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語文建設雜志之語文教師如何掌握課堂 推薦本站優秀期刊:《語文建設》,《語文建設》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主辦的以廣大語文教師為服務對象的綜合性語文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內刊號CN:11-1399/H;國際刊號ISSN:1001-8476,郵發代號2-200。對教材語言文字及注釋進行辨誤;介紹語言文字的規范標準;報道語言中的新現象,分析新詞語、流行語的用法等;解決語文教學、語文生活中遇到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典型性、普遍性的問題;介紹對語文教學具有指導價值的語言學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語言教學有關問題。
摘要: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該如何實現既尊重學生多元化思維,又進行正確的導向呢?筆者以為,教師在語文課程行進過程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掌控。
關鍵詞:語文建設雜志,語文教師,掌握課堂
一是鼓勵創新,正確定位。鼓勵學生的多元化思維特別是創新思維、求異思維,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思維的意義、自己見解的價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求的欲望。在肯定他們思維的火花的同時,正確定位,引導學生選擇核心價值。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學生對菲利普夫婦人物形象的分析產生了爭議。有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是令人生厭的市儈,他們隨著于勒的發達與破落變化著自己丑惡的嘴臉:一會兒盼,一會兒贊,一會兒罵,一會兒躲。在課文中無疑是反面角色,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金錢關系的實證;也有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出現時是以受害者的形象展示在我們面前,如此拮據的生活,如此菲薄的收入卻被弟弟“于勒”侵占、揮霍了大部分遺產,罵他幾聲“壞蛋”“流氓”“無賴”,從情理上并不為過,客客氣氣地把他送去南美也未出格。還有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有超出所處時空的更高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小人物、普通人有更好的生活的夢,以免除在“吃、穿、用”上的困窘,是無可厚非的。至于把這個夢建立在“弟弟”身上,而且愿望越來越強烈,依賴的程度越來越大,確有不勞而獲的因子,有貪婪的萬分,但我們并不感到不可思議。學生各抒已見,課堂氣氛熱烈。對于學生這些多元化的視角,創造性的思維,老師首先給予充分的肯定。接著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點出:我們承認菲利普夫婦所作所為的“部分的合理化”,給予他們應有的同情,但更主要的還是應批判他們身上的虛偽、丑惡一的面。這樣,既體現了作品的豐富性、復雜性,又對作品主旨進行了深刻挖掘。既鼓勵了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又給人物的評價正確定們,引導了學生選擇其核心價值。
二是因勢利導,凸顯核心。
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但課程行進中出現的多元化的思維并不一定都有價值,教師應及時因勢利導,層層推進,巧妙點撥,去除一些非語文本真的東西,凸顯其核心價值。一位老師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議及對愚公移山的看法時,有學生建議搬家,這樣解決了愚公一家的交通問題;有學生建議實行旅游開發,提升二山的知我度,可解決生活的不便,更可賺取大量的銀子;有學生建議鼓勵更多的人進山居住,逐步地改造道路;更有學生異想天開:可開山取石填海,既可平山,又可增加陸地面積,并舉例歐洲的荷蘭即是攔海造田,做法大同小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學生的思維看似豐富,但其中有價值的并不多,因為《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這一文學形式的目的往往是借助于一個虛假的(現實生活中一般不會有的)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這思想就是寓言的核心價值所在。學習寓言如果舍本逐末,糾纏于故事的情節,就偏離了語文的本真。筆者在教授這課時,面對這學生旁逸斜出的思維,并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因勢利導,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出假設:如果把這則寓言的結尾改為愚公靈機一動,把家搬到了山外,你們覺得這個故事好嗎?學生都覺得如果這樣一改故事就索然寡味。于是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為什么改了以后這故事就“沒味”了呢?學生最后經過熱烈的討論,認識到,這則寓言存在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愚公這個看似有悖于常理的行為,歌頌了那種敢于與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和不畏困難的毅力。這樣,既激勵了學生的多元化思維,又因勢利導,凸顯了核心價值。
三是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對學生多元思維的“賞識激勵”絕不等同于“隨意捧殺”。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做糾偏工作,幫助學生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魯迅的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分析語言特色時,有學生提出,魯迅文章的語言似乎過于犀利,甚至有些刻薄,并結合其課外讀過的梁實秋的作品《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以及其他一些人對魯迅的評價,認為魯迅少寬厚之心,為人不夠寬容。對于學生的大量課外閱讀,以及敢于有自己的想法,我給予了肯定,但對于其認識上上誤區,也進行了嚴肅的糾正。指出其認識的片面性,告訴學生有懷疑精神并非是懷疑一切,魯迅的文章之所以如此具有戰斗性,語言之所以如此犀利,和他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必然的關系,也和他愛憎分明的性格有關。他所處的時代太殘酷了,痛知中國文化之毒,苦無中國自救之理,他孤身一人,自責自苦,沒有答案,唯有以這如匕首如投槍的犀利的語言去戰斗,去打破這似鐵屋子一樣的牢籠。他語言的犀利正反映著他的深刻。這樣,對學生一些片面的、偏頗的認識進行了糾正,幫助他們揚棄錯誤觀點,存留正確的價值觀。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程鼓勵多元化思維與堅持核心價值的選取,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兩者是相互儲存,缺一不可的。只有真正做到兩者并重,我們才能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