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語文建設雜志談文言實詞翻譯技巧 推薦本站搜索排行量最高的語文教學類雜志:《語文建設》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主辦的以廣大語文教師為服務對象的綜合性語文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內刊號CN:11-1399/H;國際刊號ISSN:1001-8476,郵發代號2-200。對教材語言文字及注釋進行辨誤;介紹語言文字的規范標準;報道語言中的新現象,分析新詞語、流行語的用法等;解決語文教學、語文生活中遇到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典型性、普遍性的問題;介紹對語文教學具有指導價值的語言學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語言教學有關問題。
摘要:高考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這些文言實詞有的因多音多義而難以理解,有的因古今異義容易混淆,還有的因詞類活用而意義發生臨時改變 ,特別是遇到陌生的文言實詞,一時難以準確理解詞義,則須靈活運用一些方法、技巧進行推敲、判斷。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現將一些方法、技巧總結如下。
關鍵詞:語文建設雜志,文言實詞,翻譯技巧
一、 字形分析推斷法
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本義。漢字中的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意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義符為“”,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二、 字音分析推斷法
找到通假關系,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一句中的“頓”的意義。“頓”與“鈍”的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含義是“不鋒利”,“ 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思就是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這句中的“惠”本義為“仁愛”,在這里顯然講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聯系來推斷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貫通。
三、 語法分析推斷法
即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句子中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根據詞語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推斷詞義。如“自放驢,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材”的意思,“打材”是動詞,明顯不當。又如“范增數目襄王”(《鴻門宴》),這句中的“目”前有狀語,后有賓語,用作動詞,既不能理解為“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解釋為“用眼睛示意”。
四、 結構分析推斷法
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句中 “跬步”的意義。“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意思。又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中的“ 逸豫”之意,“憂勞”“ 逸豫”構成對比,與“憂勞”義相反的“ 逸豫”就是安逸享樂之意了。
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我們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例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地”的意思,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險固的地方”。
五、 語境分析推斷法法
語境分為句子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所謂內部環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環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段文章而言的大環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借助這些語境推斷。如“酈元之所見所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兩句中的“言”的意思。前句中的“言”依據前文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這句中的“言”為“敘述”之意。后句聯系全篇及背景看,漁工水師雖知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因此這句中的“言”可理解為“記載”。
六、 聯想推斷法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本中已學過的文章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的實詞含義,如“不以外夷見易”中的“見”我們可以聯想課文中“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見”是放在動詞前,對自己怎么樣的一種用法。“不以外夷見易”意為“不因為我是外夷而輕視我”。
可以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下面舉幾個實例來說明這個方法。
(1)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
(2)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3) 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
(4) 臣從其計,大王幸赦臣。(言聽計從)
從上面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括號內成語中的詞義,平時我們是比較熟悉的,借助這些熟悉的詞義,就可以幫助推斷文言語句的詞義。
總之,理解文言實詞一定要注意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平時多注重積累,多注意歸納方法技巧,相信理解文言實詞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