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0月09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水環境污染也隨之增大。為了改善和控制城市水污染問題,保證城市水環境的良性循環,本文首先介紹了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多方面介紹了控制水環境污染的措施。旨在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合理控制減少城市的排污量,建立水環境控制管理體系,實現污水處理的產業化,以此來控制城市水污染,解決水環境治理問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水環境治理;污染控制;策略探討
一、城市水環境現狀
1.1用水需求量大
城水資源主要有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兩種用途。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工業生產的產能越來越高,這一切都需要水資源長期、高效、穩定的供應,同時還要保證水資源的質量。而這些要求給城市水資源帶來了巨大的供給壓力,在我國很多大中型城市,單憑本區域內的水資源供應量根本無法滿足這種巨大的需求,只能引進外地或周邊城市的水源,用來滿足自身的用水需求。例如我們熟知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出于這一目的而投資興建的。
1.2水環境污染嚴重
人類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我國,人們往往將生活用水及工業污水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當中。這種錯誤做法的危害在短時間內并不會被人們所察覺,可長此以往,必然會對城市水環境及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必將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不但制約了城市的發展,還對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二、我國城市水環境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城市用水浪費嚴重
在國內各個城市內部居民節水意識較差,沒有深刻地認識節約用水的重要性,使得生活用水浪費嚴重。另外,企業在從事工業生產的時候很難改變傳統的用水習慣,沒有實現水的循環利用;還有些企業只重視眼前的利益,認為購買水循環設備會增加公司的支出,不利于公司的發展,甚至有的企業已經購置了水循環利用設備,卻因為缺乏專業的設備操作人員沒有充分發揮這類設備的功能,出現了設備閑置,不僅沒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還增加了企業設備管理的費用,不利于企業和諧發展。
2.2城市建設給水環境帶來很大破壞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對其進行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城市未來的發展需求,還要考慮城市環境的發展,切忌只看眼前利益,否則就會給城市的水環境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比如很多開發商看重臨近水源的位置,認為自然水源可以美化建筑物的環境,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價值,然后選擇在水源周圍進行建設,而建設過程本身會產生污水,污水的排放首先污染的就是臨近的水資源,這對于整個城市水環境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城市水網、排污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設質量也會直接影響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所以在規劃城市和建設城市時必須給予重點關注。杜絕一切可能會影響城市水環境的建設活動的開展,提高城市水環境的質量,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和諧、可持續發展。
2.3水資源緊缺嚴重破壞了城市的水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居住和生活,給城市供水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人們節水意識缺乏,使得城市用水的缺口不斷增加。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供水企業只能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優先滿足人們的生活用水,導致城市河道內的水量越來越少,直至干涸,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徹底喪失。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加大,使得工業廢水的產量越來越多,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處理就將其排出,會對城市的水環境造成污染。不管是水資源的短缺還是水資源的污染都會導致水環境的破壞,而水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城市生態系統的凈化、恢復能力就會被削弱,最終導致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不斷向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三、城市水環境治理與污染控制的具體策略
3.1預防為主,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城市水環境治理的首要目標就是預防水污染,不能等到污染真實產生再去解決問題。預防水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提升全國人民改善水環境的責任意識,國家和政府應該通過媒體、新聞、網絡各種渠道加強宣傳力度,傳達水污染對人類生命健康以及地球環境的嚴重影響,為了給后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全國人民都應該跟隨國家治理水污染的腳步,喚醒自身水污染控制意識,先行自我改善自我監督,隨后相互監督相互促進,進一步強化輿論監督力量。
如此方能調動社會群眾對水污染的控制意識,在進行自我約束的同時,也能有更多的人對水污染行為進行監督,群眾共同產生的社會壓力和輿論壓力,不僅有效支持了政府的工作,更能給那些污染嚴重的企業敲響警鐘,使其迫于壓力重視并有效改善污染問題。其次城市發展過程中應該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合理的產業布局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在環境容量允許的情況下發展,根據環境容量差異,配合實施各項相關措施,使城市水環境系統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3.2合理控制,減少城市排污量
合理控制城市建設項目的數量,能夠有效減少城市排污量。在城市項目建設開展過程中,對其進行環境管理,提高項目的環保準入門檻。將環境管理成為水環境治理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切入點,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的質量,對于重復性的低質量項目應該直接不予以批準,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設項目,則應該視城市發展以及環境容量情況而定。
若國家能夠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狀態適宜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將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共同協調推進,相信目前的水環境質量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取決于國家和城市管理部門的控制力度,對于明令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批。尤其是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區域范圍內,應該重點控制: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任何與供水設施和水源保護無關的項目進行建設;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任何排放污染物項目進行建設;準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任何對水體有嚴重污染的項目建設,且有污染的項目,建設后嚴格遵照排污標準,堅決不允許其擅自增加排污量。
3.3全面考慮,建立水環境控制管理體系
城市水環境治理過程是否順利,離不開完善全面的水環境監控管理體制的配合和支持,針對城市水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以及相關規劃脫節的問題,完善對城市水環境系統做全面研究,研究中針對各城市水環境系統的不同特點對其重新進行功能定位,分析其與城市規劃在哪些方面有關聯,加強水體空間保護規范的制定,使城市建設中涉水設施布局盡量優化和協調。另外,要建立城市水環境系統整體規劃機制,明確規劃方案和規劃施行目標,使城市水環境系統遵循自然規律呈良性循環。
水環境控制管理體系的建立中,應該以重要水體的保護為中心內容,保障水環境相關的設施能夠順利建設、高效運行。其次則要針對不同城市的水體特性,結合該城市水污染特點以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發展情況,建立運行監控管理體制,保障城市水處理相關設施以及設備達到適用性強、抗干擾能力強、高精度高穩定性的污水處理效果。定期對城市水環境控制管理的質量進行客觀評價,針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調整和改善,切實提升城市水環境的治理效果。
環境論文投稿刊物:農業環境與發展創刊于1984年,是由農業部主管,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聯合主辦的科技期刊。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天津市優秀期刊。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水環境的發展和生態系統的發展息息相關,保護水資源是保護自然環境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在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應積極努力并不斷探索,完善各個環節的相關工作,提高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效果,保證水環境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達到平衡,促進人類社會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楊帆.城市水環境治理探討與污染控制的策略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7(10):90~91.
[2]邸玉翠.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4):168-169.
[3]田寶輝.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污染控制治理的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8(15):104~105.
作者: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