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5月09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在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數量在逐漸提升,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和學校廣泛關注的問題,因此下面文章針對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展開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中面臨的困難,以及形成這些困難的原因,并相應的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促進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供求矛盾,應對措施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數量上的驚人:201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人,經過了2016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家對2017年大學生就業情況,格外關注。2016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7年,大學畢業生有727萬人,就業情況仍不夠樂觀。
此外,熱門冷門專業差距不斷加大。這些年,熱門專業無論是從招生到畢業都備受關注和喜愛,也正是如此,熱門專業招生人數、錄取人數,以及畢業生數量都不斷增加。而相比之下,冷門專業從報考到招生到畢業,人數就難免有些差強人意。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上的一大難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無法就業,找不到理想的與專業對口的工作。高知識型人才與高技能型人才的不對等、數量差距與其需求量之間的問題,成為我國當前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目前,無論是數量上的難題,還是對接上的問題,都是我們急需解決和改善的問題。
下面一組數據,讓我們直觀地感受下目前大學生就業的滿意度,到底如何?直觀感受大學生就業后滿意度,數據表明,有近50%的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與自己的預期差距很大,只有一小部分的大學生在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滿意度較高。由此可見,總體來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并不高。
而且,通過相關數據,我國大學生就業率顯示出一些問題:2001年有50%的專科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未就業的專科生未就業的共有34.8萬人,2003年,全國高校的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跌破最低點,僅有30%暫時成功就業。可見,在如此慘烈的戰役中,能僥幸存活的大專生還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兩年后還沒就業。近年來,不僅專科生就業遇見困難,就連本科生就業也變得日益困難,無論是性別上的不同待遇,還是工資上與預期的差距,甚至是地域文化觀念的改變,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涌現。
二、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題
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具體而言就是指大學生由于就業觀指導就業行為的表現對于時間空間及行業的矛盾,例如許多大學生渴望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工作,二三線城市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問題是人為地改變了就業壓力的分布,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集中到一線城市,增大了一線城市的就業壓力,而與此同時,一些相對欠發達的城市可能面臨招不到人的情況。此外,對于行業而言,不同行業的就業情況及問題大不相同,類似于大學專業也有熱門與冷門之分,許多畢業生渴望去銀行或者其他國有企業或者政府部門工作,而一些民營企業就處于招工劣勢,據調查顯示,金融、會計、計算機等相關工作的就業意愿強,而例如基建工程、給排水等相關工作就業意愿弱。
供給和需求不匹配,就業問題的最關鍵問題,可以說是供需不平衡,進一步說是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部分專業人才供給不足。這是由于專業設置與國家宏觀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匹配,高校提供給市場的就業者與市場需要的就業者不匹配,這就是典型的結構性缺失;第二是熱門專業就業者供給過剩。前文提到的金融、計算機、會計,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待就業人數遠遠超過市場可提供的崗位;第三則是人才素質難以保證。畢業生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從“學生派”過渡到“社會人”的成本太高、周期太長。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備受關注
隨著近幾年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家對2017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格外關注,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95萬人,超越2016年的765萬人,高校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最難就業季。這樣驚人的數字,不禁引起我們對自身和社會就業形勢的思考。
習近平勉勵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同時要求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作為大學生的“輸出基地”,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是倍加關注。無論是就業率,還是畢業率,都與大學生就業息息相關。不難發現,高校這幾年擴招的影響很大,無論是錄取分數的降低,還是取消本科二批的政策。都對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造成了很大影響。畢業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市場上并沒有那么多的崗位,供求不能均衡,這就造成了待就業人數積累,大學生就業也越來越難。
此外,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相對于社會需要比較滯后,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沒能及時更新,不能適應和完全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其次是高校培養的學生質量有所下降。書本之外,實踐應用等各方面的知識學習教育不夠,在學校和社會甚至工作崗位的銜接中不能很好地完成轉變,理論與實踐不能達到理想狀態;還有一些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不夠。就現在高校的指導政策來說,還只是停留在舉辦招聘會、雙選會、整理就業信息的層面上,但這些遠遠適應不了就業形勢的變化和就業制度改革的需要。
作為就業主體,大學生本身,對就業問題的關注是誰也無法替代的。無論是專業與工作的相關程度,還是薪水的高低,還是就業后的提升空間,甚至是就業環境、公司性質、企業規模大小等,都是很多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大學生就業難,難在自身可能不是足夠優秀,可能自身的專業水平不夠過關,可能自身的實踐能力不足以擔任合適的理想的職位,可能自己只希望奮斗在大城市、二線城市,小城鎮不做任何考慮。
各種原因,讓大學生在面臨抉擇時猶豫不決,不知去向。很多學生在大學里虛度時光,這導致了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到位,對很多知識都是只知表面,而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細節,這樣很難達到企業的要求。一些人又對自身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存在一些誤區,他們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而眾所周知,好單位大企業,也希望找到一些優秀畢業生,在各個方面表現優異,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與擇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求職技巧。在求職時的表現不夠自然,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求職過程中的不自信、過分緊張都會給面試官一個不好的印象,以致難以錄用。
四、大學生就業困境原因分析
1、大學生自身方面,即包含就業觀念、個人素質、個人家庭影響、社會關系等多方面。
2、社會需求:即各行業的就業缺口與新增加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是對于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
3、就業政策: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關。具體例如,國家組織技能培訓、失業人員再就業、自主創業的鼓勵政策等。
4、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大城市北上廣和二線城市的不同狀況)。
五、應對措施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是解決供需關系,進行就業的供給側改革,立體來看則需要政府、高校、個人、社會全方位發力,具體如下:
(一)政府:引導就業供給側改革,調整就業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矛盾。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各級政府要從規范就業市場著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范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國家應采取必要的宏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
(二)高校:進行專業設置調整及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立足專業人才培養,積極建立高校與企業的聯系,使得專業與就業,學生與社會緊密結合。同時,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指導鋪陳于平時教育。最后,作為高校也可以對大學畢業生創業進行學校方面的支持,對就業、面試等環節進行專業培訓。
(三)個人: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合適的就業觀念,使得自己“學有所長,學有所用,積極就業,自主創業”,面對如今就業的巨大壓力,提升自身才是關鍵所在,在學習上,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務必學得仔細踏實,在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多開闊眼界,多進行實踐,提升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本領。學習之余,多進行思考和鍛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在接觸一份新工作新任務的過程中,盡快適應需求,實現突破。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旭峰.從社會學視角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教育學術月刊,2010.12.
[2]陳延童等.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海峽科學,2008.5.
相關閱讀:怎樣增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在現代社會企業中出現了員工流動性大,員工跳槽率高等現象,這也是高職畢業生就業面臨的相關問題,這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企業長期的穩定是十分不利的,也給高職畢業生增加了就業的難度。高職畢業生想要提升就業穩定率,就要正確認識到自己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強化自己的“職業人”角色意識,做好角色準備,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這樣對于企業對于學生都是十分有利的,下面文章就主要介紹高職畢業生的社會角色樹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