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高等學校的分類發展與改革,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建立科學高效的高等學校體系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由路徑。 自1978年至今,我國高校已經走過了規模與空間擴張的外延式發展過程。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建立科學的高校分類體系。 高等學校的發展應該呈現百花齊放的競爭式、開放式、多元化發展格局,既要鼓勵以研究為主的大學競爭創新,也要推動以應用技術為主的大學深入發展,還要兼顧支持高職培訓類院校在對接產業結構升級與區域服務上發揮重要作用。
史秋衡教授的著作《高校分類發展與質量卓越機制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正是對完善高校分類發展機制研究與實踐路徑探索的又一力作。 作者對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高校分類發展遵循的基本原則、高校分類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以及如何有效地促進高校分類發展并取得卓越質量有著獨到的研究與見解。 綜合分析,該書主要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特點:
一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 該書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只談概念或理論或者只專注于某個實例以點概面的片面分析。 作者運用全人教育理論、供給側改革理論、三角協調模型等科學理論,結合翔實的調查數據,綜合分析了高校品牌管理策略、人才培養實踐思路、教育改革轉型等現實問題,使得高校分類發展理論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能夠讓讀者清晰地領悟到作者從理論到實踐應用的研究思路。
二是研究視野開闊。 該書從創新驅動下高等學校綜合改革的視角出發,宏觀地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推進高校分類發展所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包括從促進高等學校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以及高校如何在知識、工程、技術等領域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 從組織視角分析了高校品牌的特性與管理策略,這是高校實現自身定位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從教育理論視角解析了工科建設的現實意義,這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與促進產業結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風險管理視角思考了如何開展高校的文化安全管理; 從供給側視角分析了如何培養特色創新人才等。
高等院校評職知識:河北省高等學校教師系列副教授任職評審條件
除此以外,該書還從橫向上比較了國內高校與英美高校在綜合素質評價與民辦營利性高校管理上的方法,從中獲得了相應對策啟示,并以國內不同類型的高校為對象,深入分析了不同高校在服務基礎創新、產業發展、區域競爭上采取的有效策略,從不同視角揭示了當前高校分類發展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內在聯系。
三是實證研究充分。 該書立足高校現實問題和困境,以實際案例為研究對象,以有效的分類發展模式為研究牽引,對促進高校分類發展與質量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高等學校分類研究實際上是一項技術性、方法性都很強的實踐應用研究,例如如何把握傳統性與現代性,如何平衡不同學校管理的剛性與彈性,如何在實際中既保持穩定又能夠創新發展,這都是極具操作性的技術問題。
作者以南昌航空大學在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上的實例,重點論證了教學研究型大學深化特色教育的發展路徑; 以西安外事學院作為一所有代表性的民辦高校,重點闡述了其在教育質量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和具體舉措; 以高校大學排名上升的驅動力為研究對象,介紹和分析了香港城市大學在創新教學方式、改革人才培育模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等方面的有益經驗。
四是對策有效可行。 高校分類發展的目的是找到高校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最優路徑,激發高校自主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為了提高研究的指導性與前瞻性,該書分別從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創業型高校以及遠程教育管理等角度,論述了如何促進教育質量改革、構建人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科學規劃課程設置等問題。
綜合描繪了我國未來在高等學校分類發展與治理改革上的結構路線圖,并針對我國高校分類體系構建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如應用技術型大學應該如何向產業發展靠攏,高職院校如何促進地區的學習型社會構建),提出了高校分類體系建設的相關指導原則。 該書對我國高校分類發展的具體實踐路徑進行了建設性的、系統的思考,對于更好地建立我國科學化的高校分類體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作者:楊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