理文化最形象、最生動的闡述,四合院為典例之一。
四合院,顧名思義即為東、南、西、北四面圍合的院落,院落內部布局內涵豐富,為了體現父尊子卑、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一般皆將家長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時也是常設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會之地。在“堂”的兩邊,對稱排列東西的兩廂房歸子輩居住,相對于“堂”房為從屬地位,這與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吻合。由于堂為家庭居室中最尊貴的地方,代表同宗集會之地,故人們習慣上以“堂”稱父系親屬;母系的親屬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稱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觀念,人們稱結發妻子為“正室”,稱妾為“偏房”。
為了限制和規范婦女的行動自由,其居室一般被安裝在幽深、封閉的后院,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故傳統社會習慣稱婦女之居稱為“閨房”,稱妻為“內室”。此外,為了獲得組團建筑的整體美,建筑群組合往往采用嚴格的軸對稱構圖方法。因此,作為組團建筑一部分的單體建筑,往往體積小,形狀相同,其風格必須完全服從于組團式建筑。此類建筑的需求已經成為建筑符號,一個接一個地融入到群體中,沒有鮮明的個性風格。
在建筑視覺、情境、空間處理等方面,中國傳統建筑很少運用十字拱、尖肋拱頂、飛扶壁、束柱等結構技法來營造西方哥特式建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穿透天空的挺拔風格。它是要向平面擴展,即使是高也必須用多條水平線來削弱它的高聳效應。這種單一的建筑體現了傳統倫理文化忽視主體意識張揚的理念[4]。建筑同樣“別兄弟之禮”“別君臣之禮”。此外,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一些主題,如屋頂瓦片規格和屋脊瓦獸、建筑構件的梁柱裝飾、內外檐的裝飾、門的制作、雕飾和彩畫等,基本上都是通過儀式制度來規定的。
與此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生成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統治者從維護政治權力的需要出發,將色彩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的手段,從而使色彩具有政治倫理性。總的來說,唐宋以來,建筑的發展越來越精致華麗,色彩的種類也明顯增多。同時,還制定了一套著色準則。例如,在殷商時期,宮殿的柱子多為紅色,墻壁為白色。
宮殿的“殿堂”和前檐也裝飾了 五顏六色的刺繡和繪畫,使統治者的建筑高貴、豪華、宏偉。而在漢代以后,黃色在等級上超越紅色,成為最高貴的建筑裝飾色彩,并充分利用其他顏色來突出主色調。魏晉南北朝以后,屋頂琉璃瓦的出現和使用,使黃色成為至高無上的地位,普通建筑不能再使用黃色。宋元以后的宮殿采用白石底座、紅墻、紅柱、黃綠琉璃瓦屋頂。明清時期,建筑色彩層次更為嚴格和鮮明,這突出體現在不同顏色琉璃瓦的使用上,黃色最高,綠色次之。另外,還有藍色、紫色、黑色和白色,這些五顏六色的琉璃瓦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柔和曲線,形形色色的屋脊和獸吻構成了中國傳統建筑最明顯、最美的特征。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建筑無論是在布局、體量,還是在式樣、裝修等各方面上都深受倫理觀的影響,并以此形成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文章探討了隱藏在建筑文化深層中的倫理觀,及它對傳統建筑所起的重要影響,另外重點研究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倫理內涵。建筑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記錄了過往特定的歷史文化精神。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不僅僅是靜態的,還要重視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通過對傳統建筑進行動態的發展、保護和更新,使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相結合,與現代化的文化理念、建筑技藝相結合,不斷融合優秀的傳統文化到現代建筑中去。
作者:張馨憶 馬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