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4月0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摘要: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本文分析體驗式教學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中的實施策略,以及對此教學實踐的思考,以期為進一步改革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體驗式教學,應用策略
“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作為一門方法類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實際技能培養為目標。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局限于基本理論知識,忽視實際訓練,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造成學習積極性不足、動手能力缺乏、理論學習欠深入等情況,不能達到社會調查要求的基本素養和能力訓練。
體驗式教學方法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體驗式教學法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的應用,形成有效的教學機制。
一、體驗式教學概述
體驗式教學是通過營造教學氛圍,把學生的認知過程置于一定的場景中,引導學生在親歷的場域中理解并建構知識,實現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間的互動,課堂和生活兩個場域的交融,認知過程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概括出體驗學習的基本特征:“體驗學習作為一個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體驗學習是以體驗為基礎的持續過程;體驗學習是在辯證對立方式中解決沖突的過程;體驗學習是一個適應世界的完整過程;體驗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體驗學習是一個創造知識的過程。”[1]
有研究表明,通過聽講、閱讀的手段,學習者的記憶率為10%,而通過交互式體驗,學習者記憶率能達到80%。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體驗為手段、以自主為機制,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體驗式教學實施一般有以下幾個程序:
第一,情境的選擇和創設。情境是體驗式教學的基礎,情境可以是真實場景,也可以是針對教學內容創設的情境,情境的選擇和創設必須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契合。
第二,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進入教師預先設計的體驗活動,更要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發現問題、悟出道理,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思維。
第三,啟發學生討論分享。在參與體驗活動之后,教師要根據活動情況組織學生就思考和感悟進行分享討論,對活動反思和活動成果進行展示。第四,教師總結和提煉。學生的討論和分享具有多樣化和分散性,教師要善于總結和提煉,才能給予學生啟迪。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流于形式,教師要對整個體驗活動進行把控。
二、體驗式教學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中的實施策略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資源提供者、情境的設計者、活動的引導者、學習內容的輔導者。學生是知識的主動運用者,以實際調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達成對知識的再認識和內化,成為知識的參與者和建構者。體驗式教學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中的實施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創設社會調查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實現知識與生活的有機融入。
個體知識結構的形成,不僅限于接受的文本內容,還要經過主體加工過程,這一過程與個體知識存儲轉化能力、生活閱歷有關[2]。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將接收到的知識與生活內容相連接,通過課堂和生活兩個場域的交融,將知識內化,形成個體化的社會行動,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的全過程。
在社會調查選題階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按照社會調查課程的要求,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結合自身生活經歷進行選題,選題的形成即是對生活經歷的反映,激發學生調查探索的需求和意識,在選題進一步實施的過程中,隨著學生認知的不斷提高,對生活事件的深入思考,最終將課堂知識與生活經歷有機結合。
2.采用小組學習,項目式運作,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體驗式教學推崇小組合作學習,加強教師對每位學生的關注。任何調查活動都需要經歷調查前準備、實際調查、研究總結的過程,風笑天教授將社會調查分為研究題目選擇、研究設計、調查實施、資料分析和研究報告撰寫五個階段[2]。因此教學過程被分為幾個主要階段實施,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內容,各個階段遞進相連。
在選題階段講授完成后,學生可以根據研究興趣進行分組,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位小組成員都能加入小組互動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按選題組成固定的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以點帶面完成學習活動和任務。通過小組學習、項目分步的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逐漸形成自主學習。
3.多元化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體驗式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成績評價不能單純依據考試成績,教師可根據小組活動秩序、小組成員參與度、小組和個人作業、課外的研究與實踐、課程成果匯報的情況、期末考試等有機結合起來,全面評學生學習情況。同時改變教師在成績評定方面的壟斷地位,小組成果匯報前制定評價標準,學生可以參與互評,加強生生間的相互學習。
同時,競賽等實踐活動是更高形式的體驗教學,學生通過競賽等活動把課程知識和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將學科競賽和課題申報作為課程成績評定的加分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競賽、課題申報,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調查研究水平,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三、體驗式教學模式下“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學生激勵機制的設計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中實施的實質是以項目為中心的自主研究性學習方法。課程教學既具有理論性更具有實踐性,是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現象中找到研究興趣確定選題,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激勵機制的設計。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設計出基于“結果”期望和基于“效能”期望的激勵機制路徑。從學生對結果的期望出發,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成績方面,“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與其他課程沒有太大差異,體驗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在體驗上,要吸引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中,關鍵在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以項目為中心的自主研究性學習帶來的獨特感受,以及學生在社會調查實踐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獲。從體驗角度來看,課堂上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新鮮、多元化活動進入課堂,并適當進行物質獎勵。
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堂教學中,采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課堂上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發紅包,為傳統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課后以“雨課堂”為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學習小組交流平臺,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讓課程互動永不下線,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知識和能力角度看,要善于把抽象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具體可見的成果目標。讓學生意識到“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這類方法課程是授之以漁,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的學習有益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課題申報。據此激發學生把課程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積極參與課程。
四、體驗式教學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中的應用情況
體驗式教學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的應用已經在我院2016級公共事業管理班級和2016級文化產業管理班級實施。在教學成果方面,2016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順利完成《吉首大學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吉首大學課余生活安排調查》、《吉首市乾州古城游客滿意度調查》等課程調查報告,并積極申報獲得省級課題一項、校級課題一項。體驗式教學在課程中的運用實現了預期目標,學生的調查能力和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提高。
在教學實踐方面,從知識目標看,學生對體驗式教學方式給予肯定,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吸收;從技能目標看,學生的調查能力和研究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從情感目標看,學習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協調與適應,找到個人觀點和他人觀點之間的平衡,正確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達到提高情商的目的。體驗式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但在應用過程中要重點解決師生角色的轉換、教學情境的合理安排及教學過程的把控,才能更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大衛·庫伯,著.王燦明,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洛林·W·安德森,羅星凱,著.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風笑天.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15.
相關教育范文閱讀:開放性教學模式在無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開放性教學主要是以激勵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在開放性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個人的知識探索,不可過度糾結于單一的對錯,允許錯誤的存在,允許學生不斷思考不同的可能性,這是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途徑。在無機化學教學過程中,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果更加理想。
關鍵詞:開放型教學模式,無機化學教學,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