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0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實施農村老年教育是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本文提出要迎合老人需求,讓教育內容靈活起來;聯合文化送教,讓活動平臺多樣起來;暗合心理需求,讓榜樣典型鮮活起來;融合地域文化,讓特色品牌亮麗起來,從而促進農村社區老人教育的新發展。
關鍵詞:老年教育;需求;地域文化
孔子有言:“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習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青年需要學習,老年人也如此。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是一件伴隨終身的事。而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虹星橋位于長興縣城南,為該縣的農業大鎮,轄區百姓以種地、養殖為生,很多農民由于年齡大了,精力和體力不支,沒有辦法再下地干活,因此他們的生活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日出耕作、早出晚歸,變成了每天無所事事的狀態。通過走訪,我們發現,這些空巢老人時常會感到孤獨、情緒低落,如果我們不及時扭轉這一局面,老年人的生活將是一團糟。
如何解決農村社區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問題,是作為社區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認為,強化社會教育,開展社區活動,是提升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途徑。為此,在開展老年社區教育中,我們需要緊扣農村社區老年教育的特點,“合”字當頭,讓老人度過一個充實而充滿活力的晚年生活。
契合老人需求,讓教育內容靈活起來。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制定適切的教育內容,才能真正激發教育對象的生命活力。由于老年人的工作、年齡和性格差異,導致他們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從老年人的年齡特點入手,尊重他們的認知需求,開掘適合老年人的教育內容。通過問卷調查,老年人特別關注健康養生和文化娛樂。為此,我們就應該擯棄以知識吸收為本位的教育內容,在尊重教育對象意愿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科學健身和文化娛樂,讓農村社區老人的教育內容靈活起來。
健康雖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話題, 但由于農村老人知識水平相對有限, 他們雖然已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如何進行科學地健身,他們所知甚少。我們就從老人日常起居生活入手,將教育的關注點聚焦如何平衡膳食以及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上。通過一系列的專家講座、知識咨詢、家庭走訪等多種方式,將這些方面的知識全方位、多維度地滲透給社區的老年人,讓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在文化娛樂方面,我們則以喜聞樂見、簡單易行的聲樂、器樂、廣場舞、腰鼓、扇子舞等內容作為突破口,對娛樂的時段、持續的時長,練習的環境以及不同的季節練習的具體要求等知識進行講解,喚醒了很多老年人的參與熱情,并以具體科學的知識作為基礎。
這些教育的內容與所謂的書本層面的僵硬知識相比,顯得相對靈活,是老年人較為感興趣!也是喜聞樂見的素材。老人們在參與聆聽、學習的過程中,都展現了較高的熱情,為農村社區老人的教育奠定了基礎。
整合教育資源,讓活動平臺多樣起來
當前很多農村教育資源處在各自為政狀態,如何打破這種格局,讓現有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用,成為虹星橋鎮社區教育中心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社區教育中心從活動場所、送教資源兩方面入手進行資源的整合利用。
老年活動場所資源整合。經過初步摸底,虹星橋鎮現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鎮文化站、各村的家宴中心、文化大禮堂等場所,為此,根據各村居的特點,將這些場所進行盤活,掛牌成立相關老年人教育活動基地的固定場所,積極打造一批家門口“服務站”。虹星橋社區教育中心堅持“小型多樣、就地就近”原則,采取調、租、改、拓等方法,建立了15個老年教育學習點,也稱為微型學校。這些場所的建立,為老年教育項目組織實施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與其他機構資源的整合。獨木難支,眾木成林。社區教育中心為此主動對接轄區內婦聯、文化站、工會等部門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活動,開展書畫大賽、棋藝比賽、木偶表演等活動,促進老年人文化經驗傳承與技藝研究學習,為他們的學習成果提供展示空間;同時社區教育中心積極開拓社區外非教育機構的資源,建立面向社區老年教育的多元教育資源供給體系,如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攜手虹星橋衛生院、中醫院等醫療部分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活動中的保健知識、養生講座等工作,這樣的整合,既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讓活動開展的扎實有效。
三、融合地域文化,讓特色品牌亮麗起來
老年教育與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它往往帶有地域性,是建立在不同地域文化基礎上的活動形式。為此,虹星橋社區教育中心充分挖掘地域特點,打造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老年社區活動。近年來,社區教育中心開設的“木偶”社團。“旱船”社團等一批社團收到老年朋友的青睞。
就拿“木偶”社團為例,該社團聘請長興木偶藝術傳承人蔣晚寶老師作為指導老師,而且經常邀請木偶制作傳人季天淵老師來社區授課,講述木偶制作的過程,并現場操作提線木偶。這個社團由原來的寥寥數人,發展到四十多人,大家湊在一起,從木偶的編、導、演、木偶設計、木偶制作、舞臺燈光、音樂設計布置等眾多環節都有社團共同完成。幾年發展下來,社團編寫出校本課程《情系木偶 魅力傳承》,內容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等,制作了木偶微課,并獲得省社區微課評比三等獎。
虹星橋社區教育中心以“木偶戲的傳承和發展”項目課程為依托,讓木偶戲文化走進社區,讓更多的人了解木偶戲,參與木偶的制作和表演,創新木偶藝術,讓木偶藝術真正發展起來,更有效地發揮社區教育弘揚民族文化、服務當地經濟、提升居民文化素養和精神生活品質的功能,以此推動虹星橋鎮社區教育創品牌上臺階。
四、迎合心理需求,讓榜樣典型鮮活起來。
有人說,對待關心老人,就應該像對待關心孩子一樣。此言不假,心理學研究表明,老人的心理規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與孩子極為相似,有著與青壯年不同的可愛一面。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于自己感興趣,很在意的東西,比趕超的意識明顯加強。針對老人的這一心理規律,我們可以在接受教育的老人中樹立鮮活的典型,通過實地參觀考察、感人事跡宣講、心得體會交流等形式,讓其他老人能夠了解榜樣們的實際、體悟榜樣們的精神、洞察榜樣們的成果。
為此,我們認真調查摸底、評比推選,產生每一年度的“社區之星”,他們有葫蘆絲社團的領頭人、也有關愛青少年成長的退休老師、還有堅持傳統技藝的手藝人。這些典型的榜樣事跡,給其他老人形成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典型的帶動下,活動開展地有聲有色,同時也帶動了全鎮幫扶事業的發展。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將這些典型榜樣的事跡、品質進行適當地包裝與宣傳,形成了鮮明的正能量,促進了農村社區老人教育形式的巨大改變。
教育論文投稿期刊:中國農村教育是由教育部城市與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辦公室、全國農村教育改革專業委員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部合辦,是全國唯一面向農村各類教育,為推動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的刊物。
總而言之,農村社區老人的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核心難點之一。我們只有尊重老人的原始基礎,契合他們的認知意愿,激活他們參與教育的動力,就一定可以將農村社區老年教育的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張如敏. 學習模式在終身教育領域的實踐探索——以寧波市為例[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6).
[2] 馬福勝等.多主體參與推動老年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5).
[3]李美琴 楊海華.淺談開展社區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9(4)
作者:張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