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3月30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新聞知識之談民生新聞媚俗化 推薦本站最受歡迎期刊:《新聞知識》是由陜西日報社、陜西省新聞研究所、陜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大型新聞學月刊。
關鍵詞:新聞知識,新聞傳播行業范文,民生新聞,收視率,媚俗化
摘要:民生問題在一定的背景和原因下產生,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過程。本應以平民角度報道新聞事件的民生新聞出現了媚俗化傾向,從而影響著一些民生新聞欄目的節目質量,并表現在多個方面。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就民生新聞的媚俗化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民生新聞的形成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陽臺。市民階層開始爭取自身的話語權,“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就變得勢在必行,于是,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概念。
民生新聞的興起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應該說民生新聞的走俏有一定的社會背景。
“民生”價值觀契合了我們黨新時期“執政為民”的理念,也與受眾的需求相吻合。以往新聞節目充斥著主體性報道,節目樣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信息量及其單一,更缺乏和觀眾的互動。而民生新聞則很好的克服了這些不足,成為民眾發表意見、建言獻策的平臺。
民生新聞是人民群眾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過去,人民群眾對自己遭受的天災人禍,對于政府某些部門和服務機構的失職、瀆職往往逆來順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增強,催生了民生新聞的迅速興起。21世紀初,深圳報業集團的子報《晶報》創刊,明確提出“以民生新聞為特色”的辦報方向;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的開播,更是民生新聞的典型范本,是民生新聞真正形成的顯著標志。人們之所以廣泛認同《南京零距離》標志著民生新聞的真正開始,就在于這個節目不僅發揚廣大了都市報、晚報的民生報道,而且將“實用資訊、生活投訴和社會新聞”這3個方面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聞的典型范例,進而產生了普遍的“示范”效應,使民生新聞在報刊與電視等媒體上得到廣泛實踐。與此同時,新聞界人士又十分明確地把這種新的新聞傳播現象概括為“民生新聞”,從而使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范式清晰地呈現出來。
二、民生新聞媚俗化及表現
什么是媚俗化?米蘭•昆德拉在其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對“媚俗”做了深刻的研究。昆德拉解釋說:“‘媚俗’就是描述那些想要不惜一切代價取悅最大多數人的心態。”要取悅大眾,當然必須確認大家想要聽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這種思想模式中去,“用美麗的語言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甚至自己都會被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感動落淚。”媚俗化就是一味地強調收視率,致使很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采編人員從選題、內容的策劃到后期的采訪報道,都簡單地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忽視了輿論的引導作用,致使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引領輿論的功能被嚴重弱化,甚至出現誤導觀眾的情況。
筆者認為,目前民生新聞在廣電民生新聞欄目中的媚俗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賣弄噱頭,嘩眾取寵。一些民生新聞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對暴力、色情、兇殺事件趨之若鶩,制作手段上存在娛樂化傾向,強化視覺刺激。比如把一些血淋淋的畫面在一則新聞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運用,尋求感官刺激,這樣容易讓觀眾誤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每天暴力頻發,糾紛不斷。
第二,羅列瑣事、流于膚淺。鄰里糾紛、水管破裂等生活瑣事的展示,看多了就讓人覺得厭煩、淺薄、瑣碎。其實這些并不能構成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如果一個欄目樂此不疲地重重報道這些內容,不但反映出從業人員視野狹窄,對“民生”理解偏頗,還會浪費時間,無暇顧及到新聞背后的嚴肅命題。
第三,炮制新聞、捕風捉影。在社會轉型期,媒體進入市場尋求自身生存發展,面對每天都在“等米下鍋”的欄目資訊缺口,還要考慮避免同質化的淺層競爭,一些策劃者為網羅社會奇聞可謂絞盡腦汁。一方面重獎新聞線索,誰的“料”猛就用誰的,一方面廣開稿源,主觀臆斷,捕風捉影,推理演繹,而不去核實新聞的來源,不去尋求證據支持,造成虛假新聞層出不窮。
第四,主持人播報方式存在媚俗化傾向。如不少臺相繼推出用方言播報新聞節目,有時主持人還穿上說書的行頭。方言說新聞節目有一兩檔沒什么,可能還挺新鮮,但多了濫了不僅會讓觀眾厭煩,同時也帶來十分嚴重的問題——這與電視媒體推廣普通話的重任背道而馳;另外,雖然民生新聞主持人適當的運用形體語言可以體現播報的松弛感和親和力,但如果動作過大、調侃的語調多了,也容易讓受眾對主持人的真誠度、信任感大打折扣。
第五,大量沒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充斥其中。經常收聽觀看民生新聞節目的受眾都有這樣的感覺:民生新聞在反映城鄉現實生活的同時,由于有意向民眾的“日常意識”和新聞的“世俗化”靠攏,新聞中大量充斥著許多并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民小事、奇聞怪事以及一些小車禍等。這就使得一些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得不到充分反映。“新聞價值的幾個要素: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幾乎毫不沾邊。就拿最后一點趣味性來講,應該也沒有多少市民會對街頭打架事件充滿興趣。
三、避免民生新聞媒沒媚俗化傾向的建議
首先,新聞從業人員,特別是從事民生新聞報道的從業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加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分量。民生新聞的目標受眾是中低文化普通市民,地方軟新聞大量增加的同時,也應加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民生新聞的份量,通過對新聞的適當解讀,用權威來透析事實,來傳播高質量的有關社會改革的熱點、重點新聞。
其次,應該注意對題材的選擇。民生新聞的采錄記著要做前期準備,深入挖掘,要體現民生新聞的社會責任。傳播是需要有選擇的,有傾向的,要講效果,沒有人看自然沒有效果。但不當報道也有負面的影響。有一些民生新聞會讓我們的觀眾得出不好的結論:我們的城市某些居民素質低下、不文明現象處處可見,環境問題一大堆,城市管理很糟。在現代社會資訊交流如此發達之時,往往給國際上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素材,成為貶低中國人的口實,讓不明白真實情況的人錯認為這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第三,主持人播報時語言表達應力求口語化,用個性化的語言“說”新聞。所謂個性話的語言,關鍵是主持人對新聞事件的評判應融合到節目主持中,更重要的是,這種有感而發的的評判必須要與觀眾對此事件的評判產生共鳴,主持人要把握好受眾心理以及“平民化”與“媚俗化”的界線。比如南陽電臺的《新聞聊天室》欄目,它非常關注民生新聞這一塊,讓我們在輕松地感受中了解到世間百態,人間冷暖。“說”新聞是一種非常新鮮而且有效的新聞報道方式。
“民生新聞節目應本著對群眾、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批評報道在監督力度不斷升級的基礎上要時刻注意平撫社會的不滿情緒,為受眾提供具體可行的應對策略。”媒介應該在揭露批評一些不文明現象后,對批評進行新的評判和整理,最終形成一個有力的立場總結和知道對策,構成一次完整的、與受眾充分交流的批評性新聞報道。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對節目的長期發展、積累良好的社會美譽度有著積極的意義。
隨著廣播電視傳媒業的迅猛發展,民生新聞節目越來越受廣大傳媒業的青睞,也引起了廣大受眾和傳媒理論界的普遍關注,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但因為存在一些如上所述的媚俗化傾向而導致了時下一些民生新聞欄目出現偏差,從而影響了這類節目的美譽度。民生新聞在主張平民化的同時又要固守新聞本位,既要注重本土化又要防止地方本位主義,既要重視人文關懷又要警惕過多的負面報道誤導受眾,強調接近性又要防止媚俗化。只要找到了對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及時糾正制止民生新聞發展的諸多問題,民生新聞必能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也會受到越來越多觀眾朋友的喜愛和支持。
參考文獻:
[1]何梓華,成美.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鄧沖.和諧社會中的民生新聞[J].新東方,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