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2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習近平同志指出,自然界的淡水總量是大體穩定的,但一個國家或地區可用水資源有多少,既取決于降水多寡,也取決于盛水的“盆”大小。這個“盆”指的就是水生態。我國水環境總量雖然位居世界前列,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隨著環境污染和持續開發日益緊缺。而水環境監測作為我國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基礎性工作,能夠為水利部門規劃水環境利用、掌握水環境動態變化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因此,做好水環境監測對我國經濟發展、民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我國水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我國水環境治理和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重要性
引言
在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城市當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工廠,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就要加大力度進行生產,這樣就會導致水污染問題的出現,水資源也會受到巨大的浪費。因此,為了能夠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相關單位就要對水環境監測工作提高認識,在工作過程當中要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這樣才能讓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從而達到預期的水資源保護效果。
水環境論文范例:城市水環境治理和污染控制措施
1水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目前在進行水環境監測的過程中,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落后,在監測期間具有較長的周期性,并且受到我國監測技術人員素質以及法律法規的影響,使水環境監測質量無法達到較高的標準。在此過程中,我國水環境監測發展過程與經濟結構之間產生一定的矛盾,這也是水環境監測水平提高的關鍵點[2]。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以及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水資源人均分布失衡,特別是工業化污水以及農業污染,導致水環境監測依然面臨較多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導致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水資源儲備失衡,通過科學有效的水環境監測能夠使水資源污染情況進行有效的改善。
2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存在問題
2.1地下水監測信息共享和整合難度較大
由于歷史原因,地下水監測相關信息分散在不同的職能部門,信息共享和整合難度較大。當前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監測數據和評價結果等信息均掌握在自然資源和水利等部門相關機構;生態環境部門不同單位在不同階段開展過相應的“雙源”地下水監測和調查,但相關信息分散在國家和地方的不同機構,尚未整合形成全面、整體、準確的地下水監測信息管理體系。地下水監測信息存在多部門化、碎片化,以及部門間共享不暢等問題,非常不利于有序推動全國統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構建,以及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分析,也不利于落實監督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職責。
2.2缺乏管理
目前我國在對水環境進行監測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流域為單位進行監測工作,但依然存在管理不完善的情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雖然依然使用以流域為單位的檢測方法,但是分割管理形式時間相對較長,致使在檢測工作中難以打破舊有慣性模式。同時,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過度重視經濟效益,使得監測質量很難有效提升。
2.3地下水監測能力明顯不足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部門的地下水監測能力明顯不足。部分監測站尚未明確將地下水監測職能納入單位工作職責,地下水監測工作多由從事其他要素監測的技術人員兼職,且幾乎無地下水或水文地質相關專業背景技術人員,尚未建立保障有力的地下水監測隊伍。多數監測站尚未配備洗井采樣等設備,現場監測人員嚴重缺乏洗井采樣等技術能力和經驗;部分省級站具備一定的樣品分析測試能力,但地市級站能力明顯薄弱,距離中國計量認證(CMA)覆蓋《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全部指標仍有較大差距。
3我國地下水監測工作建議
3.1推進部門資源共享與整合
為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生態環境部統籌領導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牽頭構建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并將其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爭取經費支持。針對地下水監測井資產管理和監測現狀,應盡快推動建立部際合作和信息共享機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水利部門現有資源,堅持“一井多用”原則,同時服務于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與環境質量保護等,最大化發揮作用,避免重復建設。
3.2完善管理體系
我國在進行水環境監測的過程中,不同水域由各自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但是因不同管理部門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導致對水環境監測工作很難進行有效的銜接。為此,需要在不同部門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學習,并且在此基礎上部門之間應當互相借鑒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此為水環境監測管理體系的有效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還需要制定完善的監測管理制度,對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進行全面改善,同時制定合理化的監測方案,這對水環境監測質量的提高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3.3實施優先監測指標,加強水環境在線監測能力
針對我國水環境監測中水質監測項目的問題,水環境監測機構應切實加大對水環境污染的監測力度,合理規劃水環境監測項目,可以適當減少水質監測過程中長期處于國家水質監測標準的污染監測項目,水環境監測控制指標要進行單獨分離,逐漸替代傳統的綜合監測控制指標;同時,應該重視對水環境污染指標的數據分析,確保水環境污染監測結果的可靠性,要以能夠客觀反映水環境污染程度的監測數據為基礎,具體分析各地區河流水域污染物種類和危害程度。我國目前在水環境污染物中已經增加了68種需要監測的有機污染物質,在污水排放標準中也陸續增加了28種需要監測的有機污染物質。這就要求水環境監測機構在水環境監測過程中,按照有機污染物對水質危害程度進行全方位監測,從而為我國水環境污染治理提供參考數據;同時,應大力開發水環境監測技術,提升水環境監測技術能力。
3.4制定水環境監測規范標準
在水環境監測規范標準制定之前,相關工作人員要對現階段我國的國情進行充分的考慮,根據實際情況來建立健全的監測體系,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嚴格要求下進行監測,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水環境監測規范標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另外,相關部門還要對城市中各大企業的排污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對企業污水處理工作進行有效監督,如果在這過程中存在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解決,然后還要對排放到河流中的水質進行檢查。在通常的情況下,水環境監測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就是常規檢查,工作人員需要深入到監測點進行考察,要對監測設備的性能進行不斷優化,讓監測工作朝著自動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最終讓監測效果和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在水環境監測過程中,水質監測的結果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在源頭上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并且對測定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相應的控制,從而能夠有效對水環境監測質量進行控制。在監測過程中運用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可以使監測結果更加真實可靠,并具有說服力,從而對改善水資源以及水質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據,使人們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卞亞洲,包西平.水環境監測與治理實訓平臺設計與實現[J].機電工程技術,2018,47(12):110-113.
[2]萬勇.水環境保護中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的運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2):31+34.
[3]謝穎嘉,梁智偉,黃藝芳.生物監測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2):44.
[4]何麗.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相關措施的探討[J].科技風,2018(33):129.
[5]張娜.淺談水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與保證措施[J].民營科技,2018(11):107.
作者: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