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9月12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這篇銀行管理論文發表了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貨幣銀行學”中的應用,在“貨幣銀行學”專業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創造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完成這種能力的培養,論文探討了這種教學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應用。
關鍵詞:銀行管理論文,貨幣銀行學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瑞恩斯教授首先提出。并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與推廣,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受到職業教育界的熱烈歡迎,德國是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成功運用于教學實踐的國家之一。由于德國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又加上它的職業教育辦得很有特色,所以很多國家紛紛仿效德國的做法,吸取它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先進經驗。而行動導向教學法為德國職業的長足發展所作的貢獻有目共睹,因此,學習德國先進的教育模式的重要一項就是對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吸納。中德兩國于2001年開始了職業教育層面的項目合作,德國教育專家Peter Alexander將行動導向教學法運用在中德合作項目中,他指出行動導向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行為能力、社會能力、創造能力[1]。雖然這一教學模式推動了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只要能培養高素質,富有競爭力的就業者,就可以為任何領域的教育所運用。正如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行動導向教學法因其獨特的教學效果受到教育界的關注,所以學界對它的研究從未間斷。僅其含義的解釋就可歸納為四點,一是認為它就是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的綜合;二是認為它是一種組織教學的方式,重在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三是認為這是一種訓練學生技能的教學模式;四是它是以行為或工作任務為主導方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策略。行動導向教學法成為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中典型的教學方法。它以先進的應用型教育理念受到世界教育界的高度肯定。其實,與其說它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說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終極目的的教學理念。它更強調學生心、腦、手的綜合運用。而對它的含義我們可這樣理解,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通過設計具體教學情境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共同探討問題的癥結,最后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吸收者。行動導向教學法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有多種具體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行動導向教學法既遵循了學校的教學規律,也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視學生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和中心,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或集體合作的方式獲取信息、制訂并實施計劃,最后進行自我檢查和相互評價。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只起協調和組織作用,引導學生完成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貨幣銀行學”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可行性
“貨幣銀行學”之所以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是由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本門課的授課內容、學生未來的職業特點決定的。首先,這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即學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還要具備一定水平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處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正暗含了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也符合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學要求。其次,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變成了尺碼、款式完全相同的批量產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也就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教學形式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使我國的創新型人才越來越少,進而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再次,“貨幣銀行學”的內容可以整合為貨幣、信用、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和金融調控六個模塊,這幾種模塊在必要的時候還可靈活組合,便于使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案例教學法、角色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模擬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后,金融崗位不僅需要較強的理論知識,更需要過硬的操作技能。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角色教學法,讓學生模擬銀行存儲業務中的某一場景,全班學生個個充當不同角色,體驗自己未來工作崗位,在學與練中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流溝通能力。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貨幣銀行學”中的應用
行動導向教學法重視案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式的自主學習,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起來,教學內容貼近實際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勤思考、善創新、會協作等能力,將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它在課堂中的運用包括咨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環節[3]。每個教學環節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與要求,能力培養的要求,工作方法的要求,完成時間的限制。教師先確定教學項目,再把項目分解為若干任務,每個任務又可設計成一個教學小情境,而每個教學小情境都要按照這六個教學環節展開。簡單地說,咨訊就是教師從授課任務的整體出發設計教學任務,給學生提供理解學習任務的要求、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相關性,必要時還要告訴學生課前所需資料的獲取途徑。計劃便是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尋找與教師所給任務相關的一些信息,各小組對整個工作任務自主設計,最后拿出完成工作任務的具體步驟,制訂工作計劃,擬定檢查與評價工作成果的各項標準。決策是學生把擬定的計劃與評價標準上交教師,師生共同探討,找出已有方案的不足之處,并尋找知識的欠缺點,再通過教師的教學或相應的附加學習項目來補充完善。實施就是學生在以上的工作基礎之上,按計劃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當然可以使用案例引入、角色扮演、任務驅動等多種渠道進行。還要對活動的相關內容加以文字記載。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指導者,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與幫助。檢查是在工作任務完成以后,學生將具體的任務完成情況與先前擬定的評價標準加以比照,各小組檢查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填寫完整的檢查單。完成了檢查任務之后就要進行最后一個環節即評價,學生首先展開自我評價,陳述自己對工作過程和結果的看法,接著師生共同討論評價結果,最后提出不足以及下一步改進的措施與方法。 如何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成功引入自己的課堂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但是一旦操作成功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教學回報。如學生由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變為課堂教學的活躍分子;默默無語的學生會在各個活動場景中顯露自己的優缺點,便于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自卑的學生會變得自信,自大的學生會懂得尊重別人;“手機控”狀態下的學生會主動與其他學生交流;同班同學的了解度會增高,減少了相互間的摩擦。我在“銀行貨幣學” 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經過幾輪的授課之后總結教學的經驗教訓,粗淺地掌握了某些章節使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案例,現將“貨幣”一章的知識點加以整合之后的教學過程進行陳述。
項目:貨幣的演變,職能及其他的制度問題。完成本項目旨在讓學生深入理解貨幣的歷史形態、貨幣演變的原因、貨幣的職能、貨幣的制度等問題。為了順利實現教學任務可分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擬定計劃。筆者任課的班級共有28名學生,可把他們分為四個小組。事先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有關貨幣發展知識的資料,讓每個小組將自己手中的資料展開解讀,搜集并處理信息,共同探討。設計出貨幣演變的歷史場景。與此同時還要找出貨幣演變的原因及貨幣的相應職能與制度。
第二,制定決策單。各小組上交擬定的工作計劃和評價標準,各小組的同學展開討論,找出決策單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修改意見,完善工作計劃。教師指導學生在方案設計上要穿插貨幣演變的原因、貨幣職能、貨幣制度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明確貨幣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模擬現實場景。四個小組的學生將自己的計劃單付諸行動,第一小組表演實物貨幣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使用情況。這一組的6名同學,搬來了他們預先設計好的布景,時間定格為遠古時代。他們使用的貝殼剩余量巨大,就拿著多余的貝殼來到某一堆放剩余物品的地方,將自己的物品放下并拿走自己急缺的食鹽。第二小組重現了金屬貨幣和鑄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歷史時期。第三小組將可兌換的信用貨幣作為自己的道具,成功再現了貨幣形態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第四小組聯系當下的貨幣特點,把不可兌現的信用貨幣演繹得惟妙惟肖。四個小組結束了自己的表演,他們完全投入到自己所演繹的時代中,身臨其境地了解了貨幣的演化歷史。臺下觀看的小組也做好了對表演小組的評價。我們制定的評價標準如下: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點的穿插、各環節的連貫性、模擬的真實度、特殊的創意。
第四,檢查工作。對比各小組實現擬定的計劃,檢查缺失。各小組都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但語句的表述能力與集體協作能力較弱,仍需繼續努力改進。
第五,評估工作。先由小組相互評估,再由教師指出不足和改進意見。如第二小組在表述金屬貨幣的流通時,沒有明確地說出秦朝為金屬貨幣的出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這一點。為此,要求學生查閱秦朝歷史,解決這一問題。還有第四小組對貨幣制度中的“紙幣本位制”理解不透徹。建議學生查看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我國貨幣制度。
行動導向教學法已在高職院校廣泛運用,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其實,本科院校何嘗不是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呢。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嘗試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只要有效使用,就會提高教學質量。
推薦期刊:《經濟研究》是1955年創辦的全國性綜合經濟理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經濟研究》近十多年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中國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新形勢,及時更新研究主題,不斷采納現代經濟學新的研究方法,并在國內經濟理論刊物中率先實行學術論文附注參考文獻制度和部分論文的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明顯提高了質量,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受到了廣泛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