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6月30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介紹的是高校民法教學的人才培養問題,在如今高校民法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文章中針對這些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希望可以提升高校民法教學水平,對于高校民法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教學中也引入了案例教學法,強化了民法實踐教學的應用,創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民法教學,人才培養原則,教學方式
民法作為一門與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學科,始終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我國大學生的法律教育過程中,很多專業的學生都不能對民法有很好的了解,這也就制約了民法教學質量的提升。時代的發展對高校民法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全方位地提升高校民法教學質量。筆者將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就高校民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展開全面研究。
一、高校民法教學的人才培養原則
(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高校教育正面臨教學改革的機遇,這既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精華的傳承,也是新的教學方式的創新。傳統意義上的高校民法教學只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這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滿足時代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了知識的實際應用,導致無法將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法制基礎與之相結合。
十九大以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法律結構得到了不斷的健全。基于此,大學教育也要與之進行匹配,加強對學生民法精神的全方位培養,要對民法教學的實踐價值、民法精神、民法理論等方面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這都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將其應用到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上。也就是說,只有將民法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夠對民法的效用進行檢驗和應用,這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具有積極作用[1]。
(二)實現與時俱進的教學創新。十九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預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將會面臨巨大的變革。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這就要求實際教學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具有時代意義。同時,我國的各種法律體系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基于此,民法教師必須將民法教學的理念與民法的精神進行融合,彰顯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積極遵循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原則,對于其教育理念的培養也應隨著其法律內容的不斷完善,積極與時俱進。
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民法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率。另外,高校民法教學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必須對其進行差異化的對待,有差異化地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從而有效促進民法教學的創新,有效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這是不斷提升學生自身民法意識的保障。
二、高校民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廣泛的教學內容。我國任何一部法律都具有整體化、體系化的特點,其包含諸多的法律內容,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研究了部分內容,這就導致很多內容是無法向學生傳授的。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方面,大學教師都是按照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教學的,這有利于發揮其自身優勢。
但是,很多教師的綜合素質并不是很高,這就導致很多大學法學教師的教學深度不足,出現了教學內容不全面的狀況,使很多學生無法接受全面的民法知識。第二方面,大學教師的重要評比指標是科研成果和論文成果,但是,民法教學作為人文類的學科,在科研方面是處于劣勢的。但是,面對整體環境中的“重科研、輕教學”狀況,部分教師會將自身的時間重點放在課題研究方面,從而嚴重忽略了對實際教學的研究。
(二)缺少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發展,高校民法教學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仍然面臨教學方法缺失的情況。缺少多元化的民法教學方法是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民法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需要教師進行差異化的操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和情景交融教學法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教學方法。
所以,很多一線教師會重點關注這些方法。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社會大眾身邊所發生的實際案例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的民法教學;情景交融教學法就是利用課堂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將民法知識教授給學生,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對民法教學方法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也就是說,這兩種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所使用的民法教學法必須能為學生進行分析、思考、討論提供基本的知識支撐,這對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活躍民法課堂的氣氛,這是極其符合當今高校教學理念和追求的,這也具有全面化、個性化、定制化的諸多特點。
基于此,民法教師必須積極進行民法教學的改革,為提供具有基礎長效作用的民法教學方式提供動力。案例教學法則是比較受追捧的民法教學方法,并且具有其自身的教學優勢和作用[2]。但是,民法教師需要充分認識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這種方式只注重對民法理論的學習,缺少對實踐的認知,這也是阻礙高校民法教學質量提升的因素。
(三)教學理念缺少靈活性。民法教學是緊緊圍繞我國通用的民法進行的,經過多年的發展,民法都是反映社會大眾通行意志和切身利益的重點,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法律的基本精神。民法現在已經完成了體系的構建,從最早的民法典已經發展成體系龐大的民法通則,充分體現自由、平等、公正的精神,這都是對社會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民法教學理念最遠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歷代哲人的思考和探索,其內部包含諸多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民法不僅具備工具作用,而且承載著世界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在實際的民法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將各種法律和法條進行引用,更深層次的是將教學案例進行結合。教師只是將民法理論作為一種工具,嚴重忽略了民法教學實用性的考量,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實際關注較少,缺乏法理學的積淀,學生很難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
三、提升高校民法教學水平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大學階段的民法教學比較特殊,這是我國的教育特點。目前,我國的民法教學僅停留在起步階段,并沒有全方位地進行教學指導。傳統意義上的民法教學,部分教師多是將理論知識進行機械灌輸,很多學生也只是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記憶,這便是我國民法教學質量始終得不到提升的關鍵因素。傳統的民法教學方式有很多缺陷,一方面,會無法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無法對學生的民法精神進行全面培養。對教師自身而言,則無法有效提高其自身的民法教學水平。
基于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民法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加強對教學方式的創新。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民法教師要積極地將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民法是比較理論化的知識,在很多民法概念中缺少具體化,甚至會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第二,民法教師可在民法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相關案例的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僅是扮演指導者的角色,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學職能的轉換,最終能夠有效地提升廣大學生對民法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民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直接關系到社會大眾的衣食住行,反映其基本的利益追求。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民法的使用頻率一直比較高,也就是說,民法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民法理論博大精深,為了把理論知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民法課程教學必須應用實際案例,通過具體案例解釋法律法規[3]。基于此,在高校民法教學過程中,民法教師必須將民法教材中的法律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對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民法案例進行分析,最終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三)加強對民法實踐教學的應用。民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案例,偏重于實際應用。在民法教學過程中,民法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的法律職業訓練,加強對學生法律實踐教育的培養。民法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在民法教學過程中,民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實踐的相關機會,讓學生充分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民事案件。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法院進行旁聽,進行模擬審判,做法律咨詢工作。讓民法教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學習民法的興趣,為提高學生法律實踐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逐步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具有兩方面的積極作用,既能夠體現課堂教與學的質量,又能夠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提升。目前,在高校民法教學的過程中,民法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過多強調理論知識的把握,導致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但是,根據現有的民法教學評價理論,民法教師必須對民法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和創新。所以,民法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最為有效的客觀評價,對教學評價做好全時段監控和記錄,從而為高校民法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理論基礎。
總之,我國的高校民法教學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發展體系,為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但是,針對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民法教師必須對其進行創新。我國高校民法教學雖然發展了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傳統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完全與社會發展相匹配,仍然需要民法教師進行全面的改革。民法教師要合理應用各種教學方式,比如,加強對教學方式的創新、提高對民法教學理念和民法精神的認識、重視實踐教學等。高校民法教學的具體內容還需要民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進而使現代化的民法教學模式不斷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管洪彥.論民法教學中的體系化思維與運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12):61-64.
[2]張毫.我國高校民法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知與行,2017(4):136-140.
[3]艾巖卿.研究性教學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J].職工法律天地,2017(16):288-289.
民法人員評職還可閱讀:民法方向的10000字怎么投稿呢?
不同的期刊對論文的字數有著不同的要求,一般投稿普刊要求字數在3000字左右就行了,核心論文的字數較多,北大核心在4500字左右,南大核心在7000字以上最好,所以民法方向10000字的論文可以投稿南大核心期刊,這里提醒大家的是自己投稿還是很有難度的,建議找辦理機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