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1月0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建筑與文化從“大樓梯住宅”闡釋日本建筑文化 推薦本站特色期刊:《建筑與文化》由中國出版集團主管、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主辦的集權威性、批判性、專業性、可讀性、知識性于一體的專業性期刊。讀者對象為國內外建筑房地產設計、開發領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劃、建設、文物管理等部門的官員;圖書館;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及學生等。
摘要:本文以“大樓梯”住宅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的社會精神兩個主要層面對日本建筑文化進行剖析;著重分析了日本建筑材料質感的追求、空間意向的顯現和氣候光線的把握。
關鍵詞:建筑與文化,大樓梯”住宅,建筑文化,材料,空間,氣候光線
“大樓梯”住宅,坐落于日本島根的海邊。三層住宅巧妙的隱匿在多層室外樓梯中,大跨度的樓梯兼顧屋面與部分墻面的使用功能,形成半開敞式格局,有效分割了室內外空間的同時,使建筑整體呈現出幾何的秩序美。房屋內部裝飾主要采用原木材料打造,力求保持木材的原始質感,外墻和屋面也并未做深加工,只是依照樓梯間隙開設窗戶,來滿足室內照明。由于窗戶的特殊形式和南邊的朝向,在夏天既能引進陽光,又可以避免過度日照。打開窗戶,不會泄露家人隱私,但是可以引進舒適的夏風。房子除了給業主夫婦和他們的雙胞胎孩子提供舒適得室內空間,還有著非常棒的室外空間,開敞式樓梯屋面從形式與材料都與周邊自然景物融合得恰到好處,室外空間周圍人都可以參與共享,更是受到小孩子的歡迎。
日本的傳統文化較之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并不是多么深遠,但卻發展的十分純粹,特別是他們對于自然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意識和感受,一種將自然置于自己之上的態度,滲透在其文化思維的各個方面。中國只是將自然看做是可以與自己并進的。用自然去修飾自己的目標,而日本是用自己去完善自然。日本人認為自然的形式是最好的,也是最優秀的。伊氏神社每二十年來重新建一次,這是對待自然的態度,認為沒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永恒的東西只在一種態度上,和中國古代皇宮相比,伊氏神社的壽命很短很短,可就在這重建上,它得到了永恒。
尋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度,也成了日本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材料質感的追求——“木”文化
日本在建筑材料的開發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這并未改變日本人對木料的偏愛。歸根結底,木料能帶給人回歸自然的感受。日式風格特別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借用外在自然景色,為室內帶來無限生機,選用材料上也特別注重自然質感,無論是一堆沙、一片竹、一堆石都脫胎于自然,又融入與自然。
在選用天然材料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屬性,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材料的質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結合方式等來達到豐富細部處理的目的,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紙張,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在建筑這樣一個限制非常嚴格的區域中使用如此多樣卻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種欲以最少而獲得最多的愿望。
近年來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蘊涵的生命力和表現力被重新認識并成為建筑創作的源泉之一,木材給人帶來溫馨的感覺,并讓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同時,通過其與鋼、混凝土等現代建筑材料的綜合運用,使得傳統日本建筑文化特征不斷延伸,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文化與新技術、新材料之間的關系,也實現了追求建筑對材料的呈現和運用與其自然功能性因素相一致的效果。
2.空間意向的顯現——“氣”文化
在空間意向上,日本建筑力圖避免沿縱軸方向對稱以追求自然,不喜歡對抗自然的高大建筑,而注重細節、小巧精致、富于變化的空間才是其做展現的魅力所在。著眼于溫馨親切的空間氛圍,講究空間的流動與分隔,流動則為一室,分隔則分幾個功能空間,空間中總能讓人靜靜地思考,禪意無窮。日本空間這樣的”無秩序”,或是“無常”的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增加了空間的感受,更加體現與大自然協調,渾然一體的文化理念。
在這種自然觀理念指導下建造的建筑與營造的室內氛圍,尤其是人們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設計和建造的過程中都很注意:日本建筑中的室內空間,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都力求與外部空間的和諧、連貫。“灰空間”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內外的界限,并將兩者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室內并不是從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的獨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間,不通過墻體把居住空間和外部環境之間加以界定,而是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盡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這種“空間的無限定性”概念,通過人工與自然之間相互滲透、互相融合的空間形式,與現代建筑設計思想不謀而合。
同時,對于幾何形體的運用,使得建筑形體在整個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脫界定,自然和幾何產生互動。幾何形體構成了整體的框架,也成為周圍環境景色的屏幕,人們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達有密切的聯系,借由光的影子閱讀出空間疏密的分布層次,經過這樣處理,體現了自然與建筑既對立又并存的關系。
3.氣候光線的把握——“季”文化
光作為一種把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賦予美以戲劇性,給生活增添色彩。日本國土狹長,四季氣候分明,為了使居室融入自然,日本建筑設計思想中很注意根據地方氣候、風土來考慮安排居室布局,使住宅空間努力追隨自然的陽光、風和綠色,把室外的景物納入視野之內。一個建筑整體宏觀特征固然給人留下第一印象,但其內部空間的利用,顏色的調動、光線的把握、角落的設計以及裝飾的搭配是令人能夠長久回味的元素。在充滿著木材紙張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氣息所形成的氛圍中,長方形的線條、自然的色調與植物柔和的色彩給人以幽靜和美的感覺。陽光和陰影使白天的室內永遠有一種下午時分的韻味和感覺,物體的視覺特征變得豐富起來,粗糙的表面也變得異常柔和。人為的痕跡被減少到了最低限度,與自然更貼近。人們身居室內,亦可飽覽自然界的變化,感覺自然生命力的脈搏,從中體會人生的意義。
賴特是享譽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師,其獨特的“有機建筑”思想對現代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其漫長的建筑設計生涯中他和東方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日本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曾對其創作思想與創作活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說:“日本的建筑,它使用與人非常親近的木材這種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現和自然的對抗與對立;而是去努力表現與自然的統一與諧調;在建筑處理上注意每一個細節都和自然環境緊密地結合。而日本建筑室內中所凝聚的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則正與當代倡導的“生態設計”的主流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日本這片土地上擁有越來越多像“大樓梯住宅”一樣,令人著迷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建筑,把日本的傳統文化精髓運用到現代的的可持續建筑中已經成為了日本建筑的一個特征。如何尋求人類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為現代建筑帶來巨大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