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10月1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民族文化通過集體無意識、文化遺傳“密碼”的形式,潛移默化地融入少數民族人民的血脈中,是區分各民族的重要符號。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已有研究熱點,主要涉及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價值、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存在問題、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路徑三方面。回顧已有研究成果,旨在建立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相關知識圖譜。通過問卷調查對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實施情況進行了統計,進而提出從完善質量評估制度、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健全獎懲激勵機制、優化民族文化課程體系、建立校內校外文化基地、拓寬民族文化師資來源六個方面,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民族職業教育;民族文化;文化傳承;民族技能型人才;民族文化師資
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主要通過職業教育進行傳承,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是由天然使命決定,在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業教育具有天然的民族引力和民族磁場,投射出該地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促使民族地區具有獨特魅力,也必然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隱形拄杖。經濟高速發展,各民族之間、各國之間聯系緊密,致使民族文化的純潔性遭到質疑、忽視,在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職業教育就擔負著民族文化“正統化”的重要職責。[1]
一、相關概念界定
民族地區是指在該地區世世代代居住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少數民族,且具有人口較為密集,擁有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習慣等特征。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地區是指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職業教育界中,職業教育的內涵以及概念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杜威(JohnDewey)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今后要從事的某種工作做準備。黃炎培在《中華職業教育者宣言》中指出:讓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既能獲得生活來源,又能獲得知識和技能。[2]本文所研究的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能夠獲得知識和技能,進而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二、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研究述評
(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研究
筆者在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詞條中,以“主題=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和“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為檢索條件,經過篩選,與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相關的核心期刊學術論文有24篇,普通期刊學術論文有31篇,碩博論文有3篇。
1.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助推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軌跡都浸潤著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民族地區的發展也離不開本民族優秀文化這一原動力。吳劍等人認為民族特色文化是豐富高職教育教學內容的“潤滑劑”,能有效促進高職教育與市場對接。[3]羅金鳳認為跨境民族文化具有“反哺”高職教育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倒逼職業教育擴大生源,解決職業教育長久存在的生源短缺瓶頸。[4]
民族職業教育除了具有職業性、教育性等屬性,還具有特殊的民族性,這是民族職業教育獨具一格的競爭優勢。楊俊生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民族文化所提供的文化環境中得到滋養,催生高職教育在該文化環境中不斷發展。[5]任何教育的發展都需要教育合力的有效支持,民族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教育合力,民族地區傳承民族文化可以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為民族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6]
少數民族地區傳承民族文化有助于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推動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逐漸向特色性、差異性、品牌性方向發展。[7]傳承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精髓,促進民族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有效性,進而促進民族職業教育適應地域、時代的發展。[8]
(2)職業教育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催化劑。
教育部等在2013年聯合頒發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該文件以政策的形式確立了職業教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教育與生俱來就承擔了傳承文化的使命,因此,職業教育也具備傳承文化的功能。陶紅等人基于民族文化的視角,探討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在課程、專業、教學內容等方面融入“民族性”,充分展現廣東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選擇其傳承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9]
逯長春深入追問民族職業教育的價值,認為職業教育就是開展有目的、計劃的教育和培訓,促進民族文化長久流傳。[10]楊如安等人從產教、產城、城教融合出發,且基于“三螺旋理論”,探討了高職教育在“產城教”融合的基礎之上傳承民族文化的價值導向。[11]王毅等人探討西藏攀德達杰技術學校堅持傳承民族文化為辦學方向,這促使了西藏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展。[12]陳建錄等人認為職業學校傳播民族地區有價值的文化,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有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繁榮。[13]
2.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問題研究
夏光祥認為囿于對民族職業教育功能定位不準,并且職業教育出現與區域產業銜接不暢的現象,導致在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出現“瓶頸”,阻礙職業教育發揮傳承民族文化教育功能。[14]鞏紅冬從“空間正義”理論的新視角,探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混淆其空間非正義因素,導致未分清主次矛盾,進而在文化傳承中存在偏重經濟建設的單一人才、片面追求技能培養的困境。
[15]李寧等人認為位于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主要存在對自身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定位不足、專業設置缺乏獨特的民族特色、民族技能型人才培養不足等。[16]張珍等人認為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時,面臨著知識體系存在“去地方化”、教學模式存在“去民族化”等困境。[17]文化傳承的過程就是文化濡化的過程,張華艷等人認為在全球化、現代化的社會之中,受到各民族的文化沖擊和文化沖突影響,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巨大挑戰。[18]
3.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路徑研究
(1)課程方面。課程作為文化存在的一種形式,在教育過程中凸顯其工具性價值,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19]韋紅彤等人以培養民族文化人才為著力點,提出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校內校外“雙課堂”的課程體系。[20]“一帶一路”倡議為職業教育構建了包容共生的文化生態,李峻認為在課程內容上,依據文化選擇邏輯,選擇邊疆民族地區具有主流化的資源進行整合。[21]孫翀認為要在課程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并將民族文化融入考核評價中,為民族文化深入課程之中提供保障。[22]
民族旅游工藝品是“物態化”的民族文化,蘇曉紅等人認為培養旅游工業品設計專業的學生時,要根據市場來調整和增設課程,課程中要有機結合區域民族文化。[23]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楊俊生等人認為民族職業教育課程中欠缺民族文化,導致學習情景化不足。因此,民族職業教育在設置課程時應加入情境性的教學內容,融入民族文化,促進學生主動構建知識。
(二)研究述評
1.現有研究成果從已有研究成果可知,我國學者十分關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同學者根據文獻研究或問卷調查,從不同視角進行了探討,從主體到客體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今后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2.現有研究不足一是研究主題狹窄。研究主題主要圍繞民族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價值、所面臨的瓶頸和解決路徑展開探討,而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內涵、內容、必要性等研究較少。二是研究方法單一。
從已有文獻可知,多數學者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再結合新的理論視角進行探討,普遍呈現從理論研究到理論研究的現象,而采用實證研究的文獻較少。關于民族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研究針對性不強,收集一手資料的學者較少,研究成果缺乏調研數據支撐。民族職業教育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問題和對策也是大同小異,并未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僅靠理論支撐,實用價值不高。
三、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抽樣調查研究
(一)基本情況本次調查使用“問卷星”發放問卷,最終共回收問卷63份,其中有效問卷63份,有效率100%。現將被調查者性別、民族、居住地區、任職學校類別、任職學科、年齡和學歷統計。被調查者中男性占79.37%,女性占20.63%;漢族占71.43%,少數民族28.57%;居住地區以城鎮居多;被調查者有61.9%來自高職學校,38.1%來自中職學校;任教學科以文科居多;年齡以20~30歲和30~40歲教師居多,40~50歲和50~60歲共占30.16%;教師中沒有專科學歷的,本科學歷占61.9%,碩士學歷36.51%,博士學歷1.59%。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通過對是否有必要開設民族文化教育進行調查,60.32%認為非常有必要,15.87%認為比較有必要,19.05%認為有必要,這三項占了很高比例,可見教師意識到了開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路徑
(一)加強民族文化的政策引導,完善相關激勵機制
1.完善質量評估制度
評估是檢驗實行效果的有效方式,既能了解實施情況,又具有激勵促進作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文化傳承質量評估制度,既要體現對教學現狀的診斷,更要體現引領功能,為未來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提供發展、改進方向。
一是在課程考核內容中增加少數民族文化內容。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考核評估的指標之一,有利于發揮考核評估的“指揮棒”作用,促使民族文化被職業教育所重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要求實行學歷、技能全面的評價。因此,民族地區的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在評價時,既要注重學生民族文化傳承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民族傳統技能,徹底改變傳統考試中“重智輕技”的考核方式。
二是根據地域差異,“量身定做”質量評估體系。不同的個人在不同的生存狀態下受教育的權利都應該被尊重,民族地區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因此,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文化傳承質量評估體系要做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民族文化的適切性。具體體現在制訂時要根據本民族地區的特點,制訂不同的評估標準和要求,以確保評估結果更加公平。
三是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督導評價制度。匯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構建由政府、第三方機構和教育接受者共同參與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文化傳承的督導評估,有利于從各個方面對當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文化進行診斷和引領。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文化傳承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到質量評估過程中,可為評估工作提出中肯性、可行性建議。
2.健全經費投入機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確解釋了經費對于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職業教育具有促進經濟發展、民族安定團結、國家安全等功能,國家應該針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建立教育成本補償制度,加大對民族手工業等方面的扶持,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要加大發達地區對口支援項目。發達地區加大力度籌措專項經費,作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專項開支。并且要加強對經費投入使用的監督管理,促使經費用到實處。最后,還要設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專項資金。
設立專項資金的前提是要明確民族地區所具備的文化資源優勢,以及民族地區經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從而才能致力于制定相關政策,保證專項資金籌集、管理、發放。民族地區的經濟限制了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設立民族文化傳承專項資金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手段。
(二)加強中高職的民族文化傳承建設
1.優化民族文化課程體系
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個體生命體驗和群體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發揚、傳承民族文化就成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使命。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職業教育課程中,是中高職學校完成這一使命的有效方式。
一是民族地區中高職學校在設置課程時要有機融入該地區的民族文化。職業教育要堅守民族文化,根據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市場需求等,將民族文化融入中高職學校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之中。在其他課程中也要加入該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教學環境。例如,可將民族文化納入與語言、藝術等相關的課程中。
二是優化民族文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將民族文化、專業技能等有機結合,增加情境性、實踐性的課程,課程資源也要實現民族元素、現代元素等方面的結合,不斷調整、增設與傳承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促使課程體系逐步得到優化。
三是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應將民族文化課程納入必選課程中,實行學分制管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要凸顯其民族文化特色,使民族文化通過課程得到不斷發展。為增加民族地區中高職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中高職就應將民族文化課程納入必修課程中,要求學生必需修夠一定學分才能畢業。
四是確保民族文化課程形式多樣化和生活化。這就意味著民族地區文化課程要更加注重活動課程,活動課程所具備的靈活、生動等特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個性需求,利于學生個性發展以及中高職學校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2.建立校內校外文化基地
文化基地要具有特色化、豐富性、生動性等特點,要能體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能給人“身臨其境”的視覺享受。多渠道、多主體合作形成的校內、外基地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豐富教學資源,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一是校外基地,中高職學校采取和當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非物質文化傳承中心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校教師和學生到校外基地參觀、體驗、實習等,促進學生、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二是成立校內實訓室,中高職學校可邀請民間工藝大師進入課堂教學,利用本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學生、徒弟、設計師三合一的角色,轉變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傳承方式。
參考文獻:
[1][19]常軍勝,劉遠杰.論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文化使命[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38-143.
[2]周勇.對職業教育概念的回顧與思考[J].職教論壇,2003(9):13-17.
[3][34]吳劍,李敏艷,肖鷗鳴.贛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專業教育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18(8):117-121.
[4]羅金鳳.高等職業教育促進跨境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探討[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41-44.
教育類刊物推薦:《職教論壇》雜志是由江西科技師范學院主辦,受教育部職成司指導、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職業技術教育綜合性刊物。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勞動部副部長張小建等領導及專家擔任本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