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15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大類招生與培養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對于外語類高校來說,大類招生對其復合型人才培養有著多方面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就需要外語類高校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大類招生,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
一、概述
“大類招生”即“按學科大類招生”,指的是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進行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通識教育基礎培養,在熟悉學科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在專業類范圍內自主選擇專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新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大類招生打破了按專業(方向)招生的傳統模式,是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舉措,實行專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受時代和社會發展、個人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國外高校因材施教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早已普及,國外學者早已認識到打破傳統觀念、采取先進的育人模式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美國哈佛大學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率先采用了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分流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入學后先開設基礎課程,接受通識教育,再接受專業培養。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大高校也陸續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上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十六字教育教學改革方針,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提出新型本科教育改革計劃,這就是著名的“元培計劃”,以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于2001年開始正式實施,這是國內高校實行大類招生與培養的開端。隨后,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一些知名高校,先后開始實施大類招生培養模式。
二、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利與弊
外語類高校作為以外國語言文學為主要學科、其他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與綜合性大學在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而外語專業作為技能性為先導的專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大類招生”這個大勢所趨的改革模式下,北京外國語大學工商管理類已經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截至2018年共有26個專業按9個大類招生,4個專業(含16個專業方向)不再分專業方向招生;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類本科專業按英語專業大類統一招生,實施“1+3”人才培養模式,為深化英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成立英語實驗基地。
天津外國語大學《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實施辦法》的出臺,標志著大類招生工作正式啟動,率先從國際傳媒學院開始,首次試點“新聞傳播學類”大類招生與培養,取得一定的經驗,隨后擴大大類招生與培養專業范圍,實現“英語類”、“日語”與“工商管理類”大類招生與培養。學生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與學科基礎教育,學習1-2年后,根據個人學習興趣和特長選擇專業,按分流后的專業培養計劃繼續進行修讀。截至目前,天津外國語大學取消了所有招生專業方向,將大類招生逐步推廣和完善。
(一)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優勢
實行大類招生是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為適應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學生發展個性化的要求而進行的一項教育教學改革,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有著多方面的優勢。
1.減少考生填報志愿盲目性,有利于外語類高校內部資源整合
在傳統的招生模式下,考生填報高考志愿由于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又因對專業了解不夠,出現家長與學生心中所謂的熱門專業扎推報考的現象,導致很多高校所謂的冷熱門專業報考的考生數量失衡,造成高校教育資源的浪費。而按大類報考,考生選擇一個類,就等于選擇了幾個專業,相當于增加了考生的錄取機會,并且大類招生把選擇具體專業的環節推后,學生入學后通過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學習,在充分了解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實際能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專業,有利于高校教育資源優化,實現外語類高校內部資源整合。
2.實現外語類高校以人為本、按需培養的目標
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重要教改舉措。學生入學后通過1-2年的通識教育和大類基礎培養,對學科、專業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專業。大類招生打破了傳統上按專業招生的模式,實行專業與學生雙向選擇,進行專業分流,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大類內自主選擇,更有利于個人的成長,學生能夠在了解該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就業趨勢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從而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實現了按需培養的目標。外語類高校進一步推進“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把專業選擇權和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3.有利于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外語類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自身鮮明的特色,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始終把為國家培養高端的外語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復語型的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提出要突出“強外語,重實踐;多規格,復合型;高品質,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天津外國語大學則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充分發揮語言服務特色和功能優勢,著力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隨著時代發展需求的變化,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過度,外語類高校不斷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以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為目標,而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突破了外語類高校對外語專業學生精英化的傳統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4.有利于增加外語類高校內部專業競爭力
大類招生與培養,從客觀上來說引發了外語類高校內部專業之間對學生資源和學校資源的競爭,引入了競爭機制,有利于激發教師教學的動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類招生引入的競爭機制也促進了外語類高校專業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從而提高了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挑戰
對于所有高校來說,大類招生與培養都面臨著一些共有的困境與挑戰,一是對于課程設置來說,通識課與專業課之間保持一個動態平衡尤為重要,學生入學以后,經過1-2年的通識課與基礎課程的學習才進行專業分流,而大三大四很多學生又面臨著考研、出國深造與實習就業的選擇,這就大大縮減了專業課的課程量與課時,這樣一來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就面臨著一大挑戰;二是學生學習壓力增大,由于入學后的專業分流采取學生和專業雙向選擇制度,主要以學生成績為主要參考標準,并沒有完全遵從所有學生選擇專業的意愿,從而使得學生學習負擔加重;三是所謂的“冷門”專業面臨生存危機,專業分流的時候。
由于受市場盲目性的干擾,面臨就業壓力,很少學生會主動選擇一些就業率相對較低所謂的“冷門”專業,因此這些專業也只能被動接受成績排名相對靠后的學生,既不利于專業建設,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外語類高校因其專業設置主要以外語專業為主,因此又將面臨其獨特的挑戰。外語專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技能性先導專業,良好的語言基礎對于外語專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尤其對于除英語外的其他語種來說,學生進入大學之前沒有學習過相關語言,屬于零基礎,需要先期一定長度的語言基礎訓練才能進入后期的深入學習,若進入大學后再進行1-2年的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學習,那對于這些零基礎外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時間相當的有限和緊迫,尤其對于雙語專業(外語+英語)和復語專業(外語+外語)學生來說,例如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開設的俄烏復語、俄白復語,學生面臨著大學四年內學習兩門外語的任務,在相對過去學習時間壓縮的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能夠保證這是一個巨大挑戰。
但是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對于大類招生與培養,外語類高校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推進和深化,這就需要外語類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找到有效的應對措施,從管理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徹底轉變傳統觀念,才能應對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的挑戰。
三、大類招生背景下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以天津外國語大學為例
(一)“外語+”與“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天津外國語大學實行“外語+”與“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雙學位、輔修、復合課程群等靈活多樣的復合培養方式,為學生自主選擇復合方式創造條件,并搭建多專業之間共同發展的共享課程體系平臺,形成師資互補、課程互補和優勢互補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天津外國語大學開設本科教學國際化項目班,革新人才培養理念,建立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包括獲批天津市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多語種+經濟學”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的亞非語學院“朝英復語+金融學”、“阿英復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項目班;天津外國語大學與日本城西國際大學校際合作辦學項目“廣告學(中日2+2)”項目班;英語學院與涉外法政學院(國際政治與外交學專業)按照雙學位模式聯合培養的項目班等。
(二)深化學分制改革
大類招生與培養推進了高校學分制改革,天津外國語大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和個性化培養的目標,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條件成熟的專業施行學分制改革,鼓勵學生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各類與學業有關的文化活動、科研活動、技能訓練、社會服務等課外實踐活動的方式獲取第二課堂學分。同時建立網絡課程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制度,逐漸過渡到完全學分制培養。
(三)完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結構
在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背景下,外語類高校需要完善培養方案并優化原有課程結構,以確保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質量。天津外國語大學新版培養方案體現“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自主教育”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通過調整優化課程體系,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自主發展的有機結合,在大類招生專業課時大大縮減的情況下,構建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和平臺,建設“3個平臺+1個模塊(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體系,構建適合學校語言特色的通識教育平臺,構建學科大類教育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
(四)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大類招生背景下,外語類高校為了提高課堂質量從而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將新理念、新技術與新手段應用于課程教學中,天津外國語大學課堂教學由傳統課堂向智慧課堂為主轉變,建設特色鮮明的優質課程群,建設一批優質的慕課課程,促進校內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并向社會輻射。同時,采用先進教學手段,推進“互聯網+”教育,建設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網絡視頻課等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實行線上線下學習模式,實現課堂與虛擬課堂無縫對接,創新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方式,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外語類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
(五)堅持國際化人才培養
外語類高校由于其自身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為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尤為重要,天津外國語大學將全球化要素列入培養方案,深入推進“2+2”、“3+1”等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各學院積極與更多的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學生聯合培養機制,拓展海外帶薪實習項目、假期海外培訓營和其他短期海外交流項目,進一步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層次和覆蓋面,促使更多的學生有或長或短的海外學習機會,這也符合外語類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
(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外語類高校為充分發揮語言服務特色,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應大力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大就業創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力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并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尤其是海外實習基地。
大類招生對外語類高校來說是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變革,同時也促使學生課程考評辦法由傳統的以試卷為主的單一考評模式向多樣化考評轉變,同時加強督導評教和學生評教,促使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四、結束語
大類招生培養模式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科發展、招生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外語類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大類招生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充分發揮大類招生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優勢,揚長避短,培養出適應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英劍.外語專業“例外論”,能否應對“大類招生”改革?[J].當代外語研究,2017(6):1-2.
[2]蘇力,徐姝,楊陽.我國高校大類招生模式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6(20):113.
[3]王娜.大類招生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與創新學分關聯性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3):171.
[4]鞏曰光,梁廣.高校學科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167-170.
[5]錢保俐.高校實行大類招生模式的優化策略[J].教育評論,2015(4):43-45.
教育類期刊推薦: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季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教育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