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9月07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了,我國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護,俗話都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高中教學中也會滲透一些環境保護的問題。本文是一篇教育研究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環境教育對高中生物教學的作用。
摘要:環境問題一直是人類發展中需要重視的根本問題,尤其近年來由于科技進步、資源缺失,環境資源對于人類的供給已經呈供不應求的狀態。生物教學本就應該是立足于環境教育而因材施教的科目,不一樣的環境導致了生物學科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人類生存于地球,依賴地球上的資源,生物教育除了教導學生學習認知生命體外,保護和發展其生存道路也是生物學必修之一。
關鍵詞:環境教育,高中生物,保護環境,滲透
高中時期正是學生完善價值感、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對于生物、環境的理解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正確的三觀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因素,前期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后期的發展力量才會更強大。在高中生物學科中,內容涉及資源、環境、人口等等,因此,非常適合開展環境教育。為高中生物教學添上環境教育的價值引導,是教育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1環境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環境教育”一詞產生于1972年召開于斯德哥爾摩的人類環境會議,會議規定每年6月5號為“世界環境日”,并將“環境教育”一次正式確定下來。現如今的教育困難重重,教育和社會、環境各自獨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嚴重。高中生物教學因根據環境因材施教,發展出知識與價值觀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現在的環境與教育狀況面臨“部分環境嚴重破壞、教學與生活分開、素質教育的發展受限”三個問題,環境教育的滲透刻不容緩。
1.1部分環境嚴重破壞
研究數據表明,每一天就有75個物種滅絕。這樣的結果也許是未雨綢繆,但也足以反映如今的環境狀況。由于人類發展迅速,資源開采過多,也引發了各種不同的環境問題,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土壤沙化等等。這樣的環境變化給自然界帶來的影響是不可挽回的,也給人類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可以看出,從環境問題出現的那一刻開始,人類就要停止破壞環境的行為了,這是對人類自己的負責。而如今的環境問題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成為社會發展最需要重視和籌劃的因素之一,因此,培養人類的環境意識迫在眉睫。
1.2公民的對環境保護的失職
人類都有“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當環境開采成為大多數人正在做的一件事情時,跟隨風潮的人們是存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無可厚非的。盡管后來環境問題大肆爆發,各種資源大量確實,也甚少有公民會反省自身,采取行動,直到災害威脅到人類本身。人類的生存環境依附于地球存在,破壞環境就是破壞自己的住所。然而直到現代社會,都有不少公民或是不在意環境問題,或是由于自己的社會生活水平制約,對環境保護并沒有采取任何行為。這一問題沿襲已久,需要政府和教育的并行實施。
1.3環境保護與生物教育的關聯
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生物教育與環境密切相關。在如今的高中生物課本里也有對環境教育的要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生物與環境的聯系有兩點:一是生物是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的,所以生物依靠環境,也受到環境制約;二是環境也受生物的活動變化影響。明白這兩者的關系,做好之間的平衡,是高中生物教育應當傳輸給學生的東西。高中生物課本單獨編寫了兩個章節《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就是為了讓教師能結合當下環境,將環境保護與生物教育結合起來,成功完成素質教育的指導。
2如何就高中生物進行環境教育滲透
(1)從教材滲透環境教育。如今的高中生物課本都設立了2~3章的環境生物章節,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章節來有效地教導學生樹立環境保護的心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對于生物理論章節,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后備案,將知識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例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是學生學習生物的第一步,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利用此點,為在生物學習中的環境教育開一個好頭。生物教師和學生也都應該知道,只有基于環境保護的教育,才是有用、能與時代接軌的教育。(2)通過實驗進行教育滲透。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只是文字描述,沒有直觀的視覺效果。一些生物實驗能做到這點,而生動有趣的實驗也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水變色”實驗,教師通過不同礦物和化學物質在水里的效果,分別告訴學生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點,重要的是對水環境會有什么影響。主要活動內容見表1。教師準備好兩杯一樣容量的試管,加入相同水量,一試管倒入池塘的藻類,二試管除了相同劑量的藻類外,還添加了少量尿素和洗衣粉。經過高溫加熱反應,可以明顯看出二試管的水顏色變綠。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討論明白,是因為尿素與洗衣服的催化導致試管二的海藻繁殖,水才會呈現綠色。教師可以在此時引入環境保護教育,向學生們提問:在社會環境中,如果在江河湖海里倒入大量還有礦物質,也就是催化劑效用的廢水,對環境有好處嗎?這樣的學習過程已經讓學生接觸到了環境保護的意義,對發展教育鋪開了平穩的道路。(3)通過社會實踐了解環境保護。只有結合實際,才能真正形成環境保護的思想,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從書本和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也需要投入實踐,才能找出正確、更合適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準備好有趣的資料,開展一些和環境教育有關的小活動,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活動課上反映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電影、紀錄片,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知識傳輸更為順利,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所有的教育方法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以及學生的自主討論。課堂的活躍與高效是每個老師都需要學習的地方。高中學生的思維迅速,動手能力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點針對性地完成環境教育。
3環境教育的滲透對于未來的意義
學生是社會的未來人才資源,是社會后一批的主力軍。因此,教育問題是成長過程中最應該重視的為題之一。高中生物教育是學生在學校方面首次接觸到真正核心的環境教育,學校不但要根據教材傳授知識,更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環境意識,為學生做出榜樣,樹立一個整體環境意識高、素質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是改變中國人口素質關鍵的一步,對未來環境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力量。
4結語
環境條件已經開始漸漸惡劣的當今社會,除了國家政策的實施和公民的自覺性能盡量較小損失以外,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必要政策之一。只有少年價值觀正確,社會的未來才能走上更順利的軌道,環境問題也能得到更為完善的解決。高中生物是向青少年實施環境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的推廣發展是未來社會環境能更好發展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王華堂.淺談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195.
[2]胡進.蘊于其內滲于其中——高中生物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15(6):45-46.
相關期刊簡介:《思想教育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思想教育研究》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2008-2009年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雜志不僅是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學者及實際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經驗的園地,也是各高等院校宣傳展示校園風貌、育人環境、先進經驗和自身形象的良好平臺和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