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蒙臺梭利通過觀察發現,兒童會出現聚精會神地反復練習自己的工作、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和愛好自由選擇工作的現象。基于此,蒙氏教育確立了“重復練習”和“自由選擇”兩大教育原則。遵循這兩個原則,蒙氏教室通過創設有秩序的環境、鼓勵兒童自主地工作和做兒童的“導師”來培養兒童的專注力,現階段要讓兒童的專注力在秩序中萌芽、在自主中生長、在指導中發展。
關鍵詞:兒童專注力;蒙氏教育;重復練習;自由選擇
專注力是兒童學習品質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兒童的行為發展和終身學習至關重要。所謂專注力,即在一定時間內,幼兒的心理充分指向并集中于某一活動的注意狀態,是注意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應作為指南實施的重要指標之一,專注力作為幼兒學習品質的重要內容,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2]
蒙臺梭利在觀察兒童的工作時發現了重復練習與自由選擇的現象,并指出在現象的背后,蘊涵了兒童高度的專注力,由此,蒙氏教育確立了“重復練習”和“自由選擇”兩大教育原則。在遵循“重復練習”與“自由選擇”教育原則的基礎上,蒙氏教育中有哪些培養兒童專注力的具體方法呢?面對信息時代“90后注意力只有7秒”的戲謔,針對注意力缺失問題進行思考,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關注專注力的培養,或許能夠對以后階段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幫助。
一、蒙氏兩大教育原則的內涵
(一)“重復練習”教育原則
“重復練習”是兒童在工作時自發產生的、過程中高度專注的、過程中及結束時伴隨不同程度愉悅情緒的重復行為。[3]蒙臺梭利列舉了一個發生在兒童之家的場景,一個3歲的女孩不斷地把圓柱體放入對應的容器中再取出,她聚精會神地進行著這個動作,甚至教師將她連同所坐的椅子一起被搬到桌上時,也沒有停止,一直擺弄圓柱體到42遍才滿意地停下來。這種現象對于成人來說是十分震驚的,成人會固執地認為兒童不可能做到這樣的專注,但兒童其實是具備專注的潛能的。蒙臺梭利還提到:“類似的事情不斷出現,而且每當兒童經歷這種體驗之后,他們就像經過休整的人,充滿著活力,仿佛感受到某種極大的欣喜。”[4]普通的重復練習能夠滿足兒童在特定時期內的心理需求,并鍛煉其專注力。同時,兒童在專心工作后能夠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自我的認同。
(二)“自由選擇”教育原則
“自由選擇”是指兒童會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和偏好自由選擇物品。蒙臺梭利堅信“兒童的正常發展依賴于他們所使用的東西,因此這些東西應該是有目的地為他們所設置的”。[5]于是,蒙臺梭利精心設計了許多具有自我檢驗錯誤功能的“工作材料”,讓兒童依托自己的內在需要,自由地選擇。[6]她舉了下面的例子來說明:有一天,兒童之家的教師遲到了,而且前一天忘記了鎖柜子,等她來到教室,發現有些兒童已經自行取走了柜子里的教具進行學習。對于這一現象,蒙臺梭利把它作為兒童能識別這些教具并作出自己選擇的標志。兒童所作出的自由選擇體現出了他們的心理變化和需求愛好,在兒童獲得選擇的能力后,給予兒童自由選擇的權利,兒童的興趣與專注力就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二、蒙氏教室中的兒童專注力培養
蒙臺梭利相信兒童具有專注的能力,她發現兒童“喜歡工作甚于喜歡游戲”,兒童的“工作欲”正象征著一種“生命的本能”,在順利的環境下,工作這種本能會自然地從內在沖動中流露出來。[7]在兒童自發的重復工作中,專注力貫穿始終。蒙氏教室中兒童的專注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創設有秩序的環境、鼓勵自主的工作和成為兒童的“導師”三個方面。
(一)創設有秩序的環境
蒙臺梭利注重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她依據讓兒童自由選擇和自主發展的原則,來創設兒童之家中有秩序的環境。環境的秩序性體現在有秩序的活動教具和有規則的工作區域兩個方面。“一個很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兒童在有秩序的環境中能更好地專注于自己的工作。[4]蒙氏教具的秩序性體現在教具本身的特性上。一方面,教具具有多樣性,蒙臺梭利設計了一整套運用于蒙氏教學法中的教具,分布于日常生活區、感官區、語言區和數學區等,豐富多樣的教具滿足了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專注力也得以萌芽。
另一方面,教具具有生活性,蒙氏教具大都使用木制或布制的材料,不上色且保持天然的木料顏色或采用單色調,避免繁雜的顏色擾亂兒童的注意力。兒童之家中有規則地分布著感官區、數學區、藝術區等幾大區域,各個區域之間由可移動的工作柜分隔,保證每個區域的相對獨立。整個教室的環境呈現出一種規則與美感并存的氛圍,靜謐而有序的環境有利于激發兒童內在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專注力水平。
(二)鼓勵自主地工作
工作是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是一種自由、自主、自助的活動,是滿足兒童內在需要的活動。蒙臺梭利發現兒童喜歡自主的工作甚于喜歡游戲,這種自主體現在兒童自選教具和自由重復兩個方面。自選教具是一種高級心理過程,標志著“兒童現在已經充分認識了這些教具,以至他們已經能作出自己的選擇。”[4]
兒童之家的教師鼓勵兒童自主選擇教具,教師用簡明準確的語言講解教具的使用方法,正確而有序地展示教具的操作步驟,把教具井然有序地擺放在低矮的柜子里,兒童在了解教具的使用方法后,能快速地找到自己心儀的教具并進行工作。蒙臺梭利發現,一項練習的各種細節越是教得詳細,它就越可能成為無窮盡的重復練習的對象。[4]因此,蒙臺梭利十分注重教具細節的講授與操練,在兒童學會操作流程后,鼓勵他們自主地工作。
(三)成為兒童的“導師”
蒙臺梭利把教師稱為“導師”,“導師”不是知識的輸出者,而應是帶領兒童積極主動地探索環境的引導者,不是在幼兒活動時急不可耐地講解,而是讓兒童真正成為活動中的主體。作為“導師”的蒙氏教室教師,一方面是兒童活動的觀察者,蒙臺梭利強調在與兒童相處時,觀察大于探究,在觀察的過程中抱著一種虔誠和敬畏的心態,相信兒童才真正擁有通往自己內心世界的鑰匙。兒童之家的教師在兒童進行自己的工作時,會固定站在教室的某個位置,安靜地觀察工作中的兒童。教師在觀察兒童的同時會耐心等待,相信兒童的內在潛能,愿意放手讓兒童去探索。另一方面,教師還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蒙臺梭利談到,作為觀察者的教師卻不能作壁上觀,教師應該是一個積極的觀察者。在兒童活動中,教師應時刻準備著,在兒童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4]
三、蒙氏教育原則對培養兒童專注力的啟示
蒙氏教育注重對兒童專注力的培養,在“重復練習”和“自由選擇”兩個教育原則的指導下,通過有序環境的創設、兒童自主的活動和教師的積極指導來促進兒童專注力的發展。
(一)專注在秩序中萌芽
兒童天生就具有秩序感,秩序是兒童的一種內在需求,當兒童內在的秩序感得到滿足,專注力也隨之產生。在幼兒園活動材料的提供上,要遵循多樣性、生活性、循序性的原則。多樣性體現在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上,同時更提倡教師自制或師生共制教具和玩具。教師要根據兒童現階段的發展需要去購置教具材料或自制教具,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兒童的興趣需要。
活動材料的生活性要求要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要充分利用幼兒園所在區域的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準備一些更加自然、更加適合兒童使用的材料。循序性要求教師要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操作的難度要逐漸增加,并與之前的操作具有關聯性,讓兒童在操作中感受到挑戰和進步,以激發兒童不斷操作的興趣。有規則地創設幼兒園區域環境,要注意與兒童的生理條件和操作習慣相符,比如,把教具放入低矮的柜子中,方便兒童存取;區域分區注意便利性、動靜區域分隔,比如,把需要用水的美術區設置在離水源近的地方,方便兒童取水。
(二)專注在自主中生長
自由選擇教具和自由重復工作是兒童自主性的體現,也是培養兒童專注力的重要舉措。首先,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要把選擇權交給兒童,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充分認識活動材料、游戲材料的基礎上,自由選擇材料進行活動和游戲。其次,教師要給予兒童充分的工作時間,以便他們能自主地選擇是否要重復練習。兒童對于自己喜愛的某一項工作,會進行不厭其煩的重復,在重復中他們會有所領悟,在獲得完全的滿足后他們才會停下手中的動作。
最后,在幼兒園的一日計劃安排中,教師要預留一段連續的時間,讓兒童在這段時間內自主選擇自己想要進行的活動。教師要提前向兒童說明活動將持續的時間和可供自由選擇的區域,預設提示活動開始和結束的信號。在活動結束信號發出之前幾分鐘,教師要提前告知兒童,讓兒童做好結束工作的準備。當活動結束信號響起時,教師可以先耐心等待幾分鐘,讓兒童把正在進行的工作完成,必要時還可以為兒童提供間隔和隔日操作的條件,保留他們未完成的作品等到下次自由活動時再繼續進行。
(三)專注在指導中發展
兒童專注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兒童自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這時教師的指導就十分重要。教師在指導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兒童才是處于主體地位的一方,無論什么時候,教師都不應該越俎代庖地以自己的活動取代兒童的自主工作。同時要明確的是,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并不是說教師的指導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基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仔細觀察兒童的基礎之上,在了解兒童現階段發展水平的前提下,去判斷兒童需不需要教師的幫助,需要怎樣的幫助,在兒童確實不能自主完成工作時給予必要的支持。
教師在兒童進行工作之前,就要先反復操練教具,熟悉教具的結構和程序,以便及時滿足兒童的各種求助。教師的指導也要講究策略性,首先,教師的指導要考慮兒童的適應性,在操作材料和教具時,速度上要比較慢,且盡量克制與操作無關的動作,明確而有序地進行操作,使兒童的秩序感和專注力逐漸內化;其次,教師的指導要更加細化,在這種細化中,兒童能明確知道材料的操作方法,產生對材料操作的興趣而不斷地重復練習,由此提升自己的專注水平;最后,教師的指導語言要簡明精煉、客觀正確,不要讓過多的、無意義的詞句擾亂了兒童的專注。
專注力是兒童學習品質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兒童期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期,專注品質的培養為兒童的智力提升、行為發展和事業成就奠定基礎。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驗中發現了“兒童的秘密”——兒童具有專注力的品質。我們則借力于蒙氏教育理念,以現代幼兒教育為根基,以培養當代具有專注品質的兒童為目標,不斷挖掘、拓展、轉化、重組,嘗試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的培養學前兒童專注力的新路子,讓學前兒童的專注力不斷萌發、生長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衛紅.36歲幼兒結構游戲中專注力表現的特點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莫秀鋒.兒童的重復行為:正常與異常的辨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4,(4).
[4]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M].高潮,薛杰,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6]王海瀾.選擇權還是決定權——蒙臺梭利與尼爾的自由教育思想比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6).
[7]楊漢麟,周采.外國幼兒教育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兒童教育評職知識:兒童心理學發表周期短的期刊雜志
《心理學報》每月出刊,發表周期較短,是由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的主要發表我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的學術期刊,征收的兒童心理學方向的論文有:高功能孤獨癥兒童的合作行為,兒童2~7歲行為抑制性的發展,潛在沖突情境下7歲兒童的資源獲得行為——對中國和加拿大兒童的比較,兒童行為與心理水平的特質推理的發展等,是兒童心理學論文投稿的首選刊物,見刊快,需要投稿的可以聯系我們的編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