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地域文化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以其多種表達方式和深層次地域內涵為特征,其中客家文化近年來備受教育專家的重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因地制宜,開掘客家文化,并融入到教學中,那么必然會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豐富生動。
【關鍵詞】 客家文化 高中語文 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含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開發本地課程資源,更能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外延,有機培養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客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并不只是系統全面研究客家文化,而是透過復雜多變的各種文化現象,分析其蘊含的客家民系社會,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縱深感和層次性。
贛南地區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其以悠久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量學者研究、觀光,以古樸淳厚的遺風蔚然于世,以濃郁的文化滋養傲然風骨。作為當地人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開掘客家文化底蘊,傳承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平臺,本文作者結合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談談如何滲透客家文化,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
語文老師職稱論文投稿期刊:《語文建設》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主辦的以廣大語文教師為服務對象的綜合性語文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56年創刊。現配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小學教師教育工作的開展,配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實施,在構建語文教育新理念、提高語文教師專業化水平、學習貫徹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等方面,全面服務于廣大教師。
一、客家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贛南地區的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優秀文化,積極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管是從建筑、習俗、飲食等文化,還是從語言文化、生產文化等方面而言,客家文化處處可見中原遺風。鑒于此,在語文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做客贛南客家人、走進客家家庭生活,切身體驗民俗民情、美食美景、歷史文化古跡,從各個方面探究客家文化。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專題討論。比如學習《蘇州園林》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各自家鄉的建筑特色,激發學生地域自豪感,并討論分析“土樓文化”對現代建筑和文化的影響,漸漸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客家建筑屬于我國藝術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歷史與智慧的結合體,全部文化均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民間藝術、法律法規及生活生產過程中經濟、政治、科技與教育等方面,是一個時代烙印和一個民族特征的充分體現。通過兩者之間的結合,將客家文化中的人文內涵漸漸滲透給學生,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二、因地制宜,開掘客家文化,豐富高中語文資源
(—)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本土文化意識
深入開掘客家文化資源,組織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不僅要親身體驗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應該用心解讀家鄉人文精神深層次的內涵。教師組織學生游覽鐘靈毓秀的小武當,客家圍屋,游歷漢仙巖等,細心品味客家先人以怎樣的胸懷精忠報國,改造自然,學習新知識,儉以耕讀,孝以持家,創造美好生活,傳承中原遺風的。鑒賞解讀題匾楹聯,品悟作者巧妙利用各種文字表達出細膩、豐富情感的思想,意蘊含蓄。觀摩摩崖石刻,學生不僅享受到了感性基礎和藝術美,而且還豐富了自身的歷史文學知識。例如,講授《師說》這篇課文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客家民居》中“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這副對聯告訴我們什么?
另外,組織學生開展關于客家文化的專題討論會。例如,研究分析贛南典型建筑門窗雕刻、雕刻印刷及廣泛流行的根雕藝術,引導學生切身感受贛南的刀筆文化,感受客家人怎樣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引領時代潮流的創新意識。同時,還可以組織開展“山歌對唱”“客家詩詞鑒賞”“客家方言例析”等講座,全面認識客家民俗風情,拓展視野,切身感受贛南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一做法,高中語文教師將學生活動延伸到了社會、自然空間中,有效改善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回歸自然生活,尋求高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源泉。
(二)采用編寫校本教材的方式對客家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的利用
學校自主研究的校本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稱之為校本教材,它可以補充和豐富全國統一教材,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歷程各不相同,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對他們自身的發展提出了不同要求。校本教材資源是對國家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補充,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就是校本教材,我們可以把部分地方性的專題開發出來,讓學生對客家文化更加了解,同時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以此作為前提條件,用其他區域的文化同客家文化進行比較,或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對其進行觀察,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這樣就不只是形式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膚淺地流于表面,而是形象且具體地深入分析。現階段,編寫校本教材已經成為語文課改的熱點話題,社會各級已經將關注的重點轉移至此。
客家文化研究的資源較為豐富,我們可以組織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和專家進行研討,編寫一套適合本區域的校本教材,詳細地介紹客家文化,同時與新課標結合起來,教材的編定最好要吸收有利因素。比如說,可以把本土作家創作的優秀名篇統一收集起來,進行課外閱讀教材的編寫,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客家文化,還可以使學生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鑒賞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建立一個多層面、多渠道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
建立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趣味,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直到“我會學”。善于利用當地文化館、網絡和社區等各方資源,構建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地方文化信息通道,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主動獲取相關知識,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從而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樂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例如,開展“采擷客家詩篇,品鑒鄉土華章”活動,組織學生廣泛收集相關客家文化詩歌,整理客家詩歌和客家山歌,資深老師們共同鑒別、篩選客家語文課程資源,使其滿足教育學、語文學科及心理學等特征,建立一個以客家文化為基礎,以語文課程資源為中心的客家文化資源庫。當前網絡資源豐富多彩,針對客家文化建設的網站較多,但是關于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客家文化專門網站較少,使學生在獲取利用客家文化網絡信息時,常常目標性不明確,網絡利用價值不高。如果我們有針對性地篩選、甄別客家文化,建立一個符合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客家文化資源庫,將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尤其是客家文化中團結互助、刻苦耐勞、尊師重教、改革創新等美德,引發思考的客家名人,大量材料體現了德育材料多方面的連接點,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其積極作用顯著。因地制宜,開掘客家文化,使高中語文課程更有特色、更加豐富、更具魅力,進一步增強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審美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東河《開掘客家文化 弘揚客家精神――高中語文“客家文化”研究性學習課程開發》,語文建設,2013年第4期;
(2)闕金梅、賴端琴《滲透客家文化 激活語文課堂》,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
(3)宋汪洋《開發與利用客家文化資源,開展鄉土作文教學――以桂東南客家文化為例》,柳州師專學報,2011年第6期;
(4)華萍《凸顯閩西文化底蘊 感受客家語言魅力――閩西客家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開放潮,2007年。
作者:劉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