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03月2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英語程式語教學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自然語言中高頻、復現、連續或非連續的多詞表達,具有規約化的含義和作用。程式語是語言習得中的重點,可以幫助語言理解更加準確,提升英語語言表達的流利性和地道性,在基于用法理論的結構下,參考國外語言習得研究及英語程式語教學研究的經驗,結合當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程式語應用情況,提出英語程式語教學原則及方法。
[關鍵詞]程式語,基于用法,語言習得
程式語是自然語言中高頻、復現、連續或非連續的多詞表達,通常具有規約化的語義和功能。研究表明,程式語在本族語者自然發生的口語和書面語語篇中均占據較大份額[1-3],是衡量語言使用流利性和準確性的重要指標。在語言使用中,程式語可以減少認知負荷,縮短加工時間,促進對語言的正確理解,提高表達的流利性和地道性。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看,程式語是本族語兒童及成人二語/外語學習者早期與外界進行暢通交流的基礎,是母語、二語/外語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中國的英語課堂長期以來為“單詞+語法”分離式教學模式所主宰,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操練多以語法為主、詞匯為輔。在詞匯教學中,偏重單詞教學,而常用搭配、短語動詞、特定語境的專用表達等程式語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外語學習者缺乏識記程式語的意識,在口語和中存在少用、多用和誤用程式語的傾向,語用能力與本族語者差距明顯。
有鑒于此,提升英語教師和學生的程式語意識,促進地道和規約化表達,對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培養英語自主學習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以基于用法理論框架下的語言習得觀及其研究成果為指導,借鑒國外程式語教學的探索性研究,結合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程式語使用現狀,提出英語程式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1基于用法理論框架下的語言習得和語言
學習基于用法的理論將語言視為人類體驗的社會行為,探索反映人類大腦基本能力的語言機制[4]。該理論認為,語言經驗創造并影響語言的認知表征,認知表征隨語言使用的變化而變化。語言單位和語言結構(包括單詞、短語動詞、常用搭配,程式化的句子框架等)從具體的交際事件中浮現,語法是個人語言經驗的認知組織[5,6]。
以基于用法的理論為指導,Tomasello研究發現,兒童通過意圖解讀和文化學習、圖示化和類比、固化和競爭以及功能分布分析等4個心理過程建構語言。兒童學習語言時能記住成人在特定語境中使用的話語并不加分析地重復。同時,兒童分析聽到的話語,并根據結構和功能將其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一邊從話語中提取單詞、詞素和短語等語言單位,一邊尋找相似結構和功能的使用型式,從而創造出抽象度不一的范疇和構式。
產出話語時,兒童在構式模板的空位中填入之前提取的語言單位,產出既創新又規約的話語[7]。顯然,兒童語言發展經歷了從“具體實例—有成分空位的構式—抽象構式”的過程。兒童語言發展的抽象過程是基于實例的程式化過程。
基于用法的二語習得研究認為,通過足夠的輸入和練習,任何形態—句法型式都能習得;人類輸出、理解語言的分析機制和語言學習所需的范疇化機制是類似的[8]。但是,二語習得受需求、動機、能力、情感、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成人學習者尤其是課堂學習者,往往難以獲得與本族語兒童完全一致的語言體驗。母語干擾、目的語使用機會受限以及成人認知能力的完全發展往往成為阻礙二語/外語習得和發展的因素。
此外,在二語/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具體實例”“有成分空位的構式”和“抽象構式”并不經歷逐步抽象的過程,而是同時儲存在學習者的心理詞庫中,并隨著語言體驗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二語/外語學習需要對目的語輸入的內容和頻率加以控制[9]。程式語教學的前提是選擇合適的程式語實例,并設法提高程式語實例的復現頻率。
綜上所述,基于用法的理論支持以下論點:(1)兒童語言發展始于具體的規約化的語言項目;(2)典型的語言實例有助于語言結構的習得;(3)語言實例的使用頻率是建構語言知識和語法體系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程式語教學的關鍵和起點是獲得可供教學的典型程式語實例。大型語料庫和先進的檢索工具為評估實際使用的語言并挑選能例示語言結構的典型實例提供了方法和技術支持。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現成的英語程式語列表進行教學。近年來,國外部分研究者嘗試從大型語料庫中提取高頻的、有代表意義的程式語用于英語教學[10-12],以期將英語的詞匯和語法教學融為一體。
2英語程式語教學的原則
英語程式語教學應遵循程式語的習得規律和發展規律,明確3個教學原則,即整體識別原則、量的積累原則和準確使用原則。英語本族語者頻繁使用的程式語常常因結構的合成性和語義的透明性而使英語學習者誤以為是由單個的詞填充到數量有限的語法框架中構成的。學習者把對程式語的不理解或一知半解歸因于詞匯量小和語法知識掌握不牢固。
在語言產出方面,學習者既沒有本族語者的直覺,又缺乏足夠可用的程式語,經常產出一些符合語法規則但本族語者難以接受的話語。因此,讓學生了解語言的建構過程,形成有效的程式語學習策略,習得準確地道的目標語表達形式是程式語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
2.1整體識別原則
整體識別是指將程式語看成形式和意義及功能匹配的象征單位,并以整體的方式存儲在人們的長時記憶中。二語/外語學習者整體感知、識別程式語的意識和能力都較差,這跟二語/外語學習者逐字理解程式語的傾向有關。Guz考察了高水平學習者在自然語言中感知和識別程式語的能力。結果顯示,短文中一半以上的程式語,受試都無法成功識別[13]。中國的課堂英語教學強調語法分析和單詞講解,除個別語法不規則、語義不透明的習語以外,教師很少引導學生注意或記憶那些語法規則、語義透明的慣用搭配。
因此,學生對程式語的敏感度不高。左紅珊通過一項計算機閱讀任務考察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語篇中陌生程式語的識別情況。結果顯示,學習者不善于識別文本中陌生的程式語,傾向于用語法規則對其進行解構分析而不是將其視作整體進行處理[14]。在語言輸入,尤其是書面語輸入的過程中,學習者通常只注意被空格區分開來的單詞,忽視詞與詞之間的共現關系。因此,英語程式語教學一方面要突顯程式語的整體形式,另一方面要注意程式語的規約語義,培養學習者整體識別程式語的意識和能力。
2.2量的積累原則
任何事物都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英語程式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者需要在積累一定數量程式語的基礎上,提高程式語的識別意識及使用能力。Pawley和Syder認為,本族語者的心理詞庫中儲存了成千上萬個程式語,二語/外語學習者想達到或接近本族語者的流利性和地道性,需要積累大量的程式語[15]。然而,現實情況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語言知識常常需靠課外積累。受課堂教學重點和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大部分中國學生在課外往往只重視英語語法規則和英語單詞的積累。
即使個別學生注意到符合語法規則且語義透明的程式化多詞表達,也會因龐大的識記量和不確定的識記效果望而卻步。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程式語知識通常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不利于日后的提取和使用。在鼓勵學生積累英語程式語的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可理解輸入”的重要性,強調記憶、復習和使用的必要性。英語程式語教學既要向學生輸入足夠量的常用程式語,又要控制程式語的難度,通過頻率效應促進程式語的長時記憶。
2.3準確使用原則
準確使用程式語是指程式語使用在形式、功能、語體和語域等方面接近本族語者的習慣;贑OLSEC語料庫,衛乃興考察了中國大學生英語會話中的程式語使用特征。研究發現,學生能熟練使用的程式語數目較少、長度偏短、缺乏應有的變體[16]。王立非、張巖運用SWECCL語料庫的作文子庫研究了中國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程式語的使用特點。結果表明,中國學生中使用語塊的種類較少,存在過度使用三詞語塊現象[17]。鄧耀臣基于SECOPETS語料庫研究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中常用程式語的使用型式。
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產出呈現程式語多用、少用和誤用的混合型式[18]。由此可見,中國學生過多依賴自己熟練掌握的英語程式語,對程式語的使用型式和使用語境還不夠明確,在程式語使用的豐富度和準確度方面還有待提高。Swain的“語言輸出假說”認為,輸出語言的活動是二語學習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19]。輸出不僅能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度,還具有注意/觸發、檢驗假設和元語言反思功能,從而提高第二語言的準確性[20]。因此,英語程式語教學一方面要強調學習者對目標程式語的輸出,同時又要給予足夠量的反饋,促使學習者注意程式語的形式、功能和使用語境,提高程式語使用的準確性。
3英語程式語教學的方法
基于上述3個英語程式語教學原則,可以分別采用突顯法、復述法和反饋法促進學習者注意、鞏固并準確使用程式語。突顯法有利于培養學習者對程式語的注意和整體識別意識。復述法有利于習慣的形成,在累積程式語數量、固化程式語形式的基礎上,促成長時記憶,達到整體存儲和提取。反饋法有利于獲得程式語的語境知識,實現程式語輸出的準確性、地道性和得體性。
3.1突顯法
英語程式語對本族語者具有很高的心理突顯度,但常因淹沒在語流或文本中而不被學習者注意。大部分程式語的意義并非其成分義的簡單相加,整體理解和解構分析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本族語者在交際過程中通常優先考慮“習語原則”而非“開放選擇原則”[21],二語/外語學習者恰恰相反。因此,英語程式語教學需要提高學習者對程式語的敏感度和整體識別能力,突顯程式語的形式、規約義和功能。
突顯法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實現:(1)向學生明確并反復強調程式語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2)采用印刷技術(如加粗、斜體、下劃線等)突顯文本中的程式語;(3)讓學生尋找真實語料中的程式語并鼓勵他們在語言產出中積極使用這些程式語。Jones和Haywood在為期10周的課程中,通過以上3種方式對實驗組的學生加強了程式語教學。研究發現,突顯法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程式語意識,也能促使個別學生在中準確、恰當地使用一些短語[22]。突顯法基于圖形—背景分離理論,符合人類認知的一般規律。通過印刷技術突顯的程式語容易被學習者感知;讓學習者尋找真實語料中的程式語有利于培養他們主觀突顯程式語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為課堂顯性教授程式語和課外自主積累程式語奠定基礎。
3.2復述法
復述是實現記憶的心理加工過程。在語言教學中,復述能夠識記語言材料,使之保留在短時記憶中,并實現向長時記憶的轉移。對語言材料的機械復述,即保持性復述,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操作。學習者通過對語言材料的重復加強記憶痕跡,實現短時記憶。精細復述,即整合性復述,是一種加工程度更高的心理活動。學習者將接收到的語言信息與原有語言知識聯系并結合,對短時記憶中的新信息進行精細加工和系統組織,促成該信息的長期存儲。
在英語程式語教學中,復述有利于程式語數量的積累。程式語復述主要涉及整體識記和背誦等手段。中國學生對背誦并不陌生,但“背得快,忘得快”的現象普遍存在。這說明,很多學生只通過機械復述將知識保存在短時記憶中,長期不用就逐漸遺忘。精細復述有助于短時記憶中的信息轉移并保存到長時記憶中,便于日后的提取和使用。因此,英語教師應當想法設法提高學習者對英語程式語的心理加工程度。現有的程式語列表基本明確了程式語的使用語域(學術類或口語類)和功能,并配有例句。教師可以利用程式語列表上提供的豐富信息,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制作便于學生識記和復述的材料,實現保持性復述向整合性復述的轉變。
3.3反饋法
反饋是語言教師對學生的言語表現做出的反應和評價,目的在于啟發引導、意義澄清。反饋的方式包括元語言反饋、重鑄和重復等。在英語程式語教學中,反饋的目的是讓學生注意程式語的內部搭配、整體表意功能和具體使用語境,從而修正不地道的表達形式。反饋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但應通過交互式語言教學提高學生對反饋的接受和領會程度。此外,互動中還要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以免打擊他們使用目標語的積極性,示例如下(T為教師,S為學生)。
SI have to make an exam in the summer. (T indicates mistake by facial expression)
SI have to make an exam.
T(Writes exam on the board) What verb do we usually use with exam?
S2Take.
TYes, that’s right. (Writes take on board) What other verbs do we use with exam?
S2Pass.
TYes. And the opposite?
SFail.
TYes. (Writes pass and fail on the board)
And if you fail an exam sometimes you can do it again.
What’s the verb for that? (Waits for response)
No? OK, re-take. You can re-take an exam. (Writes re-take on the board)
If you pass an exam with no problems, what can you say? I passed…
S2Easily.
TYes, or we often say comfortably. I passed comfortably.
What about if you get 51% and the pass mark is 50%?
What can you say? I … (Waits for response)
No? I just passed. You can also just failed. (Writes on the board)
Lewis通過上例說明反饋在程式語教學中的作用[23]。首先,T(教師)用面部表情這種間接的方式給予否定反饋,降低了S(學生)的消極情緒;其次,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聯想并輸出語義相關的程式語,既增加了學生的話語量又強化了搭配詞與關鍵詞的聯系。在不斷發問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推到了語言知識的極限,促使學生注意自身目標語表達的空白,進而更易接受并吸收教師提供的表達形式。
4結束語
目前英語程式語教學仍處于初級階段,這也是大學要掌握的疑難點,研究者需要利用精準的統計指標和自動化程序尋找有價值的高頻程式語,并創造現成的、易使用的界面方便教師和學習者在各種語類和文本中接觸程式語,還應該加強英語教師的崗前和在職培訓,讓他們提升程式語教學的意識、嘗試程式語教學的方法并及時反饋程式語教學的效果。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實踐,程式語對外語學習的效用將逐步顯現。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將進一步促進程式語教學和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Biber D 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Erman B,B Warren.The idiom principle and the open choice principle[J].Text,2000(1):29-62.
[3] Nattinger J R,J S Decarri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推薦閱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改革創新探索
在以往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應用新的理論,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英語詞匯量,讓學生掌握英語聽力能力,提升英語聽力理解、閱讀理解能力,并對英語翻譯的精準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探索中應采用新的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詞匯基礎差的現象,對詞匯教學策略進行創新,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英語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