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2月06日 分類:課題申報 次數:
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尤其是科學技術人才。而對于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小培養其科學素養。這是一篇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課題研究報告范文,小編為您進行了相關整理,以便于您學習和參考。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而作為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基地,將成為社會發展進步快慢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索,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么,在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但這種“好奇心”有時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師給予解釋的水平上。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促使學生把“好奇心”發展為“科學的好奇心”,擴大學生的興趣范圍,引導學生發現平時不注意的現象,從而產生探究的期望和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從許多方面入手: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在教學《浮與沉》時,教師出示兩只大小形狀一樣重量不同的小船,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把這兩只小船同時放進水里會出現什么現象?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小船會浮到水面上,小部分學生認為船會沉到水底。同學們都迫切想知道結果,要求我馬上試一試。于是,我把這兩只小船輕輕地放到水里,結果出現了一只浮到水面上,一只沉到水底的現象。學生見后,先是感到驚奇,之后紛紛舉手發表各自的看法,參與學習的意識極為強烈。利用游戲,同樣也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如教學《鏡子》時,我讓一個學生走到教壇上蹲下,讓講臺擋住全身,讓其他同學看不見他。然后,我讓部分學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寫字,讓在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猜”。結果,不論這些同學在黑板上寫什么字,都總能被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猜”對。同學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老師作解釋。于是,教師先讓教壇上蹲下的這個同學說說是怎樣“猜中”的,接著教師再出示“潛望鏡”讓學生觀看,學生對“潛望鏡”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都很想了解“潛望鏡”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積極主動地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二、巧設疑難,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
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育有疑,有疑者須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教師總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的步步激疑、導疑、釋疑。正像一篇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一開始就把尖銳的矛盾沖突呈現在讀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罷不能。教學亦是如此,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水與生命》時,學生普遍認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學生認為水是藍色的,問其原因,他們都說:大海都是藍色的,所以水都應該是藍色的。于是,我拿出一杯豆漿、一杯硫酸銅溶液、一杯清水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了自己認識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么顏色的”的探究問題。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他們都自覺地、主動地尋找辦法解決它。如果讓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問題展開探究,他們的內心往往缺乏那種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樣,學習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三、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
討論和辯論是學生日常學習活動中常見的方式。討論,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聯系的客觀事物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一起去發現和研究他們觀察到的現象、結果,讓學生在小組里一塊兒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獲得的表象,從而形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加快加深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給學生創造機會進行正常討論和辯論,營造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
例如,在教學《雨的形成》這課時,我出示了一瓶剛從冰箱取出來的汽水,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瓶外的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水珠?”。學生根據大量事實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確信小水珠是水蒸氣受冷后形成的。當學生持有不同觀點而引發辯論時,教師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和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參與討論。
例如,在教學《燃燒的秘密》這課時,我讓學生猜想:蠟燭燃燒后會生成什么?有許多學生認為蠟燭燃燒后會變成蠟,但也有不少學生持反對的意見。我沒有給他們作任何判決,而是鼓勵他們各人根據自己的觀點展開辯論。認為蠟燭燃燒后會變成蠟的這一方的同學的觀點是:蠟燭在燃燒過程中會有很多燭淚流下來,到最后蠟燭燃燒完后就剩下這些流下來的蠟。持反對意見的同學則認為如果蠟燭燃燒后會變成蠟,那么,蠟燭就永遠也不會燒完。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后終于得到了共識:蠟燭燃燒后不會變成蠟。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問題或探究出解決辦法時,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一方面可以綜合集體智慧取長補短,尋找解決問題的多條途徑或最佳途徑,另一方面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對同一現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四、充分、靈活利用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應該經常用到的。科學課的教學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探究是最能體現培養目標的一種方式。因此,科學教學要把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軸心的科學活動。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時時都要考慮能否用科學探究的方式,盡可能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內容看起來是不屬于探究活動的,但是只要我們教師肯動腦筋,也可以把它變成學生很好的探究活動。例如,在指導學生種植芋頭時,我讓學生分別把芋苗平放、正放、斜放和倒放等多種形式進行種植,之后讓學生探究哪種種植方法產量高。在飼養小動物方面,我給了一個“淡水魚可以在鹽水里生長嗎?”的題目讓學生進行探究。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究活動,部分學生寫出了質量很高的小論文,獲得市的獎勵。五、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開放式教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它包括的內容也很廣,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強調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經歷,積極提倡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對周圍世界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說明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就不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因此,科學課的教學也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社會、家庭、網絡、課外讀物等多種教學資源,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的科學現象的體現。例如,在教學《未來農業》這一課時,我利用許多學生家庭都有一個后院種植農作物的特點,讓學生回去進行嫁接活動和改良試驗。
在教學《節約用水》這一課時,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點,組織學生對河涌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況等。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終生學習和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