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1月0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思想政治教學現在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傳統文化中也會融入一些思想政治教學,本文主要針對高校思政教學踐行傳統文化的現狀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教育職稱論文。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抓手。本文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分析了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現狀,主要分析了制約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實效性因素,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踐行傳統文化取得的主要經驗。目的是彌補傳統高校思政教學的某些缺陷,能夠給高校思政教學帶來啟示。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學,現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運用。然而,當代中國高校思政教學與傳統文化嚴重脫節,現代大學生對于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似乎一代不及一代。
一、制約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實效性因素
1.思政課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滲透傳統文化經典第一,雖然思政課的內容應有很強的時代感,但缺乏傳統文化經典的滲透。盡管思政教學是一個非常嚴肅的過程,但缺乏事例和經典的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學容易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疲勞狀態,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學資源的缺乏和教學時數的限制使傳承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思政教學中鮮有出現,弘揚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是紙上談兵,使學生有虛無縹緲的空洞感。思政教材內容偏重于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呈現給學生的內容都是好的一面,對學生急需解決的與自身實際相關的問題,如情感問題、家庭危機等問題沒有很強的針對性,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認為上思政課是為了完成學分,和自身修養的提升沒有一點關系,于是出現了思政老師最頭疼的上課玩手機、睡覺、聊天、逃課等現象。2.師德建設注重職業道德,缺乏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師德建設是一所學校的立校之本,但缺乏傳統文化素養培育的師德建設就使得一所學校缺乏靈魂之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要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高校師德建設尤其要加強其傳統文化素養培育。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高校是教書育人之地,要使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發揮其實效性,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尤其注重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的契合點,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能夠耳濡目染。然而在高學歷、年輕化的教師中,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卻令人堪憂:原則上認可傳統文化,實際上學習興趣不高;自身所具備的傳統文化素養嚴重不足。
二、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踐行傳統文化取得的主要經驗
1.相關政策的出臺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正是傳統文化時代價值之所在,因此黨和政府歷來對高校思政教學中踐行傳統文化高度重視。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文件規定要進一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找到其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這不但是國家的使命,也是高校的責任,正是由于黨和政府全方位支持傳統文化與時發表展相融合,運用傳統文化推動黨的建設、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觀,使得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特色顯明。2.滲透傳統文化的思政教學助力學生的終身發展高校思政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當下發展,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在思政教學中有針對性滲透傳統文化,這不僅能增加思政教學的實效性,而且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將傳統文化合理的內化為自身的修養。“95后”大學生個性獨特,易接受新生事物,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思政教學不僅要注重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要通過傳統文化的培養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進而提升自身整體素質。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定水平和高度,才能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參考文獻:
[1]梅新林.中國教師教育三十年:回顧與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8.12
[2]習近平.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上的講話
[3]董根洪.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N].黨建理論,2014.09.17
[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新華網,2014.09.09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思想教育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思想教育研究》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2008-2009年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雜志不僅是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學者及實際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經驗的園地,也是各高等院校宣傳展示校園風貌、育人環境、先進經驗和自身形象的良好平臺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