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12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對話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擔負著表達、實現潛在意圖的功能。 而在雙方利益激烈沖突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對話傳遞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訴求,則需要講究語言藝術。 方式、方法得當,便可一語千鈞,立見成效。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出城,對話秦伯,力挽狂瀾,使鄭國免于亡國之厄。 他的這段說辭是“三寸舌勝于百萬師”的成功典范,在對話藝術上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
課文如此記述燭之武的精彩言辭: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話語雖僅百余字,卻入情入理,圍繞亡鄭與存鄭,鞭辟入里地分析了秦、晉兩國關系。 首先,燭之武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備,創造有利于對話的氛圍。 大戰前夜求見,一定會使對方產生警惕之心,從而增加游說的難度。 于是燭之武開口便講“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其用意一是先行示弱,使秦穆公放下敵意; 二是引起秦穆公的疑惑,既然自知鄭國要滅亡,那燭之武為何還要冒險前來? 燭之武借此挑起“亡鄭”話題,使對方進入自己設定的對話情境,從而保證了對話順利展開。
其次,立足秦國之“利”,正反對比,說理透徹。 燭之武對形勢洞若觀火,深諳秦晉聯盟并非鐵板一塊,秦國出兵并不是為了替晉文公出當年的一口惡氣,而是要擴張領土,秦穆公真正關心的是滅鄭能獲取何“利”。 于是燭之武緊緊圍繞“存鄭”與“亡鄭”,以鮮明的對比分析秦國的得與失。 他向秦穆公闡明,“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跨過晉國來占領鄭國,秦國無法做到,結果只能“亡鄭陪鄰”,增加晉國實力,削弱秦國。 這對秦穆公而言助晉亡鄭無異于火中取栗,根本無利可圖。 相反,“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為秦國在外交活動上提供后勤支援,則“利”遠大于“害”。 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秦穆公不可能不為之心動。
第三,轉移矛盾,助鄭脫困。 燭之武明白晉強鄭弱,沒有秦國幫助晉也可以滅掉鄭國。 為保萬無一失,燭之武巧妙地轉移矛盾,將本屬秦、晉與鄭的矛盾轉化為秦、鄭與晉的矛盾。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用晉惠公背信棄義的歷史事實,揭穿了晉國自私的本質,然后一針見血地指出“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亡鄭則損秦! 這就促使秦穆公深刻地認識到,保護鄭國就是保護自己。 于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剛才還是敵對雙方的秦、鄭兩國,轉眼化敵為友,共同結盟對抗晉國。
這個兩千多年前的成功案例,在對話藝術上帶給我們如下啟示:
一要營造有利于己的對話氛圍,掌握對話主導權。 矛盾、沖突是對話的背景與原因,它決定了語境情勢的緊張程度,要想讓對話順利展開,對話時首先必須軟化對方的態度,創設利于對話的緩和氛圍。 其次一定要慮遠謀深,巧妙預設利于己方的話題,掌握對話主導權,讓對話按照自己設定的議題進行,從而達到目的。
二要緊扣核心,提高對話的有效性。 秦國參與對鄭戰爭的核心是求“利”,那么“利”就成了燭之武與秦穆公對話的關鍵所在。 燭之武正是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強化了鄭國在秦晉爭霸中的地位與作用,激化了秦晉之間彼強我弱的矛盾,才成功說服了秦穆公退兵。 在對話中,不管從什么角度論述問題,都必須緊扣核心,才能將對話的功效發揮到最大。 關鍵時刻,對話如果觸及不到核心問題,只會枉費口舌,甚至還可能激化矛盾。
三要運用最有效的論述方式。 要想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論述的方式非常重要,因此在特定情勢下進行對話必須審時度勢,選擇最有效的方式。 大兵壓境,情勢間不容發,燭之武沒有時間長篇大論,于是他采用正反對比,將“亡鄭”與“存鄭”、“盟晉”與“盟鄭”給秦國帶來的截然相反的后果,直截了當地擺在秦穆公面前,使之清醒認識到“亡鄭”與“盟晉”的嚴重危害,從而迅速改變立場。 因此,在對話時一定要根據當時情境來確定有效的論述方式,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或多方迂回旁敲側擊,或不同角度透徹闡述,或邏輯嚴密說服力強,或引喻類比感染力強,從而促使對方改張易調。
四要秉持雙贏原則。 對于雙方來講,對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相互妥協,故不能只強調自己的利益,還要兼顧對方的利益,尤其是在與對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作為弱勢一方,燭之武堅持雙贏的原則,既在對話中高舉“利秦”的大旗,幫助秦國遏制了晉國的擴張,又不辱使命,保全了鄭國,結局堪稱完美。
人際交往論文范例: 留守經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讀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鑒今。 在人際交往日益廣泛深入的今天,學習古人智慧,講究對話藝術,可以幫助我們逆轉看似不可改變的情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作者:張慶軍 鄭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