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6月19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論文發表期刊:《家長》;發表周期:2021年17期
《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論文作者信息:趙威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新教育理念的倡導下,需要小學體育教師兼顧對學生的體能和心理兩方面的培養,特別是要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將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融入教學實踐中,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體育教學內容,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
[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body and mind and achieve their healthy growth. Therefore, under the advocacy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for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tegrat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ntal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in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eate innov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enrich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reate a harmonious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指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達成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提升學生整體素養的目的。它的內涵在于兩方面,一是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二是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是了解學生必不可少的途徑,確保學生的心理狀態朝積極的、持續性的方向發展。因此,小學學校和教師應當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從意識形態到實際行動做出改變,促成學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
二、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小學生處于成長發育的起步階段,認知和思維都不完善,心理素質也不穩定。有關科學研究表明,有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表現出的心理問題頗多,比如對學習感到焦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情緒脆弱、意志力薄弱、獨立性較差等。雖然多數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良好,但這部分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更需要教師加強關注、科學指導,讓學生邁入正常的、健康的成長軌道。體育是一項傳統的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它更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身體素養,才能順利開展其他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的身心素質都得以強化,從而為未來的良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表現在這幾方面:首先,體育教學過程是開放的、靈活的。學生多數時間居于課堂之外,學習和活動空間廣闊,對自然環境接觸面更廣,在接受身體鍛煉的同時心理情感上也會產生一些積極的變化。
其次,體育教學的內容比其他學科知識更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小學生活潑好動,在參與體育活動時可以舒緩身體、放松緊張的神經、調節學習壓力、不受拘束地展現自我,消除因為學習帶來的不良情緒。而體育活動通常是集體參與的,在與其他學生相處時,學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緒反應,豐富自己的情緒體驗,并學習他人身上的一些優良品質,對控制自身情緒有一定的作用,在和諧的集體關系中保持平穩、愉悅的心態。
最后,體育學習可以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學會相互合作,理解公平競爭的內涵;懂得遵守比賽規則,其責任感、歸屬感得以塑造:對于比賽輸贏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客觀的認識,提高自己抗打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整合教材內容,傳達心理知識小學體育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對體育課堂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立足于已有的教學資源,整合體育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通過理論教學對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結合一些案例素材讓學生內心受到啟發和鼓舞,感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而外化于行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例如,在小學體育二年級內容“體育健康基礎常識和室內活動”的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單元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討論、了解一些室內游戲活動的玩法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做一些拓展和延伸。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深化其理論認知,比如結合學生上學、放學路上需注意安全的經歷來理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導入常見標志如
“禁止喧嘩"禁止吸煙"禁止攀爬"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領會公共規則的意義;對學生強調規律生活的方法,如早起早睡、適量飲水、多吃蔬菜,適量飲食等,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依托信息技術教學工具的支持,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更一些有關“生命“自我"理想”等主題的內容,為學生播放一些科普類、勵志類紀錄片,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思考生命;為學生講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等生理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而主動投入體育鍛煉中。此外,多樣的體育文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適當將其納入教學內容中。如為學生播放一些知名體育競賽,讓學生直觀感受運動員們激昂的情緒,感受他們張揚、充滿活力的氣質和風貌,看到運動對個人身心的深刻影響,學生將因此受到感染和驅動。
(二)落實體育實踐,強化育人功能體育實踐活動是教學的核心,它增加了體育學習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體育教師要重視體育活動的開展,強化其育人功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結合教學內容和活動場地,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特征,對常規化的運動項目練習進行改編設計,調整練習難度,增強學生的參與動機。
例如,在“走跑跳”單元的練習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走跑跳的正確姿勢和動作,可以通過多種游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三人合作跑”。教師要為學生講解、示范走跑交替的動作要領,并提示學生動作變化的技巧,還要強調安全和衛生,讓學生可以在游戲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教師教學工作落實到位,才能讓學生真正對教學內容吸收消化,既鍛煉了身體,又獲得了愉快的心理體驗。再比如在“攀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掌握了多種攀爬動作后,可以組織“比一比誰爬得穩”的游戲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贏得比賽的學生或者小組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對比賽輸了的學生教師也要肯定其努力和態度,告知學生比賽輸了并不能說明什么,重要的在比賽中學生所展現的拼搏精神,鼓勵其在后續的比賽活動中繼續爭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輸贏觀。
(三)加強師生互動,疏導學生心理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必然要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和需求有所把握,加強師生互動,疏導學生心理也是體育教師的工作內容。有的小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也不會說出來,這些問題在日積月累中就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導致學生容易產生認知偏差。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主動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情緒,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表達。
體育活動為學生宣泄情緒提供了平臺,比如有的人在感到壓力、煩悶時,會選擇跑步、籃球這類運動來分散注意力。運動中大腦和身體將得到放松,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和消極的情緒自然被拋諸腦后。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定時鍛煉的習慣。在課后生活中,體育教師也可以多和學生交流學習以外的內容,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尋找和學生的共同話題,多對學生表示愛護和關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進而信任教師,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為體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夯實情感基礎。
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其中一環,必然承載著科學育人的責任,小學體育教師需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為學生普及一定的心理知識;落實體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展現體育運動的育人功能;強化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助力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育事業中的發展,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成長,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永波,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求知導刊.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