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08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任何新事物的逐步壯大都要面對各種的問題和挑戰,“互聯網+農業”這種新領域也同樣不可避免。如何不斷穩步推進“互聯網+農業”的高效發展,如何借助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促進農產品銷售,穩定農民收入,使互聯網完成向新的領域進發,并以相輔相成的狀態共同達成指數增長,需要我們共同探索。
1“互聯網+農業”新模式案例分析
鄧錦宏“一畝田”的成功,很好的反映了利用“互聯網+”時代將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更加有利。
1.1針對一畝田大數據業務
我們都知道長期以來,中國農業貿易處于相對自由的環境中,由于很多信息不能及時在買賣雙方之間達到統一;一些人不講信用、社會基礎薄弱等原因,農產品貿易中經常出現虧錢、惡性競爭等現象。一畝田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推出了《今日行情》對農業領域的各種數據進行實時更新,用戶通過《今日行情》的數據可隨時查詢到大部分農產品的產地信息和各地行情。供應商可以通過對比價格行情找到最好的市場,決定出最好的方案。
同樣采購商也可找到價格最優惠的產地,用最少的資金獲得最大的資源。由此可見,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運用,避免了農產品一地過剩而另一地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勞動成果,減少了虧錢現象;第三方軟件的介入,為買賣雙方搭建了橋梁,不再因為地域問題而限制了眼界。另外為更好地對農產品數據進行整合,一畝田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更好的對農業行業的數據及發展進行更全面的分析,這些數據的整合為中國農業數據提供了參考,為中國大數據農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2針對一畝田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
2015年一畝田集團面臨一場裁員、刷單大災難,過去的幾年大家都認為,這個農產品銷售集團已經倒閉。明明是一款極其服務于大眾的一個網站,是怎么失去群眾基礎的?因為當時的人們特別是農民群眾對于互聯網認識還不夠,認為使用網絡設備就是通信的,還沒有意識到要轉變交易方式;對于供貨商來說:盡管智能手機時代已經普及,但是面對地里的瓜果蔬菜已經瀕臨潰爛,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互聯網的用途;對于采購商來說:他們需要的產品數量較大,網上購買雖然方便,但當巨大的交易流水,是通過虛擬世界進行交易,不得不讓人擔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更得人心,更何況網上的圖片也不能像線下一樣方便考察,所以當時采購商采購的主要方式還是和與線下農戶合作,種種原因導致了“一畝田”的大危機。
“一畝田”的領導者,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在失敗中再次崛起,農民是“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體,他們能否接受新形勢是互聯網與農業真正實現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畝田”開展了對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并成為“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聯盟”成員單位,只有農民真正了解互聯網知識及使用方法,才能真正融入“互聯網+農業”的改革中,充分調動其接受互聯網的積極性,不僅為自己的危機轉變做出了精明的一步,也間接為農民群眾提供了接觸互聯網的機會,真正感受互聯網的魅力,推動了互聯網在基層的傳播,為成功轉變傳統農業奠定基礎。
2“互聯網+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2.1互聯網改變并持續改變著農業
傳統農業銷售模式單一,銷售面較窄,銷售成本偏高,產品的推廣也受到一定局限,即使產品再好,一般也只能在本地傳播口碑,如果產品真的走出本地,采購商采購也不方便,路途遠就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浪費。互聯網的普及,將全球連接起來,只需要通過網絡就可以實現千里傳音,通過互聯網來傳播產品就顯得更加方便,借助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工具,交易也更加方便,帶動了網上資金產業,買賣雙方不再需要中介就可以實現交流,通過快遞送貨直接到家。
網上尋物、購物再坐等收物的這種近幾年逐漸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銷售新模式,將持續擴展到各個地區角落,也是未來所有產業都會發展的一種售賣模式。互聯網正潛移默化改變著農業。就比如最近,“互聯網+”下的“益農信息社”正準備在我縣展開,利用小的空間,實現大的服務,這是推動農村整合資源的一大進步。通過益農社,農民可以盡快了解到國家的一些政策和消息,實現在家門口收發快遞,小額取款、繳納稅款,還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進行農產品的全國銷售。這種惠民政策還將持續進行,目標在2020年實現全面覆蓋。
2.2新產業的形成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并要求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我國農業生產率也在穩步上升,我們應該考慮發展更有意義的農產品,這里的新產業指“訂單農業”,鄧錦宏說這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顧客需要什么,告訴你,然后再去種植。對我來說這樣的產品才是我需要的產品、有溫度的產品、有意義的產品,避免了農業上的“赤字”,也是對農民辛苦勞動成果的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的保障,增加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新產業還包括種植場景的可視化,既可以作為采購商挑選產品的依據,也是給做的好的農場打口碑的一個環節。除此,還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農產品大多需要保證它的新鮮度,配送時間不能太長,農產品的物流運輸變得至關重要,我國現在也發展了冷鏈物流,但目前,國內農產品運輸在物流市場中占比并不大,利用冷鏈物流體系進行配送的更少。不完善的冷鏈物流導致很多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時,已經腐爛變質,就人們目前追求的高品質生活來說,發展并壯大冷鏈物流是保障農產品跨區域銷售的關鍵。
2.3“一碼一品”時代
利用區塊鏈+農業,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二維碼,既可以通過掃碼來購買產品,也可以通過二維碼獲得農產品從源頭到終端的每個節點信息,包括種植、施肥、采摘、檢疫檢測、認證、商家信息等。隨著手機在我國的普及,農村手機數量也有很大的增長。它的普遍和簡便的操作,借助區塊鏈,使得借助掃碼來定位農產品的形式可以順利進行。
目前,已經出現了“農門標局”這種農產品可追溯機制,他就是借助二維碼,讓所有產品的原料采集、生產和包裝、質量檢查、運輸、銷售途徑都有據可查。可以解決產品的安全問題,方便責任追蹤。自古以來,人們衣食住行任何一方面都最關注安全,所以我認為這種“一碼一品”的產品追蹤平臺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3結論
綜上所述,抓住“互聯網+”這個機遇,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知道農業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核心領域之一,通過互聯網不僅能夠幫助傳統農業成功向現代農業轉型,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將給農業帶來新的生命,它的發展對整個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互聯網在推動農業發展的情況下,也同樣借助這個新興領域,幫助更多基層群眾也去積極參與到互聯網時代,感受其魅力。
參考文獻
[1]蔣建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No.362(12):42-44.
[2]程云飛.“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中國集體經濟,2018(03):9-10.
經濟師評職期刊:《經濟研究導刊》雜志是經濟類學術刊物,由黑龍江省新聞出版主管,黑龍江省報刊出版中心主辦的經濟類學術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第二屆北方優秀期刊,經濟類核心期刊。國內統一刊號CN23-1533/F,國際刊號1673-291X。《經濟研究導刊》是由黑龍江省報刊出版中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經濟類學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