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3月27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對余華文學作品的解讀》論文發表期刊:《散文百家》;發表周期:2020年12期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對余華文學作品的解讀》論文作者信息:張海燕
【摘 要】20世紀80年代是西方國家“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出現的關鍵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當代文學作品融入了西方后現代主義的相關因素,例如反諷、解構等,大量接近后現代時期的話語也不斷沖擊著我國的文學領域。當代文學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受到了后現代主義的強烈影響,促使國內先鋒小說的興起。余華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文學作品也對傳統小說起到了顛覆作用。這同他的人生經歷、博覽群書息息相關。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余華;文學作品;解讀
余華的文學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后現代化主義,他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受到了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對西方文學的大量閱讀也致使他的寫作歷程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卡夫卡隨心所欲的敘述模式,讓余華打破了思想障礙,尋求內心創作的自由,讓述說的話語權利相對自由,這也是他對當代文學作品進行大膽創新的因素之一。他讓書中的人物有了真實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狀態,涌現的苦難意識也讓他的創作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消除了小說中的歷史感,取而代之的是客觀冷靜的敘事。也正是這種文章的徹底解構,讓他的文學作品最終達到了一種超越人性美的效果。-EЕtEХ 簡析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期非常熱門的一種文學架構,它對整個世界的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影響。當后現代主義理論傳入到中國后便掀起了文學界的一場非凡革命,一代知識分子積極汲取新的創作理念,迸發出星星點點的新思維,并適度對文章的框架進行重構,從而讓西方后現代主義中的優秀因素融入到中國的文學發展需求中,由此產生了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等類型。進入到新世紀以后,后現代化主義也持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創作者,催生了豐富的網絡文學與同性文學。
二、基于后現代主義視角解讀余華文學作品
(一)真實與虛偽
閱讀余華的文學作品,可以很自然地發現兩個韻味很深的詞,即“真實”與“虛偽”。同其他創造理論有區別的是,后現代主義將“真實”與“虛偽”明確地當做兩個可以同時存在的對立面。不管是什么事物,它的性質既是真實的,也是虛偽的。就真實而言,余華在自己的作品中說過他的創作靈感多來源于生活,而不是全部地憑空捏造,他希望從生活中獲取有助于創作的更多素材,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非常貼近生活。我們讀他的系列作品便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很真實。一是精神層面的真實性,包括人物塑造的立體性、夢想、欲望、知覺、情感、態度等,當然,這是讀者主觀上的一種感覺真實,是真實的本質。在精神狀態方面,余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將人的精神世界當做一種確實存在的世界,精神世界并非虛無的,這就表明人要探索世界,首先便要進入到精神世界中。二是現實事物所凸顯的真實性。相較于人的主觀意識,它更能被人所接受,因為這種真實是可觸碰、可感受的,并不帶有想象性。對于虛偽,余華也從兩個角度進行了表述。一是來源于生活的虛偽,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二是心理與思想層面的虛偽,這是在長期的生活與生存中衍生的一種主觀認知。余華認為,生活和精神中的真實與虛偽總是相互依存、交替存在的,它們無可避免,這對余華的文學創作產生著重大影響。各種真實與虛偽的交織,也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真誠。
(二)少年的呼喊
余華的作品《十八歲出門遠行》是繼系列類似寫作風格后發生筆調變化的第一本書。在這個故事中,他的寫作開始轉向對人性的惡劣一面進行描繪。在后期的文學創作中,他的風格又產生了較大變化,發揮承上啟下作用的便是《在細雨中呼喊》,這標志著余華的另一創作風格,他的寫作也進入到另一時期。《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同時保留了余華的傳統寫作風格,把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冷漠與欺詐,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而從故事的情節設置來看,仍然給讀者帶來時空錯亂的感覺,運用的語言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真實性。另一方面,作品中也存在很多貼近現實的東西,即人間真情。余華作品的一個固定基調是“苦難”,這也許同他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他在書中充滿了對童年陽光與天真生活的呼喊,苦難是生活中無法回避的情景。父親的打罵、母親的軟弱…雖然用詞簡單,但卻并非是簡單的敘述完成,真正將小孩的孤獨、絕望展現給讀者,引起共鳴,通過非成人化的視角揭示了成年人生活中的諸多丑陋,表達了少年的呼喊以及對苦難生活的控訴。
三、結束語
與現代主義相對立,后現代主義最初被廣泛用于建筑學領域,彰顯著不同于傳統的新型建筑風格。二戰之后,逐漸有文學家將后現代主義的理念融入到文學創作中,衍生了諸多后現代話語,后現代主義便迅速風摩全球,成為世界范圍內文學家探討的熱點話題。一種文學風格總會對應特定的社會發展時期,后現代主義作為新的文化形態與風格,它的誕生伴隨的是以現代化、科技化為支撐的新型社會。在中國的播也是如此,如近現代我國知識分子在受后現代主義理念的影響后,其創作理念、創作手段、批評理論、創作技巧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改變。余華作為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創作者,積極接受并消化了這一理論,有意識地結合了國內的現實狀況,創作了一部部令人贊嘆的作品。
參考文獻
[1]付建舟,余華《第七天》的創作意圖與其敘事策略[J].小說評論,2013(5).
[2]王金勝,胡健玲,余華研究資料[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