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魯迅的小說《離婚》雖不及《祝!、《傷逝》那般出名,但是也是魯迅筆下的得意之作。其文中,女性主義,反對封建禮教,獨特的敘事視角的文章的精彩之處。
關鍵字:文學刊物征稿,魯迅,離婚,女性主義,封建,敘事視角
《離婚》仍然是反映“舊中國兒女”的一篇小說,但文章的題目和主題卻具有現代意義。“離婚”代替了傳統的“休妻”,看似民主平等了些,可小說字里行間無時不顯現著兩個字——休妻。離婚的假象掩蓋不了休妻的實質,魯迅先生以“離婚”二字為標題,也許正蘊涵了對這種現象的莫大諷刺。
一、女性主義
魯迅在《離婚》中塑造了愛姑這個人物形象。愛姑同樣是農村婦女,但她跟祥林嫂不同,她大膽潑辣,丈夫要離棄她,她就整整鬧了三年,最后對方不得不請出“和知縣老爺換帖”的七大人來調停。作為辛亥革命之后的農村青年婦女,她多少受過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思想的影響,所以不像祥林嫂那樣任人擺布,而是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這又怎樣呢?七大人打一個噴嚏就把她鎮住了。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愛姑所幻想的那樣知書識理,講公道話。會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維護“公婆說走就得走”的封建禮法和秩序,他憑借自己的權勢、地位,幾個動作、幾句話就把愛姑壓服了。在同七大人這個封建勢力代表人物的交鋒中,愛姑表現得是多么的幼稚積軟弱啊。
愛姑是魯迅筆下最具反抗性的農村婦女形象,但愛姑的思想依然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鉗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覺、不徹底的。她認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到了婆家又“低頭進,低頭出,一禮不缺”,對方沒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據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為完全合乎傳統的“禮”,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當然,愛姑不可能有這樣先進的思想,因為辛亥革命并沒有給她進行過這種****思想的啟蒙教育,更沒有給她創造出離婚還可以自由結婚的條件,事實上所謂離婚就是封建社會的休妻,那是比寡婦還不如的下場。
愛姑在《離婚》悲劇中暴露了她的許多弱點。她對封建勢力的認識是天真狹隘、幼稚糊涂的,她對封建統治者始終抱有幻想。自己的抗爭失敗了,還認為自己“誤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鹵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連自己的敵人是誰還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氣壯地來,服服貼貼地走,讓人們看到封建階級權威、封建傳統觀念是怎樣根深蒂固的鉗制著被壓迫者的頭腦!
魯迅是從封建陣營中走出來的革命者和思想家,因而他對封建禮教的解析和攻擊就更能深入要害,打中核心。他認為男女應該是平等的,魯迅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出了帶給一代又一代婦女深重災難的致命的鐐銬——封建的節烈觀。他卻專責女性:致于破人貞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過去。斷然指出:“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于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去存在的生命和價值。”魯迅認為它應該退出歷史和道德的舞臺。
二、批判封建禮教——愛姑強烈的反抗讓封建禮教四面楚歌
愛姑,受盡了迫害和凌辱的農村婦女形象。她所受的教育,也還是“三從四德”“七出之條”之類,奉行的也是“夫者,妻之天也”這樣的古訓。在傳統的道德的約束之下,她嫁到施家之初,真是“低頭進,低頭出”“三茶六禮”“一禮不缺”。當然愛姑的強悍性格跟她的家庭地位是分不開的,她不像祥林嫂那樣孤苦無依,而有著受人尊敬的父親和六個強悍的兄弟作為后盾。所以,當她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侵犯時,能夠毫無顧及,大膽抗爭。但愛姑的反抗終究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和自發性,她對封建禮教的本質并沒有根本的認識。
愛姑在維護自己的權力時卻同時維護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婚姻制度,維護著“從一而終”的封建法規,她的娘家也只能在這個基礎上給她以支持,她們根本無法改變整個社會對再嫁或被休女子的歧視,這便注定了愛姑悲劇的結局。愛姑所處的就是這樣的倍受欺壓的地位,但“三從四德”的教育使她能委曲求全。當“小畜生”仗著優越的“夫權”姘上了小寡婦就不要愛姑,“要趕我出去”的時候,愛姑可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家庭生活被人破壞了,她干涉丈夫的不道德行為,為爭取起碼的人格尊嚴而進行斗爭。盡管惹得“丈夫不對,公婆不喜歡”,“老畜生”也幫著兒子壓制愛姑,但愛姑毫不示弱,搬來了剽悍的父兄——父親莊木三和六個兄弟,跑去拆了施家的灶,還到處打官司,造成了一樁封建社會里農民女兒的離婚案。愛姑在這里所爭的,遠不只是生活下去的基本權利,而是做人的尊嚴和價值。
面對封建統治者的權威,她喊出了:“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總要鬧得他們家破人亡。”好一個勇敢,強悍的愛姑!她以自己的堅決行動,打碎了封建禮教的枷鎖,沖破了夫權的樊籬,挺立在封建權勢者面前,一洗所謂柔弱女子的窠臼,顯示了中國婦女覺醒的萌芽。面對封建禮教的“七出之條”和“七大人”有氣無力的恐嚇:“公婆說走,就得走”,愛姑毫不示弱——“就拼出一條命來,大家家破人亡!”丈夫和公公被她稱為“小畜生”和“老畜生”經常掛在嘴邊,甚至對封建政權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她也敢加以評議:“七大人怎么樣?難道和知縣大老爺換帖,就不說人話了么? 他不能象慰老爺似的不通,只說‘走散好,走散好!’”
可見,封建的等級觀念在她的頭腦里一點也不齊整了。這在積幾千年封建之功,把婦女訓得比羔羊還柔順的國度里,在蠻橫壓迫婦女的宗法思想統治下的農村,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同時,我們不難看出,封建宗法制度在愛姑離婚事件的撞擊下,已經是風雨飄搖,四面楚歌了。
三、獨特的敘事視角
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者能從任何角度任何時空來敘述。首先,敘述者可以鳥瞰全貌。文本中如:從“木蓮橋頭”到“航船”內外,從“龐莊”經“魁星閣”到“慰老爺家”等都被敘述者盡收眼底。其次,敘述者可看到其它地方同時發生的一切。文本中如:在“八三”的質問被說服“再開不得口”的同時,敘述者看到莊木三“摸煙管,裝上煙”、“斜對面 掏出打火機 給他按在煙斗上”等。第三,敘述者通過莊木三的回憶,對事件的過去了如指掌。文本中如“他還記得女兒的哭回來,他的親家和女婿的可惡,后來給他們怎樣的吃虧”。這種無聚焦的全知敘述使敘述者可全景觀式地敘述受述者的言行,與人物保持一定距離,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客觀性和可信性,這是第一人稱敘述者無法達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這種權威性的中介眼光也有其局限,表現在,損害了作品的逼真性和戲劇性。在《離婚》文本中,為克服這種局限在敘述時曾短暫地換用人物的有限視角。如愛姑初見七大人時對七大人的外貌描寫。盡管文本中沒有“愛姑看到”、“她注意到”等字樣,但實際上敘述視角已經發生轉換。這種臨時轉換可產生短時懸念,讀者只能跟愛姑一起去發現其他人物及人物的言談舉止,從而加強了文本的戲劇性。
愛姑的吶喊雖然不及《傷逝》中的子君那般富有個性解放色彩,可畢竟給這令人窒息的鐵屋子注入了一絲新鮮空氣,給漫漫黑夜帶來了一絲亮光,讓習慣在黑夜中生活的人們逐漸熟悉光明。在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愛姑是一個不自覺的犧牲者,她的本能抗爭雖不免落得個悲劇性的結局,但歷史往往就在這不經意間悄悄改變了行跡。
所以,《離婚》這篇小說中女性主義、反對封建禮教、獨特的敘事視角是整個文章的精彩之處。
參考文獻:
【1】王富仁《魯迅小說選讀》。
【2】史志謹《魯迅小說解讀》。
【3】鐘小安《從祝福離婚傷逝看魯迅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4】譚云明《弱肉強食:“ 和談”背后的潛規則》—《離婚》賞析。
【5】姜策《無望的抗爭》—重讀魯迅的《離婚》。