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1月2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建設高校思政課微信公眾平臺,對占領網絡思政教育“新陣地”及增強高校思政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下面文章中提出在高校思政課中運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教學,并且構建了“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以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微信公眾平臺
1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新媒體正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影響“95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成長速度最快的自媒體,微信己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作為微信新增的功能模塊,微信公眾平臺因其具有信息互動性、時效性,多樣性、廣泛性的優勢,自2012年8月23日上線以來,深受大學生的青睞,極大地契合了他們的思想特點和認知需求,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交往、思維方式。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利用微信、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開展教學,成為擺在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面前的課改難題。
2高校思政課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必要性
2.1占領網絡思政教育
“新陣地”的需要作為互聯網“土著居民”,網絡、智能手機已成為“95后”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塊磁石,較大程度上控制著大學生的關注面。目前,高校思政課堂普遍存在“抬頭率低、點頭率低”的現象。作為思政課教師,應改變困境,該抓住機遇,審時度勢,開拓新的渠道,應用新的載體,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思政課教學,利用好微信、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開展混合式課堂教學。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適應“微”時代的發展,紛紛建立了思政課微信公眾平臺,如人民大學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北京師范大學的“木鐸思享”等,定時、定期、定量為大學生推送有價值的圖文信息,將傳統的“面對面”思政課教學模式與新型的“鍵對鍵”教學模式相結合,努力實現大學生的需求在哪兒,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就做到哪兒。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為深入課堂教學、融洽師生關系、開闊學生視野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開創了網絡思政教育的新陣地。
2.2增強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需要
在“微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課“你講我聽”的“灌輸式”授課方式顯然不適應時代發展和“95后”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參與度低、學習積極性也不高,課堂上“低頭族”、“桌睡族”頻頻出現,嚴重影響了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如何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95后”大學生的“抬頭率”和“點頭率”,讓思政課“活”起來、“火”起來,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一代大學生是伴隨“微信”成長的一代,“微信”是他們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順勢而為利用“微信”,構建以“微信平臺”為連接載體,探索“線上”與“線下”全覆蓋的教學模式。“微信傳播的快捷性、及時性、平等性、互動性等都契合廠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規律,滿足了教育者和受教育主體之間的平等性,”學生可以在微信平臺上自由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師也能更精準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使高校思政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3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3.1構建了“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
在高校思政課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克服傳統思政課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實現師生“線匕”、“線下”及時互動,從而拉近彼此問的距離,構建更和諧的師生關系;二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可以在“線上”隨時隨地了解教師推送的教學資料,還可在微信平臺上與老師進行即時瓦動。
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平臺的統計功能,通過統計推送文章的『劉讀量、提問問題的集中度等具體數字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疑惑點,從而在“線下”的課堂中進行有針對I『牛的解答,使“線下”的思政課堂更有針對性率。微信公眾平臺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彌補了統思政課課教學相對單一的不足,是對“線下”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實現了把“線_卜.”和“線下”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牛“1州>2”的氌加效應。
3.2實現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相比傳統課堂,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更受大學牛歡迎,其折射出的“以學為本”的價值取向是對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育理念的挑戰。從教學的內容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更豐富,時效性更強。
由于高校思政課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社會性等特點,即使思政課教科書修訂周期再短,也難以及時反映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客觀現實,而微信公眾平臺則可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及時向學生推送最新的資訊、時事評論等,讓學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相關的內容。從教師的角度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行教學,創新廠師牛的溝通方式,融洽了師生關系,提高了教育教學效率。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從海量的資訊中搜集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并向學生推送。
此外,在平臺上,學生可以與教師互動交流,教師也能更好地為學生釋疑解惑,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從學生角度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問題解答、推送個性化課程等,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支持和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微信平臺強大的資源共享、快捷的信息推送、實時感受分享以及多元化的學習支持,能激發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從而真正實現“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3.3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思政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傳授,還要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達到知行統一。前者通過理論教學完成,后者則需實踐教學予以實現。目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依托課堂、校園、社會三大平臺開展,由于受時間、空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實踐效果往往不達預期。微信公眾平臺的介入,能突破種種限制,拓寬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彌補傳統實踐教學的不足。
一是借助微信公眾號,學生可以利用假期自由分組開展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并將活動的視頻、圖片通過微信平臺傳給老師,解決了老師一對多,難管理的難題;二是借助微信公眾號,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關注的他們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通過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推送功能,及時推送出相關問題的分析及點評,給予學生正確的輿論導向;三是推送相關實踐活動的通知,如志愿者服務等信息,實現資源實時共享;四是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開展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答疑解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通過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4結語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政課教學仍大有可為。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這一平臺來引導學生,使之真正成為有效的教學工具和手段。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0L].[2016—12-08].http:Ilpo1itiCS.people.coin.chin1/2016/12081cl024-28935841.htm1])
【2】王良青。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探析【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7,(02).
相關期刊推薦:《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創刊于1980年,由贛南師范學院主辦,以反映教學、科研成果為主,并積極為教學、科研服務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