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7月26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論文發表期刊:《西部素質教育》;發表周期:2020年13期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論文作者信息:崔慶淼(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質量,文章首先闡述了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產生的影響,然后論述了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以人為本
信息時代下,人們生產、生活均同新媒體有著密切聯系,甚至學習都與新媒體有一定的關系。移動設備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用品,借助信息移動終端設備,人們能夠獲取更多知識,同時也能快速地同外界構成聯系,進行一些簡單的溝通。為此,高校思政教育人員一定要重視思政教學工作的創新,從當前學生思想狀態出發,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改革和創新工作方法,以提升思政教學整體質量。
一、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產生的影響
(-)高校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受到影響新媒體利用動畫制作技術、特效技術將真實世界模擬出來,并生成一些虛擬信息,以這些虛擬信息為基礎,出現了很多身份不確定的信息傳播者,同時也有很多身份不確定的信息接收者,這兩類角色構成一個龐大的虛擬人際關系網。而當前新媒體平臺的類型多種多樣,這就給人們暢所欲言提供了一定條件。當新媒體的使用者脫離真實身份之后,他們會放下內心的負擔,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欲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暢所欲言。而其中就有一些使用者傳播一些消極思想,提出一些腐朽的言論,這些言論則會通過網絡傳輸給高校學生。但是學生的辨別是非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影響,這不利于高校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如果不加以控制,他們會將這些不良言論傳播到現實生活,這就很容易導致他們走向反社會的道路,增加社會不穩定風險。(二)高校學生易沉迷新媒體的使用新媒體為信息傳播者提供了更多的傳播途徑,因此信息傳播者會隨意傳播內容,甚至還會傳播一些特定的內容。同時,信息接收者則會以自己的喜好選擇想要接收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的傳播具備了便捷性、豐富性、趣味性,也能讓信息使用者根據自己需求選擇哪些信息接收、哪些信息不接收。這就充分顯示出了新媒體的個性化,而這種個性化正是高校學生喜歡的一種特點,因此學生很容易沉浸在新媒體的使用中。但是這種使用會讓學生沉迷其中,從而耽誤學習,不利于自身未來發展。
(三)高校學生易受到消極信息侵蝕在一些門檻較低的新媒體中,收集信息、發布信息、傳輸信息幾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和束縛。可見只要在網絡和智能終端都具備的條件下,新媒體用戶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發布各種信息,這樣就出現了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情況。而在這種情況下,腐朽的思想、政治的陰謀理論、歷史虛無主義、反社會的思想等通過新媒體涌現出來。這時信息接收者,尤其是沒有辨別能力和政治立場不堅定的學生則非常容易受到影響,會降低他們對當前政治制度的信任感,產生抵觸思政教育的情緒。因此,也就出現了思政教學工作中部分學生的配合度較低的問題,從而影響到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一)特點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并不是簡單的教學工作,而是龐大復雜的體系。當新媒體出現之后,更提升了思政教學工作的復雜程度,所以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學工作顯示出兩個特點。第一,高校思政教學融合了新媒體教學模式,這讓學生更愿意接受思政教學。在校大學生由出生至成長這個過程中,一直伴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所以這群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新媒體技術,他們接受程度要比教師高,也比教師接受得快。而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可以使學生借助其溝通思想,獲取各類知識,還能學習技能。將其應用到思政教學中,則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喜歡新模式的教學,因此這種教學方式也能快速推廣。第二,以新媒體為基礎開展的思政教學更具活力。傳統模式的思政教學工作總是給學生一種沉悶無趣的感覺,但是新媒體被應用其中,學生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同時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從而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使思政教學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不管是思政教師還是學生,其所能應用的新媒體技術依舊是當前的主流技術,但是還是缺少一些關鍵性技術,主要表現為對于那種劣等資源不能有效地剔除,因此使用起來存在一些風險。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因此應用新媒體學習的時候容易分神,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精力。第二,新媒體的應用中思政教師還不具備更完善的教學方案,教學設計也不夠新穎,因此教學狀態呈現為“新瓶裝舊酒",導致學生思政學習效率不高。第三,教師篩選資源時不夠細致,教學資源的選用也不夠創新,新媒體等同虛設,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沒能體現出來。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策略
(一)分析新媒體的特征,轉變思政教學理念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個正確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思政教學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先進理念作為指導思想,才能讓思政教學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在新媒體盛行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信息傳播行為更加自由,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呈現為新的模式,變得更加平等。這是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有利條件,因此思政教學人員要把握這個機會"。基于此,思政教學人員要轉變教學理念,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從傳授思政內容的"灌輸者",變成為高校學生提供思政服務的服務者,并且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加關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強化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為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也就是說,思政教學工作要全面利用新媒體優勢,分析其特征,創新教學工作模式,服務于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青睞,進而提高工作質量。(二)新舊方法有機結合,創新思政教學工作模式高校中傳統形式的思政教學工作模式以課堂教學、海報宣傳、櫥窗宣傳、組織會議等方式為主。而新媒體技術被用于思政教學后,這些傳統的方式被遺忘,可是這些傳統方式依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學人員要能將傳統方式與新型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凸顯兩種方式的優勢,進而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高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重要場所,而思政教學不但要有新技術、新手段,還要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強化教學效果。新媒體技術可以為思政教學工作構建新環境,但是不能忽視傳統方式營造環境的優勢,所以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比如,在開展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建立“未來教室",從而將線上教學資源與單調無趣的理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利用智能影像終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進行網絡學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以此來促進課堂多媒體互動與網絡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
(三)建立新媒體平臺,增強教學的滲透力
新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媒介,其優勢體現在便捷性和高效性上。這種優勢為高校思政教學工作從原有灌輸式轉變為滲透式奠定了基礎。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人員要有著審時度勢的眼光,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搭建新媒體學習平臺,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高校應綜合分析學生的實際特點,以此為基礎構建新媒體學習平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學生借助該平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學習思政知識,樹立正確思想意識。思政教學人員則能通過新媒體開展教學工作,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宣傳方式,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學模式。比如,在移動一卡通的日常教育中,學生可以憑借一張智能芯片卡實現上課打卡、作業提交、網絡學習、圖書借閱等,這可以為學生帶來高效的學習模式。對于新媒體環境中思政教學工作而言,教學工作者也要把教學資源上傳到新媒體平臺上,提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這能讓這種教學更具吸引力。再如,高校為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設計了一個板塊,此板塊上學生可以交流思想、分享思政學習資源。該板塊的存在吸引更多學生到來,避免學生將時間浪費在一些無用的新媒體軟件上,強化了學習效果。
(四)提升思政教學人員素養,提升教學水平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者是思政教學的踐行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在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這就需要思政教學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比如,在課下通過網絡、同行交流、科研活動等方式強化新媒體技術應用的能力,從而掌握更多操作新媒體的技術。只有這樣,思政教師才能及時利用新媒體捕捉學生意識形態的變化,隨時調整教育教學活動,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教學目的。另外,思政教育人員還要不斷提升對新媒體的重視,了解更多新媒體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提高創新教學方式的能力,合理地應用新教學方式,拓展教學工作開展渠道,強化運用新媒體溝通的技巧。
四、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對于高校學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此高校的思政教學工作者必須有所創新,通過分析新媒體的特征,轉變思政教學理念;將新舊方法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創新思政教學工作模式;還要注意新媒體平臺的建立,以增加教學的滲透力等途徑,提升思政教學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姬立玲,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82-85.
[2]劉洋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3):85.
[3]肖婷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教育教學論壇,2015(22):44-45.
[4]羅璽·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思路創新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