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7月2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從中學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簡述了模型方法的含義,結合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通過實例介紹了模型建構的基本步驟,以及模型結論的課堂拓展、運用。
關鍵詞:模型方法;模型建構;數學建模
自2016年以來,“核心素養”作為“三維目標”的升級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高中化學學科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將核心素養與學科特征緊密結合,出臺了五條共計45個字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是化學核心素養中體現化學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內容,本文是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從模型方法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中學化學的模型方法
中學化學的模型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理解和建立自然界的宏觀的物體與微觀的原子分子的聯系,而運用具體實物、語言文字、圖表以及數學公式等對認識對象進行模擬或簡化描述的一種方法。中學化學課中的模型建構活動,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等方法,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或搭建分子模型等學科探究活動,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復雜和抽象的化學基本理論、核心概念。教師在教學時應挖掘出教材中的模型建構活動,并以此為載體,滲透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將非常有益于學生把握相關核心概念,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二、模型方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1.中學化學教材中常見的兩種模型
(1)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在中學化學中常用來表示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量的關系或物質性質遞變的規律。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常見的數學模型有坐標曲線圖、柱形圖、數學方程式等。如蘇教版必修1第18頁中溫度對KCl和KNO3溶解度影響的曲線,第8、9、11、12、23、25等頁中表示化學反應量關系的數學方程式,第64頁中一些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柱形圖。
必修2第3、4頁中1~18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與原子半徑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變化的曲線,第31頁中為研究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反應速率通過實驗測定反應中生成的CO2氣體體積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第32頁在一定條件下合成氨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第4頁中的化學合成和分離得到的新物質種數的柱形圖等均為數學模型。
由于高中化學學科以描述性的語言為主,并輔助以大量的實驗,不少教師和學生往往以為學好化學與數學沒有多大關系。實際上,數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其思想滲透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各類學科之中,在教學時運用數學中的排列與組合知識來分析金屬晶體堆積方法和各種原子在晶胞中所占份額,運用幾何知識認識金屬晶體的六方堆積、面心立方堆積和體心立方堆積的形成過程等均以理科思維為基礎,教師在日常的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如能從理科思維角度出發加以提煉、總結、升華,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結構模型
結構模型在中學化學中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如蘇教版必修1第28頁原子模型結構,采用的是物化了的模型:道爾頓原子模型類比實心球,湯姆生原子模型類比葡萄干面包式,盧瑟福原子模型類比太陽系……蘇教版必修2第14頁講解共價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間有一定的連接方式,舉出了一些常見分子的球棍式和比例式模型。
蘇教版教材還有很多地方如晶體結構、有機分子結構等處使用了結構模型。把模型方法應用于化學,能極大地豐富課堂內涵,通過學科整合,深化學科知識,并使之與生產、生活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更能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洞察能力以及簡約、嚴密的思維品質,從而提升學科能力。
2.構建模型方法的基本步驟
由于結構模型是化學教學中使用得最普遍也是大家討論得很多的一種模型方法,筆者在這里重點以數學模型為例,介紹數學模型方法構建(簡稱數學建模)的基本步驟。所謂數學建模(MathematicalModelling),就是把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加以提煉,抽象為數學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驗證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該數學模型所提供的解答來解釋現實問題。以蘇教版化學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專題2第一單元“化學反應速率”中第34頁的活動與探究實驗“大理石與鹽酸反應速率的測定實驗”作為具體的例子,說明構建數學模型的基本步驟。
課程標準對于本節不僅有定性了解的要求,還有定量表示化學反應速率的具體方法,并提出了相應的活動與探究建議“實驗探究:濃度、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該條內容標準對“大理石與鹽酸反應速率的測定實驗”有兩層涵義:其一,通過實驗和具體指導,學生能觀察到一定時間內產生CO2氣體的體積,從而計算出一定時間間隔內的反應速率;其二,把握數學模型(抽象:化學反應速率)與二氧化碳氣體體積(具體)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3.數學模型方法的課堂教學實踐
模型教學應做到模型構建過程與模型結論運用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親歷了模型的建構過程后,教師應及時地對整個建模過程以及已建立的模型適當加以展開,以豐富其內涵,循著現象→本質→現象的思路,帶領學生體驗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轉化過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模型所蘊涵的化學意義。
如上述一定時間內大理石與鹽酸反應的化學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這一數學模型建立起來之后,教師應緊接著對模型展開討論:
①曲線圖表明反應速率從t1時某一高度上升到t2后下降,這個事實與鹽酸的濃度隨反應進行隨時間推移t1→t2→t3逐漸減小導致速率也應逐漸減小相矛盾,原因是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觀測記錄注射器中氣體體積的同時,用溫度計量出相應時間點溶液的溫度,記錄溫度的變化。
②從反應本質和反應外界條件來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整個反應過程中壓強、催化劑(沒加入催化劑)的影響均可排除,溫度的影響是重點對象和關鍵。教師可以總結:若從溫度的影響來看,t1→t2反應速率加快,肯定是升高了反應體系的溫度,且溫度升高的影響大于濃度減小的影響。
③做該實驗時大家并沒有加熱,溶液的溫度為什么升高了?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從反應的熱效應分析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只能是反應本身所產生的熱量所致。至于t2→t3反應速率下降主要是濃度減小占主要影響因素。
三、模型方法構建的教學反思
1.努力將核心素養的培育放在首位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不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掘課本教學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和氛圍,在探究過程中,要盡可能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模型方法中數學建模的教學就是踐行這一教學理念的良好藍本,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流程,帶領學生有序地開展實驗設計、數據采集、數型轉換、討論分析、交流等活動,能切實地保證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質量。
2.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化學課堂模型構建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注意適當地引導和提供開放的環境,充分彰顯和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積極分析問題,尋找化學現象與模型之間的聯系,從中領悟和把握運用模型建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路徑,建立解決未知情境中的復雜化學問題的思維框架,培養用化學知識解決社會難題造福人類的偉大志向和精神。
參考文獻:
[1]單旭峰.對“模型認知”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9(3):8-12
相關刊物推薦:《化學教學》借助于華東師范大學的優秀理論基礎和人才,堅持為全國化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優秀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化學科學前沿知識,第一個提出“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思想。在同類刊物中,率先和化學教學研究會聯合開會以積極推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