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2月09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馬克思于1867年完成的《資本論》花費了他人生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精力,其關于政治經濟學領域方面的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資本論》一書系統全面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以及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從理論的邏輯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正確性,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在新時代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既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規律,也為我們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資本論》;新常態;政治經濟學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就要從原典出發,學好弄通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中所蘊含的理論方法,總結提煉出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際的理論方法,為經濟建設服務。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就曾單獨拿出一節專門講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習近平同志在會上強調發展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不斷在新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發現新的特點新的規律,并將得到的新的經驗教訓運用到后續的經濟建設上去,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的內涵。
資本主義論文范例:人口老齡化、醫療負擔與微觀人力資本投資
1978年12月,黨中央做出重大決策部署決定實行改革開放,40多年櫛風沐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水平越來越高,世界經濟逐步融入中國,中國經濟也逐步走出國門邁向世界,成為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資本論》中蘊含了豐富的關于宏觀經濟方面的科學方法和理論,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經濟運行提供理論基礎;它提供的關于商品經濟運動的規律,尤其是社會總資產再生產的基本原理,可以有效的指導我們分析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結合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措施,為我們分析宏觀政策以及下一步經濟發展走向提供有力支持。
1《資本論》的宏觀經濟理論
1.1揭示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運動規律
《資本論》的第一章里,馬克思就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方法去分析商品。為了揭示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入手,深刻剖析其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向世人解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采取了從一般到特殊、從表面到本質的研究方法,在得出一定的經驗結果之后,又從經驗結果出發由里及表、由本質回歸現象來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且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一般到特殊、部分到整體的分析方法,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宏觀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過程中發現,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也是同樣適應的。辯證法規律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清楚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內部的一些關系。這其中,包括社會再生產與貨幣流通的相互關系,商品流通、貨幣交換的相互關系,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等,這一系列關系都蘊含著商品生產普遍化的一般性,是可以運用到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來的,對指導宏觀經濟調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2科學闡釋國家宏觀經濟與其他國家經濟、世界經濟的關系在《資本論》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就是來論證與之相關的經濟理論的。比如說在一般商品流通部分,介紹了世界市場、國際分工的概念,解釋了世界貨幣、國際信用制度等范疇或原理;闡釋說明為什么在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會演變出殖民主義的制度,早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如何進行經濟往來,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不平等國際經濟利益關系隱藏在一般的流通關系背后等。這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指導我們分析當今的資本主義經濟、國際經濟的重要理論基礎。在我國進入新時代后,如何科學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很多問題是可以從《資本論》中尋找到答案的。
1.3從宏觀上揭示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規律
資本主義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人與自然尤其是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規律,破壞了最基本的物質交換規律,對此《資本論》進行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宏觀經濟的運行必須在遵循“物質循環”規律大前提下,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發展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隨著工業革命一次推行,資本家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攫取資源的同時沒有采取任何保護生態的具體行動,造成了很多不可逆的嚴重后果。為了維持人口、自然、資源的協調健康發展,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土地作為人類社會最一開始最基本的勞動對象,人類通過在土地上種植糧食作物而后慢慢發展種植經濟作物。因此在勞動過程中,人與土地之間必須和諧發展,遵循物質循環規律,才能使土地這一勞動對象持續良性發展,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對這一規律的研究是重中之重。
1.4以唯物史觀指導宏觀經濟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最重要的兩大發現。在分析宏觀經濟時,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加有效。有的是運用數學公式,比如說“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必要勞動”,有的則是通過語言進行闡釋,比如說“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
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再比如馬克思在闡釋商品交換過程中如何演變成貨幣以及對其流通量的影響;并對紙質貨幣和金屬貨幣的流通量進行了區分,揭示了通貨膨脹的發生機理。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對商品相對價值形式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發現商品價格的上下變動是受多種經濟因素共同影響的;在勞動二重性原理基礎上,提出社會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2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歷程與現狀
《資本論》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總結出十分豐富的關于宏觀經濟的基本原理和運行規律的思想。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風雨歷程,我們可以充分借鑒《資本論》中蘊含的宏觀經濟思想來分析4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得與失,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脫貧攻堅戰、“十四五”規劃以及未來宏觀經濟規劃和發展的政策方針,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經濟不動搖,倡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改革開放走過了40多年的風雨歷程,我國經濟總量一躍成為世界前列,人民日子越過越好,錢袋子越來越鼓,居民收入不斷上漲,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被世界人民所嘆服。1978年以來,有接近半數的年份年均GDP增長率在百分之十以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8億增長到2019年的99萬億,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極其罕見的。
40多年來中國宏觀經濟在波動中向前發展,在改革開放以后的30年間,中國宏觀經濟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反復出現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1979-1996年間發生了四次經濟波動,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1983年,GDP增長速度在經過短暫下降之后從1981年開始回升,到1983年GDP年增速達到10.9%;第二階段是1984年至1986年,這一時期的經濟波動一直伴隨著激烈的理論和政策爭論。
最終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兩條直接與宏觀經濟政策有關的原則,第一條是堅持改革在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使改革和建設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第二條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維持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基本平衡,使得既有一定程度的積累也能消費有度。中國共產黨在以上發表的相關論述,是基于改革開放長時間以來積累的經驗教訓總結,以便于指導改革與經濟增長、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令人遺憾的是,在不久后的未來,人們很快就忘記了之前的慘痛教訓,于是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在1988年發生了,也就是第三階段。1988年8月,嚴重的通貨膨脹迅速席卷全國,搶購風潮愈演愈烈,經濟增速下滑明顯。
第四階段在1991年至1995年期間,由于人民的經濟預期處于很低的水平,民營經濟也處在被壓制的狀態,所以1990年的GDP的增長率只有3.8%,但在1991-1992年間,迅速回升,整個階段的經濟年平均增速為9.0%。在中國對外開放不斷取得進步,對外經濟關系包括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從1993年到1999年,GDP同比增長率逐年下降,但也都維持在7.7%以上。
從1999年開始到2007年,GDP同比增長率開始逐漸回升,9年來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2%。在2008年之 后,經濟增速開始逐步下滑,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同比增長率僅維持在8%以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進入新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單純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提升發展質量,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又好又穩的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是我們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2012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新常態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來看,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其次,從經濟發展的方式上來看,新常態階段不再是單純的像以前一樣追求規模擴大速度增長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最后,新常態階段經濟增長從依靠第一、第二產業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服務業成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新常態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所要必須經歷的階段,調整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向,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3運用《資本論》指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
3.1堅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出體,充分認清調整好宏觀經濟結構的基礎就是維護好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規定的公有制主體地位。《資本論》全篇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而細致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我們必須遵循憲法規定的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是公有制經濟占據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掌控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實施有效地宏觀調控。
3.2努力實現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必須努力實現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內容來指導中國制定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必須自覺地應用和發展國民經濟綜合平衡這種實踐,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來制定宏觀經濟調控的具體政策,才能實現科學的調結構、促發展。
3.3堅持擴大開放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統一
中國在充分借鑒別國經驗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是開放包容的市場經濟,也是一個敢擔當、能擔當的大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通過擴大對外開放來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說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無序性會對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產生副作用,由一國引發的經濟危機也可能會擴散到全世界,但是我們也能因此就產生畏懼而放棄對外開放的步伐。我們必須正確理性的處理國際經濟關系,取長補短,趨利避害。在當代的世界經濟中,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國家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西方部分國家也時常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甚至設置貿易壁壘,一直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到他們的霸權地位。
因此,我們在實現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自覺的維護國家經濟的安全以及保證國家經濟的獨立自主性。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個科學判斷,不僅是基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也是共產黨執政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
因此,借鑒《資本論》中政治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在實際經濟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前進,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協調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繁榮發展新局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志國.《資本論》中的宏觀經濟理論及其在社會主義的實踐[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1):10-13.
[2]張潤鋒,張志杰.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觀點綜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06):95-98+101.
[3]王天義.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J].當代經濟研究,2013,(11):2+7-11+99.
[4]余源培.《資本論》的當代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20-26.
作者:王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