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3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天津水產預防池塘養殖病害的發生 推薦本站人氣雜志:《天津水產》給期刊投稿多少錢 是由天津市水產學會;天津市水產研究所主辦的水產類雜志。
摘要 分析引發池塘養殖病害的因素,結合實際提出預防措施,以為池塘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天津水產,池塘養殖,病害,因素,預防
預防和控制池塘養殖病害,首先要了解病害的發生原因,才能采取適當的措施,有效防止病害發生。現結合生產實踐,就引發病害的因素進行探討,并提出預防措施。
1引發病害的因素
1.1水溫水質
魚對水的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范圍,水溫的突然變動,或水溫長時期偏低、偏高,都會使魚發病,如魚苗下塘時溫差不能超過2 ℃,魚種及成魚下塘時溫差不能超過5 ℃[1]。水質也是一樣,如果單位水體中載魚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態環境變得相對惡劣,便可能發病,如不及時換水,當魚的排泄物、分泌物不斷累積,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類大量增長,就會令水質惡化,溶氧量降低,使魚發病。有些地方的養殖者仍然沿襲著傳統的養殖方式,向池塘里投入大量的有機肥,甚至是未發酵的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在池塘里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又往往產生一些氨氮、亞硝酸鹽、沼氣等有害物質,并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變老,進而影響魚類健康。因此,保持均衡的溫度和良好的水質是非常必要的。
1.2飼料的營養和投喂
人工養魚全依賴人工投飼,如果投喂的飼料營養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時定量,饑飽不勻,會使魚營養不良,體質虛弱而致病[2]。若是飼料霉敗變質,更可能使魚中毒致病。
1.3操作及外部病原體
在撈魚的操作過程中,不慎碰傷魚體,折斷魚鰭,或是魚跳落于地上受傷,受傷部位極易感染。此外,常刮食附著藻的魚,吻部也易感染。另外,將外部病原體帶入養魚容器的途徑很多,如由餌料、水草帶入,有病魚用過又沒消毒的工具,新購入魚未經隔離觀察就放入原來的魚群等都能帶入病原體。
1.4其他因素
養殖水域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魚類外,還生活著多種水生生物。這些水生生物有的對魚類生長有益,有的則有害[3]。養殖魚類的發病還與魚體的內在因素有關,諸如養殖魚類的種類、年齡大小、健康狀況、個體差異,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功能等內在因素。
2預防措施
2.1養殖池塘的清整與消毒
養殖魚類經周期性的飼養后,池底往往沉積著大量的食物殘渣和排泄物,這些有機廢物經腐爛、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細菌很好的培養基[4]。因此,當淤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必須及時清除。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蟲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降低侵襲性病害的發生率。一般來講,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 cm左右即可。這樣既使水體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滿足水產養殖類對天然餌料的需求,又可減少致病菌的滋生場所和細菌密度。因此,每年對魚池清整時,必須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干塘清除過多的底泥(保留15 cm即可)后,日曬1~2個月。放養魚種前20 d左右,用生石灰2 250 kg/hm2全池均勻遍灑,并翻動底泥使生石灰與之混合,然后注水10 cm左右,使高濃度的生石灰溶液滲透到底泥里。幾天后遍灑生石灰,使池水濃度達150 g/m3,以殺滅孢子蟲及孢子蟲卵。偏酸性池塘,施用生石灰60~75 kg/hm2,浸泡1 h后全池均勻潑灑;氨氮或亞硝酸鹽偏高池塘,每10~15 d在晴天施有益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EM菌、芽孢桿菌等調節水質。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殺滅致病菌、寄生蟲及孢子等,同時可改善池底土質。
2.2放養健壯苗種并進行藥浴
選擇體質健壯,無畸型,規格均勻,體表、鰭條或附肢無炎癥,無爛鰓、白肝等異常病癥的魚苗。苗種游動(或爬行)靈活,無病態。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先進行魚體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液有3%食鹽水或2~3 mg/kg呋喃西林溶液、10 mg/kg高錳酸鉀溶液,任選一種,將魚藥浴5~10 min。藥浴過程中如見魚急游反常,應立即撈回原水中。在易發病的季節,容器、工具要經常消毒,用藥后用清水洗凈,消除殘留藥性;或在容器中滴亞甲基藍液使水呈淺藍色,以達到消毒的目的。
2.3選購優質餌料進行科學投喂
飼料的選擇要求顆粒均勻、水中穩定性好、營養全面、餌料系數低等,并添加誘食劑及穩定VC等,促進養殖品種的攝食、消化和吸收,促進其生長,增強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飼料的科學性,不要投喂單一飼料,避免缺少某種營養元素而引起營養性疾病。如蝦、蟹養殖中,除投喂動物性餌料和全價配合飼料外,還應保證充足的植物性飼料。另外,還要進行科學投喂,一般采取“四定”投餌,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
2.4合理使用配套增氧機械
通過增氧機的打水作用,增加水體的溶解氧,保持水質條件良好,從而避免誘發疾病的應激條件產生。一般使用方法掌握“三開二不開”,即晴天中午開機,一般14:00—15:00開,開機約30 min左右,此時開機能夠把表層水溶氧輸送到水底,使底部溶氧豐富;陰天清晨開機,養殖塘口清晨溶解氧量最低,水質較差,這時開機能夠增加溶氧,改善水質;連綿陰雨天半夜開機,由于連綿陰雨,白天光合作用較差,水中溶氧較低,夜晚水生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導致池水溶氧很低,這時開機,可增加溶氧;傍晚一般不開機,傍晚是養殖水體中水質較好的時候,這時一般不用開增氧機;陰雨連綿白天不開機,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弱,溶氧低,如果白天開機,養殖對象和微生物呼吸加強,好氧加速,夜間會嚴重缺氧,從而導致泛池現象的發生。
2.5掌握規律及時處理死魚
掌握某些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病規律,定期在水體中施用藥物或投喂藥餌,殺滅病菌,減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藥物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并且不能與微生物制劑同時使用。另外,在調查養殖者時經常發現已死亡的魚漂浮在池塘內,或撈出后隨意丟在岸上,或丟棄在河里,這不僅污染水質、污染水源,同時腐爛的死魚又是病害菌的培養基,造成疾病傳播。因此,處理死魚的最好辦法是及時撈出挖坑深埋。
3參考文獻
[1] 志勤.魚病用藥不奏效的原因及對策[J].農村實用技術,2010(3):56.
[2] 侯傳寶.采取綜合措施提高春季魚病預防效果[J].當代水產,2010(2):59-60.
[3] 丁相明,張鵬,張在勤.淺談春季魚病發生的原因及預防[J].中國水產,2010(4):59-60.
[4] 楊再明,陳紅梅,楊成都.魚病防治給藥方法及施藥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8):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