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28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新文科背景下通識教育體系的創新實踐》論文發表期刊:《中國高等教育》;發表周期:2021年12期
《新文科背景下通識教育體系的創新實踐》論文作者信息:夏文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摘 要]加強通識教育,構建通識教育新體系,是高校進行新文科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直持續探索并不斷完善通識教育體系,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有效提升了學校教育質量,為財經外語類高校探索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經驗啟迪。
[關鍵詞]新文科;通識教育;通識課程
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新路徑,需要從根本上打破專業與學科間的壁壘,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深度促進產學研融合,建設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力推進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運用新文科建設理念指導通識教育體系建設,通過長期持續探索并不斷推進,通識教育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推進了學校新文科建設。學校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了通識教育的創新實踐。
一方面,以新文科建設為引領,積極推進通識教育體系建設的改革創新。
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識教育體系建設,需要我們根據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出發,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創新,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機制體制,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持久發力。
第一,不斷探索通識教育的新理念與新做法,持續推進通識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創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作為一所重要的財經外語類高校,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經世濟民的高素質人才。2001年,學校開始實行彈性學分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作為與彈性學分制改革配套進行的課程體系重塑,對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了分立,其中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成為后來通識課程建設的探路基石。此后,學校對通識教育持續進行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質量。2015年,學校明確提出要加強通識教育,在公共基礎課程基礎上,建設通 識通修課程。 在此基礎上,從 2016 年開始,以新文科 理念為引導全面啟動通識教育改革工程。 2017 年,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 通識課程和通修課程進行分列, 加強對學生選修通識課程的要求。 2018 年,核心通識 課程被正式納入本科生培養方案,并出臺了《對外經 濟貿易大學本科生大類培養主修專業確認實施方案(試行)》。此項改革持續推進,到2020年構建起了比較完備的通識教育體系。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注重過程管理,確保通識教育改革到位。從2016年開始,學校將通識教育改革作為學校重大教學改革工程,從制度保障層面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頂層設計,推進通識教育改革。成立“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強化對通識教育工作的指導。2017年,學校決定成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并于同年11月頒布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章程(試行)》,設立“通識教育中心”和“通識教育助教聯盟”,增強教師之間的交流。“通識教育中心”負責通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日常工作,負責通識課程和主講教師的遴選工作,對核心通識課程進行立項建設。“通識教育助教聯盟”,負責管理和培訓學生助教。
制定通識課程建設具體標準,強化過程管理。學校制定并頒布《通識課程及主講教師遴選標準》和《通識課程教學規范及質量標準》,對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還定期組織開展通識課程教學質量評估,依據質量評估結果,嚴格執行通識課程及其主講教師的退出機制。
第三,通過實行彈性學分制,完善主輔修專業制度,實現跨專業和跨學院的融通,把通識教育理念貫穿到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是國內較早推動學分制改革的高校之一,2001年開始實行彈性學分制。在彈性學分制模式下,所有修讀課程全部由學生進行選擇,學生可以完全自主設計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內容,大大拓展了學生成長成才的空間,也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彈性學分制使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除主修本專業外輔修其他專業或選修雙學位的機會,極大地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目前,學校12個學院提供了29個輔修專業和29個雙學位培養方案,學生實現跨專業選修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60%之間。學校已經形成了以“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為特征的教學模式,有效突破了部門之間、學院之間、專業之間的壁壘,有利于為國家培養“一精多會"和
“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另一方面,在通識教育體系建設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明顯成效。
檢驗新文科建設成功與否的基本標志,就在于我們能否打破校內外、學校各學科之間的壁壘,構建一個具有歷史厚重性、科學前沿性、國家戰略性的教育體系,并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作用。近年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正是本著這一基本思路,在通識教育體系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對通識課程的重整和歸類,建設了具有“貿大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學校非常重視通識課程設計的系統性,注重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學校整體教育的關系。2017-2020年,共建設核心通識課程33門,選修通識課程76門,引入第三方MOOC平臺,遴選符合學校通識課程體系的300余門網絡通識課程。從2017年起,在新修訂的本科培養方案中,將核心通識課程分為五大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世界文明與全球視野、科學精神與未來趨向、批判性思維與哲學智慧、文學修養與藝術鑒賞。通識課程充分體現出“通"(貫通)、"寬"(寬廣)
“厚"(厚實)、“透"(透徹)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與情感塑造,重視培養學生精通專業與全面發展相結合。通識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式注重從教得好向學得好的轉變,教學手段注重從傳統單一手段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轉變。這些課程的設計,是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科傳統優勢出發,動員學校各學院各專業的名師積極參與,展現了貿大的學術和文化魅力,深受學生認同和喜愛。三年來,選修核心通識課程的學生達到6267人,學生對核心通識課程的平均評教分數達93分,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學生的充分認可。
第二,構建了與寬口徑、厚基礎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通識教育體系,探索了全新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人、自然與社會的認識,解決人的全面發展與專業教育之間的矛盾,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專業間的融會貫通能力。新文科理念引導下的通識教育體系,打破了各學院在師資、專業、課程等教學資源之間存在的壁壘,加強校內外教學資源的聯動,實現教學資源的全面共享,有助于補齊學生知識結構方面的短板,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學校通識通修課程93學分,專業課程53學分,課程學分共計146學分,學生可在全校范圍內、學校指定的網絡課程和學校認可的其他國內外高校課程中選課。這為學校培養視野開闊、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精英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學資源。
第三,以新文科理念為引導,加強通識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學生的發展潛力。學校重視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與培養方案的動態調整,打通了教學領域存在的專業壁壘,增強了學生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后勁,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成功范例。學生在校期間,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近年來,學校輸送大量學生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中實習或任職;學生在大型國際會議志愿服務方面廣受好評,為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高端主場外交提供了非常優質的志愿服務;學校本科生深造比例、就業比例和畢業生薪酬在全國排名均居于領先水平。這充分體現了學校學生具備非常高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