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06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 近十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在國家的工作部署與政策引導下取得了可觀成績。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如何在前期的發展基礎上推進數字出版產業進一步發展,顯得格外重要。據此,本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為數據源,利用關鍵詞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法探究2011—2020年間我國數字出版的研究熱點,并在此基礎上對數字出版的發展提出合理展望。
關鍵詞 數字出版;CSSCSI來源期刊;共詞分析法;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十二五”與“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與決勝階段,也是我國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向數字出版強國邁進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政府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了數字出版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與發展路徑,為數字出版的發展注入強大動能[1],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取得了可觀成績,產值由2011年的1377.88億元飚升至2019年的9881.43億元,成長幅度超過717%。在“十四五”時期,數字出版產業也將繼續受到重視并向縱深推進。
在此背景下,認真分析與總結上一個十年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情況就顯得格外重要。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針對當下問題提出前沿看法并引導人們向前邁進,其中核心期刊更是公認的專業與權威[2],在反映學科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因此,本研究以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收錄的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為數據源,利用關鍵詞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法探究2011—2020年間我國數字出版的研究熱點,并在此基礎上對數字出版的發展提出合理展望。
1 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
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對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有直接影響。CSSCI是我國人文社科評價領域的標志性工程,據此,本研究以CSSCI來源期刊作為數據來源,以確保文獻的新穎性與權威性;研究方法則采用“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兩種經常用來判斷與描述學科熱點的研究方法,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1.1 數據獲取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的學術期刊論文庫為數據來源,在“高級檢索”功能下,將檢索字段設為“篇名+關鍵詞+摘要=數字出版”,文獻發表時間范圍限定為“2011—2020年”,文獻來源類別勾選為“CSSCI”,以此條件進行檢索,總共得到相關文獻856篇。在此文獻基礎上,首先進行初步的數據清洗,通過人工識別方式,剔除掉一些不屬于CSSCI來源期刊的文獻,以及一些會議通知、人物訪談、業界訊息等,最后剩余655篇文獻,共計2546個關鍵詞,本研究即以此655篇文獻為樣本進行后續的計量分析。
1.2 研究方法
“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是人文社科領域兩種較為經典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是對能夠表達某一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的專業術語(通常是關鍵詞)進行分析,通過統計專業術語在同一篇文獻中共現的頻次,以此判斷專業術語所表達的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之間的關聯,進而展現該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的研究結構和價值位階。[3]
“社會網絡分析法”則主要用來對網絡中不同行為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分析[4],其主要反映在“點度中心性”(主要測定某一節點在其網絡中掌握權力的大小)、“中間中心性”(主要測定某一節點在其網絡中控制資源能力的大小)與“接近中心性”(主要測定某一節點在其網絡中不被其他節點影響的程度大小)。[5]由于本研究主要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研究熱點分析,故將以“點度中心性”作為后續分析的切入點。綜上,通過對“數字出版”領域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可以相對準確地判斷與描述數字出版領域的研究熱點。
2 數字出版文獻的計量統計
本研究對前述檢索所得的655篇文獻以及2546個關鍵詞,分別進行發文數量、發文單位與刊物、關鍵詞共詞頻次與社會網絡派系統計,其詳細內容闡述如下:
2.1 發文數量統計
將2011—2020年間CSSCI期刊上的數字出版文獻按照發文量年度排布,可知近十年來:(1)數字出版文獻的發文量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始終保持在一個相當的數量層級(≥30篇/年);(2)發文量在2013年達到最高點,多達108篇;2019年則跌至最低點,只有30篇;(3)從發文量的年度變化趨勢來看,2011—2013年發文量一直呈上升趨勢,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直到2017年再次上升,2018、2019年又呈下降趨勢,2020年則再次回升。
經過調研發現,以上計量分析結果與我國2011—2019年數字出版總產值及其增長率變化保持一致:(1)2011—2019年,我國數字出版總產值連年持續增長,但增長率趨于緩和,因此雖然數字出版研究熱度回落,但始終保持著相當的熱度;(2)數字出版產值增長率在2012年達到最高,必然會激勵來年研究熱度的增長,反映在發文量上就是2013年發文量最多;相對地,產值增長率2018年最低,2019年的發文量也落到最低;(3)2011到2012年數字出版產值增長率提升了將近10個百分點,相關研究自然越來越熱;但2013年的增長率又下跌10個百分點左右,直到2108年一直呈下降趨勢,映射到學術研究熱度上,就是從2014年發文量一路下降(其間2016年發文量小幅回升未體現在增長率曲線上,考慮是“十三五”規劃的政策引導與帶動作用);直到2019年,數字出版產值增長率再次回升,反映在下一年度的研究熱度上,就是2020年發文量又開始回升。[6]
2.2 發文單位與刊物統計
對CSSCI期刊上發表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的單位進行統計,得到該領域近十年發文量排名前十的單位,可知:(1)發文量排名前三的單位分別是北京印刷學院、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其中北京印刷學院發文量多達50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發文量緊隨其后(41篇);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發文量則與前兩者拉開了一定差距(20篇);其他單位的發文量則大概都在10篇左右。(2)在發文量排名前十的單位中,雖然既有學術研究機構(北京印刷學院等),也有出版機構(地質出版社),但前者占比遠遠高于后者(9∶1)。
2.3 關鍵詞共詞頻次與社會網絡派系統計接著研究針對前述655篇文獻2546個關鍵詞的共詞頻次進行統計,然后提取出共詞頻數排名前10的詞組(共1191組)作為關鍵詞高頻詞組。
3 2011—2020年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熱點分析本研究綜合上文的關鍵詞“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結果,提出5個研究熱點,以下進行深入的闡述與分析。
3.1 以盈利為中心的產業價值鏈是核心關切
“盈利模式—數字出版”和“產業價值鏈—數字出版”分別是排名第1和第4的關鍵詞高頻詞組;派系分析圖譜又清晰顯示“盈利模式”“數字出版”和“產業價值鏈”三個關鍵詞共同組成了一個派系。這反映出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成為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
何以如此?21世紀以來數字出版成為出版產業的熱點,吸引了國家、出版社、新媒體等機構紛紛投入,但經過一階段的探索,數字出版的發展一度走入了死胡同:主要就是數字出版的盈利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一方面,傳統上以B2B(主要是傳統出版社作為內容提供方與數字出版技術提供商合作)等為核心的盈利模式走到極限,再難創造可觀的收益;另一方面,新盈利模式的探索尚未完成,導致不僅前期的大量投入沒有收回,新創造的收益也遠遠達不到預期,人們發展數字出版的熱情走低。[7]于是,探索能夠盈利的新商業模式就成為數字出版求發展的重要關切所在。
而盈利模式不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它關系到對整個數字出版產業價值鏈的構建,需要以積極態度去擁抱新技術、適應新形勢,過去十年間數字化閱讀終端的改進與普及、非線性的數字出版流程[8],以及近年來出現的大數據、區塊鏈、AR、知識付費等新技術、新風潮,要求數字出版在每一階段都能建立起適應當下形勢的盈利模式與產業價值鏈。[9]
3.2 全面深化的數字化轉型是主要任務
“數字化轉型—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分別是排名第5和第6的高頻關鍵詞組;“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和“數字化轉型”三個關鍵詞也共同結成了一個派系。這反映出,不斷促進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是近十年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的重要任務,其中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受到格外的關注。
何以如此?在過去十年中,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移動閱讀終端等的迅速發展,數字出版成為國家、出版業界、學術界等各層面的關注熱點,整個社會都在大力推動數字出版的發展,再加上近十年來,隨著“融合發展”、“互聯網+”“知識付費”等成為潮流,正好為其依托自身已有的內容、平臺等優勢深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0]而在這場整體深化的轉型潮流中,大學出版社、專業出版社、學術期刊、科技期刊等傳統出版模塊之所以引起特殊關注,因其一方面具有開展數字出版的獨特優勢,即專業而優質的內容資源、相對集中的目標讀者,其數字出版也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另一方面,與那些數字化起步較早的大型出版社相比,其整體數字化水平還有待提升,表現為積累少、底子薄,出版形式單一,尚未構建起成熟的運作模式等。[11]
4 對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的展望
經過對2011—2020年數字出版研究熱點的闡釋與分析,我國數字出版在過去十年間的發展任務、發展目標、發展的突出特點及一些方興未艾的熱點,都更為清晰地呈現出來,據此可預見其在未來一段時期的若干發展重點、趨勢及發展進程中需要格外注重的事項,對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做出合理展望。
圖書館論文范例:東北財經大學圖書館用戶借閱記錄數據集
5 結語
本研究以2011—2020年間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數字出版相關文獻為數據源,利用關鍵詞共詞分析與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指出近十年間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存在以下5個熱點:①以盈利為中心的產業價值鏈是核心關切;②全面深化的數字化轉型是主要任務;③藉助大數據開展知識服務是新的增長點;④數字版權保護仍然至關重要;⑤培養新型數字出版人才是當務之急。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4點展望:①不斷優化以盈利為核心的產業鏈,為數字出版提供強勁動力;②繼續深化數字轉型,推進我國數字出版的全面升級;③密切關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風潮,為數字出版創造新機遇;④始終重視人才培養與版權保護,為數字出版提供基礎保障。希望通過以上研究,能為“十四五時期”的數字出版發展指明方向,有效推助我國從出版大國轉為出版強國。
參考文獻
[1] 衛敏.構建“三體系五工程”,全面推進出版融合發展:以時代出版傳媒的數字出版為例[J].出版廣角,2021(8):15-17.
[2] 隋鑫,王念祖.2008-2012年我國臺灣地區圖書館學一級期刊論文分析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34(6):126-132.
[3] QinHe.“KnowledgediscoverythroughCo-wordanalysis”,LibraryTrends,1999(1):133-159.
[4] 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作者:王 萍1) 王念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