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1月2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產業、社會經濟沖擊巨大,市場方面消費能力和意愿降低、消費結構和方式改變,產業方面復工復產延遲、正常生產秩序被干擾,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面影響。后疫情時代,通過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是當務之急。本文剖析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動力機制:消費復蘇是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基礎;產業升級通過“總量擴張效應”“結構優化效應”促進消費升級,消費升級通過“收入增長效應”“要素配置效應”促進產業升級。本文指出,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策略路徑要始終明確效果目標、創新優化效率過程,應識別產業和消費“雙升級”中的同步促進和錯位提升,扶持受損嚴重和關聯效應大的行業以刺激消費復蘇和升級、重點發展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促進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通過供需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動力機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傳染快、擴散廣,對人民身體健康、正常生活秩序、社會經濟發展均帶來了巨大沖擊。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全球風險等級提高到最高級“非常高”,并稱目前無法預測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將持續多久。3月23日國際金融協會發布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下降到1.5%,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日也預估全球經濟將陷入負增長,②4月21日牛津經濟研究院預估,如果疫情擴散至全球,全球GDP將下降2.8%。③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巨大沖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2月我國投資和消費均下滑超20%,疫情防控嚴重沖擊了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生產和消費。④后疫情時代,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對經濟復蘇和社會秩序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消費和產業的沖擊
1.疫情沖擊對我國消費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消費產生了重大沖擊,降低了消費能力和意愿,并且導致消費結構和方式發生重大轉變。
(1)疫情沖擊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和收入預期抑制消費意愿根據消費在滿足居民生活消費的層次和程度,可以將消費分為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⑤疫情的隔離防控對我國消費沖擊巨大,線下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幾乎遭遇休克性重創。服裝、醫療保健、家庭設備、服務等發展型消費出現一定下滑,汽車、家電、家具等價格昂貴的大宗可選消費同比下降幅度較大,文化和娛樂服務、餐飲、旅游、奢侈品等自由可選消費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⑥Keynes的“絕對收入假說理論”(AbsoluteIncomeHypothesis)指出當前消費對當前收入具有極大的依賴效應,⑦當前可支配收入是決定消費的核心因素,消費心理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疫情對多行業從業人員2020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產生了巨大沖擊,大大降低了社會消費能力和意愿。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說理論”(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發現持久收入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消費者只對持久穩定的收入做出消費反應而并不會對所有的收入變化做出相同的反應。
⑧“生命周期假說理論”(LifeCycleHypothesis)則認為,理性消費者將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基于其全部生命周期的預期收入來決策安排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與儲蓄,因此消費者的消費不僅取決于現期收入,更取決于全生命周期的收入。⑨Hall和Flavin綜合理性預期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持久收入假說,把財富作為總消費最重要的因素。
疫情后經濟恢復進度的不確定性、海外疫情持續擴散(中、美、日、韓、英、德、法、意、西班牙及伊朗在內的十大重點疫區的GDP及進出口總規模分別占全球總量的63%和48%,除中國外的九國占中國出口約40%,占中國進口超35%),都對消費者未來收入預期產生了重大沖擊,從而對當下及未來的消費產生抑制作用。
(2)疫情改變消費偏好影響消費結構時空演變
消費結構是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同類型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能顯著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外部制約因素、經濟發展因素、科技進步因素、制度保障因素以及居民收入、消費偏好,人口年齡結構等都會影響居民的消費結構。疫情對我國消費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醫療衛生消費占比提高。防疫背景下,居民消費偏好發生重大變化,日常衛生意識大大增強,口罩、家用消毒液、洗手液等衛生消費大大增加。預計隨著健康意識增強,未來健身器械、保健用品、醫療保險等醫療衛生支出占比也將持續提高。其次,科技進步賦能消費效率提升。疫情期間線上消費比例大增,掃碼支付、刷臉支付、無線支付等新支付科技賦能,無人售貨機等自助消費設備數量增加,居民消費效率大大提升。最后,“互聯網+”滿足個性化消費升級。疫情隔離下,云游戲、云社交、院線電影搬到互聯網等更好地滿足居民社交娛樂需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興起滿足工作教育需求。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使“互聯網+消費”的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滿足居民的便利化、個性化消費升級。
2020年第一季度的消費數據驗證了疫情對消費總量和結構的沖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6萬億元,同比下降19%。服裝紡織類、金銀珠寶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汽車類消費受到沖擊最大,同比下降均超30%,尤其是金銀珠寶類消費下滑明顯,同比下降37.7%;而石油及制品類、化妝品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和煙酒類消費同比下降在10%—29%之間;日用品類和通信器材類受影響較小,同比下降在5%以內;僅糧油、食品類是剛需消費,同比增長12.6%。
(3)疫情對低收入人群沖擊更大
根據《疫情下中國家庭財富變動趨勢———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2020Q1)》,疫情對中低收入家庭沖擊較大。從工資收入指數看,年收入水平在30萬元以下的家庭工資性收入減少,年收入30萬元以上家庭的工資性收入有所增加。年收入5萬元及以下家庭的工資性收入降幅最大,年收入5萬—10萬元家庭的工資性收入也有所下降,年收入10萬—30萬元家庭的工資性收入略微下降。
2.疫情沖擊我國產業的供應鏈和資金鏈
中國經濟目前正從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于優化產業機構、轉換發展動力的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是對產業發展危機應對、發展韌性、改革成效的重大考驗。受疫情影響各產業面臨延遲復工、成本提高、供應鏈短缺、資金鏈緊張等諸多困境。
(1)疫情延遲復工,影響供應鏈秩序
疫情延遲了社會各行業復工,對第一季度產能產值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下游企業停工停產導致產量大幅下滑、訂單不能滿足,并傳導至全產業鏈企業。以汽車、消費電子、紡織等為代表的行業短期受沖擊嚴重、產能恢復時間較長。這些行業由于產業鏈長、供應鏈復雜、終端市場不振、用工嚴重不足等原因,難以盡快組織復工復產。例如汽車行業的全國大主機廠均延遲復工1—2周以上,另外零部件企業同樣延遲復工帶來供應短缺。
2020年2—3月全國汽車產量分別為28.45萬輛、142.21萬輛,分別同比大幅下降79%、43%;以食品飲料、集成電路、軟件服務等為代表的行業短期受到一定沖擊,但可在較短時間內組織復工、基本恢復產能。這類行業由于所處產業鏈短、供應鏈相對不復雜、產品需求彈性小、當期需求旺盛、行業自身生產經營特征等原因,受疫情影響較小,產能恢復較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3—4月我國軟飲料產量增速分別為-13.3%、-2.2%,恢復較快。而2020年3—4月我國集成電路產量增速分別為20%、29%,持續提升。
(2)疫情提高成本,惡化產業資金鏈
首先,疫情使得物流效率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短期大幅上升。受疫情影響,全國物流運力和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原材料、零部件、人工成本上升。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企業受原材料漲價、物流效率降低、用工防疫成本上升、原材料采購延遲等因素影響,成本都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將傳導至整個產業鏈;最后,疫情下企業無法開工、銷售遲緩,產品庫存積壓嚴重,同時需要繼續承擔房租、人力成本,大部分企業資金鏈急劇惡化,甚至倒閉。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信息調查中心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經營影響調查報告》對3000余家企業財務人員進行的調研顯示,有63.41%的管理者表示將在年內面臨企業現金流問題,其中7.07%表示企業2月就會面臨現金流問題;27.76%表示企業在5月前面臨現金流問題;46.81%表示企業將在7月前面臨現金問題;僅27.01%表示企業現金能保持健康。
(3)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沖擊更大
受疫情影響最突出的是文化、體育、旅游、餐飲、住宿、會展、交通運輸等行業,這些行業恰恰是中小微企業較為集中的領域。在不同規模企業的統計中,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沖擊更大。從新員工招聘來看,雇員規模越大受到的影響越小,超過1000人的企業,職位數下降超過10%;100人到1000人企業,招聘職位數下降了20%到30%;100人以下小微企業下降超過了30%;瑐瑦從現金流角度,超過70%中小微企業主要分布在批發零售、餐飲住宿、文化旅游、商貿等行業內,其中85.01%的企業賬上現金余額最多維持三個月,其中34%的企業只能維持一個月。
3.疫情沖擊不改我國經濟基本面趨勢,但面臨的發展環境更加嚴峻
疫情對我國經濟短期沖擊較大,但并不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趨勢。一方面疫情短期較大地沖擊了經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GDP為20.65萬億元,同比下降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同比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同比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同比下降5.2%。
另一方面,疫情并不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趨勢。前疫情時代,2019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99.1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2020年更是中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十三五”前四年城鎮新增就業5378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4000多萬套。
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更加嚴峻。從外部環境看,疫情對全球均造成巨大沖擊,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貿易、科技等發展制約加劇,經濟中的外貿及進口均受到較大影響。整體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同步趨緩,地緣政治不穩定和經濟運行風險加大。從內部環境看,國內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經濟運行面臨著新的下行壓力,實體經濟困難仍然較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形勢更加嚴峻。
二、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文獻綜述
1.產業升級文獻綜述
(1)產業升級的內涵根據雁行模式和主導產業替代理論,部分學者認為產業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主導產業轉換的過程。Gereffi(1999)認為產業升級是一個企業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濟領域提高盈利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價值鏈內部由低向高的增加值活動轉變。Poon(2004)認為產業升級就是制造商成功從生產勞動密集型低價值產品向生產高價值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轉換的過程。
也有學者認為產業升級是一個國家的資本、技術稟賦優于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稟賦時,要素比較優勢推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過程,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瑑瑢產業升級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低規模經濟、低加工深度狀態向高新技術水平、高附加價值、高規模經濟、高加工深度狀態的演變趨勢。產業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術化是指在產業中持續應用高新技術以增加產業附加值;產業高規模經濟是產業組織不斷合理化,從而實現更大的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高加工深度,一方面是指產業產值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中深度加工、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產業向資源節約化發展。另一方面是指產業發展的要素結構優化,包括資產結構高級化、技術結構高級化、勞動力結構高級化等。
三、后疫情時代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動力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在供給方面處于中樞地位,決定再生產的比例關系、生產要素利用效率、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2019年12月10—12日的中央經濟會議首次提出將“產業和消費‘雙升級’”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兩大主要途徑之一,培育供求雙方新動能,由雙方共同發力來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克服眼下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有效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風險挑戰。
四、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策略路徑
后疫情時代對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策略路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始終明確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效果目標:消費復蘇、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另一方面,要創新優化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效率過程:識別產業和消費“雙升級”中的同步促進和錯位提升,扶持受損嚴重和關聯效應大的行業以刺激消費復蘇和升級,重點發展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促進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通過供需兩端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經濟消費論文投稿刊物:《消費導刊》(原《中國輕工業經濟》)雜志創辦于上世紀50年代,中國比較早的一本以宣傳輕工行業信息的期刊,由原中國輕工部主辦,2003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更名為《消費導刊》,現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管主辦的綜合性雜志;《消費導刊》雜志以經濟界知名專家、學者為資深后盾,整合資源優勢;秉承“前沿、高端、獨到”的辦刊原則,關心產業結構和消費者的心路歷程。
五、結 語
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形成了地理上從由東向西推進、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領域上從制造業到農業、服務業、金融業不斷放寬市場準入的高水平、深層次開放生態。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短期沖擊但不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趨勢。后疫情時代,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是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的關鍵,推動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發展迫在眉睫。未來中國應從供需雙方發力進行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政府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面的作用;堅持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堅持資本、技術、人才引入并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堅持深化改革,破除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制度桎梏,激發全要素發展活力;堅持深化開放,使得我國能夠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融合兩個市場各類要素資源,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
作者: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