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九龍山是六盤山第二高峰香爐山伸向東北的九條支脈,東南有清水河、羊坊河兩水環繞。民國《固原縣志》稱九龍山是“六盤山之脊干”、“因固邑之護脈”,并將九龍山列為固原縣八景之一。九龍山墓葬群位于山的北緣,此處南北兩坡較緩,中間由于長期的農業開墾,平田整地,形成兩個臺地,自山嘴開始,由窄變寬,分布著數座大冢。
1983年,固原博物館在固原南郊九龍山發掘一座漢墓。墓葬坐西朝東,封土堆較大,直徑約20米,髙2.5米。斜坡式墓道,形制奇特,為兩壁自上而下做成喇叭口狀由墓室向墓道口延伸。墓道長21米,墓道上口靠近墓室處最寬,達8.4米。墓室結構為磚券單室,曾遭嚴重盜掘,造成上部及四壁塌方,墓室中央構筑一長方形腰坑,墓室文物被盜一空。
在墓道兩壁距墓室2.5米的地方各構筑磚券拱形南北耳室一座,各進深4米,高1.85米,寬2米。北耳室出土彩繪陶罐4件,鑲綠松石金帶飾殘件2件,桃形金花飾29枚。本文僅就固原博物館館藏九龍山漢墓出土鑲綠松石金帶飾及金花飾作一淺析。鑲松石金帶飾2件,金質推絲,長條形。
一件長9.4、寬1厘米,重5.5克,上下兩邊為聯珠紋邊緣,內用凸起的小圓點構成菱形對稱圖案,中部聯珠紋圈嵌綠松石(或為料飾)構成主體圖案。另一件長9.2、寬2.2厘米,重11克。上下兩邊亦為聯珠紋邊緣,中部聯珠紋嵌綠松石構成上下對稱的桃形主體圖案。
金花飾29件,長1.2、寬0.7厘米,金質掐絲,聯珠紋邊緣,正面似三瓣花中嵌綠松石(或為料飾),多因年久掉失。下側似三角形,形制均相同。在古代,這種金花飾是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繡制的花飾,九龍山出土的金花飾可能是木盒或其他工藝品用于裝飾的部件。黃金具有不怕氧化、不易生銹、延伸性較強的物理性能,從出土的金花飾和金帶飾不難看出,釆用了錘揲、鑲嵌、掐絲、焊接、鏨花和金珠等工藝。錘揲,即充分利用金銀極佳的延展性能,用錘子將金塊錘打成片,然后置于器物或模具上擠壓錘打,即成有凹凸紋飾的器物。
敲打出的既可以是器物的形體,也可以是花紋。它是西方金銀器成紋的主要方法,在拜占庭、波斯以及中亞都有悠久的傳統。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壺的人物紋樣即以此方法制作。錘揲出的紋樣凸出器表,造成浮雕一般的縱深視覺效果,使器物更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伴隨著絲綢之路上西方文化的東傳,錘揲技術風行一時。
焊接,是在金銀器和金銀裝飾部件之間的接觸點上澆灌金屬液體,使之冷卻后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此法用于金屬部件和其他金屬器件的結合上。鑲嵌,是在金銀器上嵌飾珍珠、水晶、綠松石、紅綠寶石等材料的飾物,以增加器物的富麗程度。有的器物往往裝飾多種飾料。掐絲多用捶打成極薄的扁金絲編出紋樣輪廓,后焊接到底板或器壁上,再鑲嵌飾物,與鑲嵌工藝中的包鑲技術有所聯系,這種做法在西方起源較早。金飾上面飾物包邊鑲嵌則是使用掐絲工藝,將拍扁的金絲或金片按照寶石的形狀圍成一周對頭焊接后再黏結或焊接在底托之上。
我國北方匈奴、烏孫和早期鮮卑金飾上可以見到這一技法,因此應該是通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從西方學習而來。漢晉時期,多鑲嵌綠玉和綠松石,掐絲外框也多以心形、圓形、水滴形、月牙形等簡單的幾何形狀常見;直至北朝時期鑲嵌物日益豐富,擴大到各種材質,色彩斑斕,工藝日趨復雜而精致。金珠工藝在先秦、秦漢時期由西方傳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早的金銀珠首飾出自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約制成于公元前7世紀。
在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美國珠寶匠約翰?保羅?米勒。中國金珠工藝,到北魏時比較盛行,珠粒飽滿圓潤,與鑲嵌工藝巧妙地結合起來,增加了立體效果。金珠主要用在金銀器表面的裝飾上,是根據器物上所需金珠的數量和直徑大小而特制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做裝飾,形成聯珠紋、魚子紋等。金珠的制作方法一般有吸珠、潑珠(炸珠)、研珠、趕珠、吹珠等多種。九龍山漢墓出土的金帶飾和金花飾,它們造型不同,但制作手法完全相同。
雖然器物上所用原料較為單一,除綠松石外,僅有金片、素金絲和小金珠,但其線條流暢,主題突出。金帶飾和金花飾上的桃形紋樣由金絲與金珠組成,制作中將掐制成所需圖案的素金絲黏在金片上,小金珠除了依次黏接在金絲掐制的外緣之外,還在帶飾的上下兩側用小金珠等距離地構成了菱形的連續圖案,最后焊接固定。
其造型帶有鮮明的西亞風格。此物在固原出土,說明它是通過絲綢之路被帶到這里的。張騫“鑿空”后,在固原境內途經蕭關道的絲綢之路東段北道貫通,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融合,固原成為古道上的咽喉重鎮,貢使、商賈、僧侶往來頻繁、絡繹不絕,諸多中西亞的金銀、玻璃等奢侈品的發現實證了絲綢之路沿線固原境內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發達以及商業貿易的興盛。中國對金銀的認識和使用要晚于銅,早期中國的青銅鑄造和裝飾技術比較發達,其金銀器工藝是從青銅器制作中脫離出來的,并成為一門獨立的細金工藝。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金銀的加工技術基本上是借鑒了青銅加工技術。隨著絲路的暢通,西方金屬加工工藝傳入中原。
漢代以后,通過借鑒、吸收、融合,逐步創新、發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富有特色的冷熱金銀器加工裝飾技法。兩漢時期金銀器的制作技術已趨于完善,鏨刻、鎏金等工藝更加成熟,花絲工藝中的掐絲、編織技術脫穎而出,具有代表性成就的焊綴金珠工藝,即將細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絲焊接在金器表面構成裝飾一直傳至今日。
參考文獻: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九龍山漢唐墓葬》,科學出版社,2012年。
[2]楊小林:《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科學出版社,2〇〇8年。
文物學家評職論文投稿刊物:《中國歷史文物》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學術研究刊物,主要刊發有關中國古代文物、考古、歷史及博物館專業的學術研究文章。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1-4233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671-746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
ISSN:1005-9245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級別: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CSSCI南大期刊
ISSN:1000-5560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045-232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284-1851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352-4928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69-433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960-7412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048-969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0191-291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1741-7007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38-785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
數據庫:SCI
ISSN:2214-7144
刊期:進入查看
格式:咨詢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